朱家安,胡 兵
(上海交通大学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 200233)
随着超声医学的快速发展,超声医学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过去对超声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多针对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超声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寻求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就作者所在医院超声专业研究生分型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知识面窄,缺乏全面的影像、临床诊断技能。很多超声医学研究生的关注焦点仅局限在本专业,甚至对除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超声知识都知之甚少,这对于研究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超声医学不仅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举证倒置的重要依据。一名合格的超声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超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超声的诊断是以临床为目的,一张超声图片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超声表现。因此,超声不能看图说话,必须与临床相结合。同时,了解其他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对疾病的综合判断。
不能平衡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国内的医学研究生主要分临床和科研型两种。前者重视临床实践和应用,旨在培养在专业上具备较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后者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事实上,不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还是临床医师,要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和临床能力。以作者所在医院为例,院领导非常鼓励年轻的医师积极参与和申报院级、省级和国家级的课题,科研能力已成为考核临床医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仍有部分导师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坚持“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忽略了对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满足毕业的要求,研究生只需负责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工作。虽然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以临床实践为主,但不等于不要科研。科研和临床二者偏废一方,都会影响研究生的质量。应协调好各工作间关系,培养临床-科研兼备的复合型人才[1]。
缺乏客观有效的超声技能考核指标体系。专业技能是超声医学专业学位的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是保证超声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我国缺乏一套对超声专业技能评价系统量化的指标体系,各单位制定的考核指标体系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超声医学研究生的能力良莠不齐,而国家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课题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完成质量不高。硕士阶段的科研型研究生,其课题多是由导师来选定,大多做导师现有的课题。但是,有些导师的课题在国际上已研究得较为成熟,研究生只需参考国外文献,重复实验步骤,实验设计缺乏创新性。事实上,研究生在硕士阶段培养的是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思维。很多研究生错误理解了科研的含义,误以为科研就是做实验,缺乏对课题的自我认识,整个研究生阶段做的都是技术员都可完成的程序化操作。当遇到实验结果和预期结果不符时,很难独立的解决,有些研究生甚至为应付毕业而更换课题,课题完成质量较差。
与导师互动不足。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或因导师自身私务过多,或因研究生刻意回避与导师接触,导致师生关系淡漠,导学关系逐渐异化成“没有”关系[2]。近年来,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名导师,所带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导师临床工作繁忙,而科研型研究生一般不在导师所在的科室,导师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
片面强调科研重要性,忽略了对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专门人才,因此科研型医学研究生主要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3]。目前很多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并不是进入科研机构,而是从事临床工作。由于科研型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精力都放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只花很少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临床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临床工作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中。而超声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若研究生不能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很难进行临床工作。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科研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
全面的影像临床诊断技能训练。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超声医学研究生有扎实的超声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手法,还要具备全面的影像诊断和临床知识。为使研究生掌握全面的超声专业知识,科室应定期开展亚学科小组教学例会,目的在于传授知识、交流经验,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还应积极到放射科、核医学科等科室进行培训,正确地比较和选用影像检查方法及成像技术。为使研究生全面地掌握临床专业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和体征,安排研究生到妇产科、风湿肾病科、心胸外科、消化内科、骨科等科室进行轮转,与临床医师多沟通交流对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学科特点,科研与临床并重。临床型研究生在培养阶段不仅要侧重于提高超声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提高科研能力。在导师对学生开展专业相关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专业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并将基础研究应用于临床,为超声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研究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传授、引导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且注重临床和科研能力的锻炼,以培养合格的超声诊断医师。
制定健全的临床轮转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所有临床型研究生在完成半年基础课学习后应实行全日制超声专业技能培训,并有严格的临床轮转计划。研究生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熟练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掌握各系统如腹部、心脏、浅表、肌骨及妇产科等超声检查。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如超声造影、介入超声、HIFU、腔内超声等。每个亚学科小组有专门教师负责并进行考核,经过3年的培养,确保研究生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作者所在医院对研究生培养有严格的临床技能培训轮转计划和考核制度,要求研究生严格按照轮转计划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提高临床综合能力。
合理安排课题研究。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应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不能盲目地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做贡献[4]。课题对于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首先是选题,由于硕士研究生刚接触科研,对科研的认识仍很模糊,多由导师来选题。因此导师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背景和兴趣,根据研究生自身特点科学地选题。研究生在课题选定后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向,多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汲取经验和意见。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和进度表,课题尽量按照实验进度完成。研究生在实验开始前应理清思路,了解整个实验的目的、过程和预期结果。每次实验后都要详细的记录,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进行课题进度汇报,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很多研究生过分重视实验结果,违背了科研的初衷,为了发高质量的文章甚至篡改实验数据,这种行为应被严重禁止。事实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培养研究生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实验结果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研究生一生都受用不尽。
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导师对其发展方向起到了权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想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导师需要了解研究生的性格,因材施教,即根据研究生自身特点选择课题。对于应届的硕士研究生,其科研能力较弱,应先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了解自己的课题,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导师可鼓励研究生在课题前期先撰写一篇综述,不仅能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思维,为日后发表论文练笔,还可增加研究生的文献阅读量,对课题相关领域也有自己的认识。其次,导师应制定严格的学习和管理制度,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泛读专业英文文献150篇;精读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英文文献80篇,定期进行lab meeting,将自己精读的文献以PPT的形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师生间相互点评,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另外,还要求研究生定期进行课题汇报,导师可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实验进度,对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与指导;研究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其他研究方向的知识,开阔视野,也可从他人的研究方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临床实践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大部分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是到医疗机构就业,因此,提高科研型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超声医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声医学由单纯诊断疾病向诊断结合治疗疾病方向发展,其作用日渐重要。超声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优秀的超声医师应该具备优秀全科医师的素质,只有掌握全面临床医学知识,才能减少病例诊断中漏诊和误诊,为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帮助。
总之,对于超声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随着超声医学研究生质量的提高,临床和科研工作将会更上新的台阶。
[1]孙长宇,张红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5):223.
[2]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7-89.
[3]梁世雄.科研型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心得和体会[J].内科,2012,7(1):69-70.
[4]高宜录,顾志恺,陈 建.医科研究生培养中的临床与科研互动[J].交通医学,2006,20(6):790.
[5]郭 义.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