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在医学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作用

2014-03-06 23:02李绍青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青年教师

李 燕,李绍青

(第四军医大学:A.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B.训练部教务处,陕西 西安 710032)

1 青年教师的参与使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更加完善

导师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UTS)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由14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著名教育家威廉·威克姆首先提出[1]。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几所高校首先在研究生教学中采用导师制,即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1869年哈佛大学开始推行本科生选课制和学分制,并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同时带动了美国和欧洲其他高校相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2]。

历史上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形式不断变化,相应的实施模式也较最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制度的有效性,我国许多高校也陆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特别是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引领下,一大批高校和教育工作者 投身于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中[3,4]。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校积极吸引青年教师投身到本科生导师的行列。最初大部分高校在实施本科室导师制时,希望聘请资历深、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导师,但是考虑到学校师资力量的总体制约情况,不得已无法放弃一部分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于精英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规模不能过大,要确保生师比控制在较小比例内,一般5∶1或更低才能保证指导效果[5]。然而这一“无心插柳”的实践表明青年教师不但圆满的完成了导师的任务,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生力军。

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基础总结起来正如牛津大学的著名教育学家莫尔所指出的,集中在三方面:即关注学生个体、师生双方的合作和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5-6]。青年教师的加盟为本科生导师制注入了新的动力,亦师亦友的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没有“师道尊严”的压力,最具活力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组合,使创新的思维自由的放飞。青年教师的参与符合传统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理念,又具有其特色和优势,比如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小,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处理问题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都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获得高校的岗位,他们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限的。

2 青年教师的实践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日臻丰富

研究生导师特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教授或副教授。本科生导师制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制,不仅要对本科生的学习和科研进行直接辅导,还要正确指导本科生的思想和生活,旨在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7]。本科生导师又有别于大学里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具有更多的“管理”的意味,而本科生导师更强调发挥导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知识层面、道德层面和综合能力层面的进步。青年教师多为硕士、博士学位,通过硕士或博士阶段的学习和初步的实践,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好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热衷于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有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求知欲强,富有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青年教师队伍所具有的这些普遍优势概括起来就是能力加热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从2012年开始正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实际上我校的许多教师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和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办公室、实验室、自习室、图书馆、餐厅、校园的任意一个角落,甚至我家的客厅里,都曾经是我指导几名本科生的地方,没有具体形式、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我们经常会就某一篇论文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交流思想。这些本科生大部分是主动找上门来的,说明他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也属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期初我会和他们讨论必修课课程安排、选修课的选择、大块业余时间和零散业余时间的分布,以便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和科研计划。我会尽量安排这些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当然最初只是让他们给某位研究生当助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他们分组或独立完成。几年的相处下来,我俨然已经成为这些本科生的“小师傅”,看着我的“小徒弟”每个阶段的进步,我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感和职业的荣誉感。

从我校青年教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一年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取得了明显的“双赢”效果。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增加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对学生的热情,也增强了青年教师的责任感。青年教师和学生之间亲切而朴素的“师徒关系”,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内涵特征。

3 青年教师的投入使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落到实处

根据我校和其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综合分析到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8]。学生和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双主体,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中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方面在于导师的主动性不强。为什么起源于西方并在国外著名高校实施多年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8-9]?我们发现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与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关。中国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学生普遍课程量过多,学生忙于上课和应付各种考试,自主学习时间与西方医学院校相比明显不足。大部分导师除教学任务外,还要带硕士生和博士生,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导师指导本科生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很多,而导师制工作又缺乏相应有效的激励机制。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甚至师生之间“零交流”。

青年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具有一些优势,大部分青年教师还不具备高级职称,也就没有带教研究生的任务。而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相对于教授、副教授并不小,青年教师迫切需要优秀的本科生充当其科研助手。青年教师具有天生的“亲和力”,也更加了解本科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可以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几年来我曾经带教的几名本科生中,有的动手能力较强,我就让他们跟着科室的其他研究生尽早的开始实验室的“摸爬滚打”;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一些,但是非常认真,我就安排他们做一些实验数据的统计工作;还有的学生英语能力突出,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科学实验中,我就给他们大量的英文文献,请他们写一些小的英文综述。与其他没有参加导师制或者虽然参加但是效果不尽理想的学生相比,我带教的这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我校针对五年制本科生,开设有一门基础医学必修课——《细胞与分子基础》,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分组讨论、制作幻灯,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小组讨论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讲的内容都是在网上能找到现成的材料,而我带教的两位学生根据自己参加的课外科研的经历,分别介绍了《抑癌基因NDRG2的功能》和《谷氨酰胺在肿瘤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针对本科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况,我会定期和他们交流,采用弹性教学方式。比如学生考试密集的时间段,可以暂停课外科研,以复习为主;寒、暑假可以“晚走早来”,或者将文献和案头的工作带回家去完成;课程相对空闲的时间段,集中精力完成实验。我还会以我的自身经验和他们讨论一些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完成多门功课的学习。这些学生因为在课外科研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成绩也许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没有不及格的情况出现,大部分为优秀或良好。如果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会因为考试而屈服于大众观点时,教育才是成功的。所以,作为高校青年教师,不但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发现创新的科研能力。

4 青年教师的加入使本科生导师制的队伍趋于稳定

大部分医学本科院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研究型医学院校,教师们还要承担更加繁重的科研课题。本科生导师要对学生进行长达几年的指导,时间和精力花费过多,而这种付出却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本科生导师制其实是欧美一种高成本的教育模式,因为导师经常会与本科生“一对一”的交流。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可能给本科生导师相应的待遇。如果具有高级职称的本科生导师所得到的回报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不能与导师的付出对称,极易导致本科生导师队伍不稳定,这就使得本来就困难的本科生导师制更加窘迫[5,10]。

为解决该问题,可以有选择性地让优秀的青年教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让一些教学效果出色、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心理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导师制的行列,为本科生导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实行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过程中,学校和院系必须加强对导师制工作的监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优秀的青年导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中加大评分的权重。有了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励在职导师充分履行导师职责,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中来,不断壮大本科生导师队伍,提高指导本科生学习的效率。

5 结语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本科生导师队伍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质疑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大学里学了什么专业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主动性。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导师”并不是一种身份和地位,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和责任。同时这种责任感也驱动着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速度和成长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1]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39-41.

[2]马 赛,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J].高教探索,2009(1):71-75.

[3]阴医文.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生导师制 [J].中国大学教育,2013(1):40-42.

[4]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 [J].教育教学论坛,2013(8):186-188.

[5]李 倩,刘万海.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J].重庆高教研究,2013,1(3):54-58.

[6]Moore WG.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J].New York:Pergaman Press,1968:24.

[7]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 [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8]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 [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76-81.

[9]戴 琴,张翠华,周厚秀.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7-29.

[10]张昌松,郭晨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 [J].新西部,2010(14):141.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青年教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