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海
(峨山县草山饲料站,云南 峨山 653200)
牛是以食草为主的家畜,能充分利用大量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青粗饲料、农业副产物和天然草场资源,转换为人类所需的肉和奶。牛肉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物性食品,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柔嫩多汁,蛋白含量高,特别是含有人体容易缺乏的赖氨酸,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和易于消化的优点。饲养牛既可节约饲粮,又能增加收入,且适应性强,疾病较少,圈舍投资小。牛的皮、骨、毛、角、内脏、血液等都可作为轻工业的重要原料,牛粪是农业的优质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有机肥含量,促进粮食增产。大力发展肉牛生产,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市场,加快新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而且能够带动饲料、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医药制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峨山县肉牛养殖以家庭饲养为主,畜圈简易、设备落后、管理粗放,农户饲养肉牛既可在农忙时用作劳役,又可出售犊牛和淘汰牛增加收入。1995年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用于农田耕作,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2012年全县存栏牛28 799头,能繁母牛9 504头,出栏肉牛24 553头,比2011年的22 341头,增2 212头,增9.9%,出栏率85%,个体产肉量117.75 kg。据统计,全县年存栏10头以上的养牛户208户,其中:存栏10~50头的197户、50~100头的9户、100头以上的2户,规模养殖和养殖大户有了一定的发展。肉类产量2 706.8万kg,其中:猪肉产量1 761.6万kg,牛肉产量289.1万kg,羊肉产量89.3万kg、禽肉产量562.8万kg,其他肉类4万kg,人均占有肉类177.95 kg(2012年全县户籍人口152 109人)。在肉类比例中,猪肉占65.08%,牛肉占10.68%,羊肉占3.30%(牛羊肉占13.98%),禽肉占20.79%,其他肉占0.66%。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 kg,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 kg,支出金额为208.90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 kg,支出金额为8.01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2007年11月以来全国畜产品牛肉价格逐渐上涨。峨山县2013年1—10月肉牛价格平均为14~16元/kg,牛肉平均价格为64元/kg。市场是肉牛生产的先决条件,只要加强科学饲养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肉牛品质,发展肉牛生产的前景看好。
由于长期以来峨山县的肉牛发展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主要分散在山区和半山区饲养,生产方式为自繁自养、自然发展,导致品种退化,形成肉牛个体小,生长缓慢,个体产肉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低。
由于饲养管理粗放,以早牧晚归、自然放牧的方式饲养肉牛,牛群全年有5个月处在半饥饿状态,传统的饲养方式制约着肉牛生产的发展。
据测算,全县每年有可饲用农作物秸秆约8.83万t(其中:稻草2.46万t,小麦秸秆0.22万t,蚕豆秸秆0.27万t,甘蔗梢0.94万t,玉米秸秆4.24万t,其他0.7万t),大部分农作物秸秆仍然作为生活能源利用、就地焚烧还田或者直接翻入土壤层中还田,仅有20%~30%作为家畜的粗饲料被利用。另一个秸秆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种植分散,收购成本高;区域分布不合理,山区半山区地方秸秆多,利用不完;在异地育肥的地方,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的不多,农作物秸秆少。
牛虽然疾病比其它动物少,但由于防疫体系中基层队伍特别是乡(镇)站人员少、村防疫员报酬低,免疫密度达不到控病要求,重大动物疫病对肉牛生产的影响风险比较大。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只有发展生猪和家禽的政策和资金,发展肉牛的政策和投入的经费较少。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单位成本投入大。农民启动和发展资金严重短缺,规模养牛户只能是挣一点、投一点、规模扩一点,严重制约了肉牛养殖的发展速度。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受孕率一般为80%左右,1头母牛每年只能产1个犊牛,与多胎的猪相比,牛繁殖数量少,生产周期长。饲养1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36个月以上,杂交牛也要18个月,见效慢。同时,购买1头牛的成本投入要5 000~6 000元,投入成本高,一般农民家庭负担困难。
肉牛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有机衔接起来。以产业的布局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思路发展肉牛生产。
大力推广玉米全株青贮、秸秆氨化技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以示范村、养殖园区、示范户为纽带,带动全县秸秆养畜发展。据笔者在养殖场用甘蔗梢氨化喂牛试验,试验期90 d,试验组头均收入133.76元,对照组头均收入62.8元,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收入70.93元/头。
引进优良品种肉牛与本地牛杂交改良,实行二元经济杂交,提高牛群个体质量及产肉量。一般二元杂交的杂种牛比本地牛产肉率可提高15%~20%,三元杂交牛周岁体重可比二元杂交牛提高9%左右。在养牛集中的地区,大力推广冻精改良技术,用人工改良的方法扩大杂交牛的数量,在分散地区直接从省内外购进良种肉牛进行本交,促进峨山肉牛生产和品质的提高。
以规模养殖场(户)带动肉牛生产的发展。做到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包括牛舍设计、青贮、氨化池、秸秆保存仓库、沼气池、污水处理系统等,达到既方便饲养又符合防疫和环保的要求。在指导肉牛生产发展中,妥善解决牛场的建设(土地、围墙、牛舍等),架子牛的购进,肉牛饲草饲料三个问题。
圈舍改造:牛舍的类型主要以单列式或双列式为主。饲槽:设在牛床前面,以固定式水泥槽最适用,其上宽0.6~0.8 m,底宽0.4~0.5 m,呈弧形,槽内缘高0.4 m(靠牛床一侧),外缘高0.6~0.8 m(靠走道一侧)。通道:双列式牛舍,中间通道(兼做饲料通道)宽1.5 m,若两边饲料通道各宽1.0 m,通道宽度应以送料车能顺利通过为原则。尿粪沟和污水池:表面应光滑,不透水。尿粪沟宽25~30 cm,深15 cm,坡度1°~3°,尿粪沟应通到舍外污水池。污水池距牛舍6~8 m,其容积以牛舍大小和牛的头数多少而定。
母牛产犊后2~3个月产奶量逐渐减少,出现单靠母乳不能满足犊牛养分需要的矛盾。因此,应提早训练犊牛采食饲料,促进瘤胃发育。补饲采用隔栏补饲的办法,每天早晚各补饲1次,喂量由少到多,并根据母乳多少和犊牛体重确定,优质精饲料自由采食,混合精料或犊牛补充料一般从2 g逐步增加到断奶时的1 kg。饲喂时将混合精料或犊牛补充料与水按1∶2混合成湿稠料。
根据山区、坝区、热区和高寒山区的特点,结合气候条件,利用山坡山地和农闲田推广种草养畜,以草促畜、以畜增效、草畜配套,提高养牛经济效益。适宜峨山县种植的牧草品种主要有一年生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象草、皇竹草、饲料玉米等。如峨山县化念镇马鹿塘村有农户35户,牛羊养殖户25户,利用秋冬季种植一年生黑麦草超过5.3 hm2,产鲜草105~120 t/hm2,有效地解决了冬春季缺草掉膘的情况,促进了该村畜牧业的发展。2010年出栏肉牛202头、肉羊225只、肥猪299头。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预防为主,搞好预防和消毒。对6月龄以上的犊牛、能繁母牛、育肥牛全部实行每年2次口蹄疫疫苗强制免疫,并配戴免疫标识和2次驱虫。圈舍、饲槽、用具、运动场要定期进行消毒,结合本地区疫病情况适时按计划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
以肉牛饲养“六改”措施为主要内容进行培训,“六改”养牛配套综合技术:①改乱交乱配为有计划的冻精改良配种;②改传统圈舍为标准化牛舍,圈内积肥为圈外积肥;③改有啥喂啥为喂混合料,实行青、粗、精合理搭配;④改自由放牧为放牧与补饲相结合;⑤改不出栏、少出栏为适时出栏;⑥改单一防疫为综合防治。采用“三统两分”联户养牛:即统一规划设计圈舍,统一青贮氨化,统一技术服务;分户投资,分户经营核算。坝区推广圈养异地育肥,山区、半山区放牧、圈养、补饲相结合。
加强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乡、村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肉牛养殖乡(镇),建立肉牛养殖试验示范村、技术人员服务肉牛养殖的服务站点,从政策上促进肉牛服务体系,提高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对养殖户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借鉴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和经验,各级出台扶持政策,发展肉牛生产,推动肉牛生产发展。各级财政逐步加大肉牛生产投入和支持,对养牛小区(三通一平)建设、引进种公牛、建青贮氨化池、收购秸秆、购买尿素(或微生物制剂)、圈舍改造等给予扶持和补助,对饲养10头肉牛以上养殖户给予贷款贴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