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莲
(峨山县畜牧兽医局,云南 峨山 653200)
畜牧业是峨山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和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峨山县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农业稳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百万头牲畜出栏工程”、“滇中畜禽养殖基地”的目标要求,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禽规模化养殖、生态畜牧业建设、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等重点工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畜牧业发展,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常抓不懈,使峨山县畜牧业连续多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峨山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3年,全县畜禽存栏分别为:猪13.35万头,牛2.79万头,羊4.68万只,禽78.4万只;出栏分别为:猪24.08万头,牛2.41万头,羊3.78万只,禽241.52万只。2013年全县完成肉、蛋、奶总产量31 513 t,比上年增1 174 t,增长3.87%。实现畜牧业现价产值5.30亿元,比上年增0.96亿元,增长22.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3%。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1 352元,比上年增84元,增长6.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5%。
截至2013年末,全县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规模户达120户,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25户;年出栏肉牛20头以上的规模户125户;年出栏肉羊50只以上的规模户155户;年出栏肉鸡500只以上的规模户45户,年饲养蛋鸡500只以上的27户,年出栏肉鹅100只以上的规模户5户。
1.3.1 草场资源
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数据,峨山县2013年可利用草原面积为11万hm2,其中禁牧面积1.4万hm2,草畜平衡面积9.4万hm2,载畜量为17.33万个羊单位。
1.3.2 饲料资源
峨山县2012年常用耕地面积1.18万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 040 m2,粮食总播种面积1.10万hm2,粮食总产量6 263万kg。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 137 hm2,产量2 461万kg;玉米播种面积5 131 hm2,产量3 263万kg;小麦播种面积934 hm2,产量172万kg;蚕豆播种面积788 hm2,产量166万kg;栽种甘蔗73.4 hm2,产量5 893 t。全县粮食秸秆总产量8 009万kg,折合干草产量4 333万kg,秸秆载畜量3.45万个羊单位。
2010年底政府机构改革后,县畜牧兽医局合并入县农业局,加挂畜牧兽医局牌子,下设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草山饲料站、畜禽改良站、动物卫生监督所4个站(所)事业单位。县级共有畜牧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27人,乡(镇)级科技人员38人;有专业职称58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4人。全县共有135名村级动物防疫员,92名协检员。
峨山县畜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防疫病种增多,防疫工作量增大,畜禽市场交易活跃,基层兽医站防疫基础设施条件差,快速处置重大动物疫病能力有限,加之广大散养户对动物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防控工作压力大,畜牧业生产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条件差,监管工作难度大。峨山县目前仅有县城一个定点屠宰场,乡(镇)未实行定点屠宰,对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检疫监督非常不利,特别是乡(镇)肉食品市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从总体上看,峨山县畜牧业生产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养殖效益偏低,先进的饲养方式和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耗粮型”家畜比重过大,而“节粮型”草食畜发展缓慢,生猪与大牲畜的比例不协调。畜禽良种覆盖率低,优质畜产品的比例小,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能繁母畜比例小,峨山县能繁母牛仅占存栏30%左右,能繁母猪仅占3.5%,导致了草食畜生产发展缓慢,仔猪自给率低。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服务手段也比较落后。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在生产过程中抗风险、抗波动能力不够强。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条件差,人员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需要。
目前峨山县畜牧业投入主要靠广大农户自身缓慢积累,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投入少。养殖用地、用水、用电、保险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规模化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畜牧行业管理、调控体制不健全,产销利润倒挂,畜产品生产和市场波动时有发生,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峨山县畜牧产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产业链条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少,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多数畜产品为初级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规模养殖发展缓慢,养殖方式落后,管理粗放,养殖技术落后和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一是成立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发改和农业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财政、国土、林业、水利、环保、规划、税务、金融、电力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产业的创建和综合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全力配合,及时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养殖户饲养畜禽的积极性。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和市确定的畜牧重大建设项目,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项目的推进作用,依靠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同时要抓住中央农业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组织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加快畜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项目,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立项。
3.2.1 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畜牧业发展的财政、信贷资金投入,财政扶持资金按每年20%的比例增长。二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引导和鼓励饲料加工企业兴办养殖示范场,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3.2.2 制定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是在坚持耕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有关用地政策,将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畜禽养殖设施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是从贷款、技术服务、销售等方面给予养殖户政策优惠和扶持的同时,继续执行“能繁母畜补贴、养殖保险补贴、良种引进补助、厩舍改造补助、出栏奖励”等扶持奖励政策。三是对龙头企业要制定减税、减费政策,对优质产品要加强宣传和扶持力度。
3.2.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投资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的理念。把招商引资工作列为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突出“资源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形成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大力吸收民营资金,用于畜禽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积极引进肉牛、肉羊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增强畜牧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扩大经营范围,全力推进“百万头牲畜出栏工程”和“滇中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3.3.1 把畜牧业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加大畜牧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重点抓好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和认真履行义务,努力开拓畜牧兽医工作新局面。
3.3.2 加强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从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改善手段和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加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全面提高依法管理畜牧业的意识和畜牧兽医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
3.3.3 坚持推进依法治牧
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种畜禽管理,兽药、饲料管理,草原监理等行政执法。严厉打击违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行为,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3.3.4 强化执法监督
切实加强饲料、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监督,杜绝禁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流通,依法加强畜牧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等环节的监督,确保畜牧生产、环境的安全。加强畜禽及产品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活畜、鲜肉市场的检疫(验)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病害畜禽及其产品上市,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
3.4.1 切实稳定畜牧兽医队伍
加快基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完善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依法尽快把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着力改善县、乡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待遇,增强畜牧兽医科技服务能力。
3.4.2 千方百计提升畜牧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畜牧科技人员在职教育和畜禽养殖、加工人员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在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现代畜牧科学知识的更新和普及,把科学饲养、疫病防制、科学管理渗透到整个畜牧产业过程之中,全面提高畜牧行业的整体素质,实现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和畜禽养殖、加工从业人员技能化。
3.5.1 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
加强与农业院校、畜牧科研单位的联系,加大对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轮训工作,加快知识更新,及时掌握新技术。建立峨山县畜牧科技培训中心,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畜牧管理人员及畜牧技术骨干的培训。增设乡村畜牧科技培训网点,采取下乡入户等多种形式抓好农民尤其是养殖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尽快掌握畜牧业实用技术。积极鼓励科技人员与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结成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关系,领办、创办畜牧业经济实体。逐步实现从业人员专门化和技能化。
3.5.2 加强业务指导和扶持,规范乡、村畜牧专业技术协会建设
鼓励乡村创办养殖专业户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信息传递、经验交流的作用。
在养殖方式上引导广大养殖户由个体散养向家庭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模式转变,按照畜禽品种标准化、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从环境、品种与繁育、饲养投入品管理方面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本着“龙头企业抓重点、主导产品抓特色、利益联接抓机制、结合组织抓强化、最终产品抓名牌”的思路。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尤其在猪肉加工上要实现新的突破,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抓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生猪、肉牛、肉羊三大产业链的发展。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贯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按照“加强县级、充实乡(镇)级、稳定村组级”的原则,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关键环节,提高对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的综合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形成适合峨山县情的动物防疫体系。明确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常规免疫密度“两个100%”的目标,全面推行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识制度。强化产地检疫,从根本上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保证畜产品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必须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强动物防疫网络、交通、检测等硬件设施建设,形成信息通畅、反应快速和检测准确的防疫体系。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培训考核、完善用人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增加福利待遇等解决动物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全面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动物疫病防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