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萍,周东山,石 琼,胡金霞,于如同
(徐州医学院:A.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B.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2)
医学研究生培养是医院医-教-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通过研究生教育把科研上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及新成果传递给临床医师和医学生,医疗工作才能积累、发展、进步;通过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和科研主力,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科技人才;同时选留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充实学科学术梯队,增强创造性活力,才能保证学科的长远发展[1]。因此,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做好全程质量保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经验总结与分享,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指的是研究生培养必须具有完备的物质环境,包括实验或教学设备、网络环境、图书资料及研究经费等,这些硬件设施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有计划地添置或更新仪器设备,提升实验室研究手段的水平;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研究生科研网络、电子阅览室建设,及时反馈科研最新动态,为研究生提供科学研究有关资料,为研究生查询有关资料提供便利[2]。在徐州医学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建立之前(为现在的徐州医学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前身),我们学科的研究生是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大科研平台上做课题研究,大平台上缺乏专职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实验手段均为常规技术,加上研究生导师均为临床大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导致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这部分只能做些很粗浅的工作,局限于让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不仅没有SCI文章发表,而且由于没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这些“流水的兵”毕业后,没有任何科研硬件资源(如质粒,菌株,细胞等)能留给学科,使得每一届研究生都要重复购置,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极大地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借着徐州医学院博士建设点的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和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的契机,我们学科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平台,经过近5年的建设,研究室已扩大到500余平米的规模,除购置了常规科研必需的基本仪器外,还拥有了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多功能酶标仪、倒置荧光显微镜、冰冻切片机等大型仪器,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免疫组化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室、显微图像处理平台及动物室等,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任务20余项,获得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科研条件。有了自己的固定研究场所,不仅方便了本学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还因仪器使用的对外开放加大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不仅让科研资源得以保存与延续,还使得各研究手段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促使实验室走上了良性运行的轨道。
此外,徐州医学院图书馆还为每个学科配备了学科馆员定期与我科的导师交流,征求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工具书、数据库、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为我们提供上架新书和试用的电子资源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对我们进行网络、电子资源等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培训;帮助我科进行课题开题前的查新、文献检索及原文传递等服务。为了方便研究生查阅图书资料,及时了解领域研究动态,整个实验室都有WIFI覆盖,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查阅“灵光一现”的想法,极大地方便了其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
实验室硬件环境的建设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像要利用好一个配置很好的电脑需要相衬的软件一样,要真正利用好实验室的硬件资源,必须要有一系列相应配套的软件环境,包括导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专职科技人员的配备,实验室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等,在一定程度上软件环境的建设更为重要。
教师资源整合, 组建导师小组。目前,我国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大部分依然采取“一师一徒”的单一导师指导制,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高科技发展环境下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在研究生培养和导师管理体制上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尝试导师小组负责制,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和专业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既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也有利于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学生在研究群体中博采众长,拓展研究思路,在跨学科背景下提高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导师也可通过科研合作及学术探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取长补短,促进学科的人员合理化,人才梯度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提高学科的综合竞争能力[3]。此外,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包括临床实习和实验室研究两大部分,临床导师由于临床工作繁重,难以具体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室科研活动。临床导师和基础学科导师组成指导教师组,由临床导师负责临床带教任务,而由基础学科导师负责科研任务,这样既能够减轻导师的带教压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1]。我们研究所建立了一个导师团体,包括了几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有专门进行基础研究的,有专门从事临床医疗的,这些导师形成了不同的组合与配合,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发挥各自不同但又协调的指导作用,共同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提高导师与学科的国际化背景。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仍相当欠缺[3],首先是导师背景国际化的欠缺,我们通过选派导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访问等方式提高了导师的国际化背景,使导师始终可以站在学术前沿,有利于博采众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在教学方式及内容上也密切与国际接轨,如指导研究生阅读国际学科研究前沿的英文资料,要求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英文论文读书报告会,选派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等。将来,还准备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合作实验室进行研究训练,提高学科的国际化背景,促进学科的科研与发展。
没有良好的管理就不能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4]。为给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使研究生入室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较快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我们研究所建立了多项制度:研究生准入制度、进入研究室工作规范、研究所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安全管理规定、主要实验的规范操作流程、各仪器设备操作规范及使用方法、管理保养,使用登记和损坏赔偿、请假及例会制度等制度。研究生入室后首先进行入室教育,讲明研究所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利与责任。入室后每个研究生安排一个实验技术较好且课题相关的高年制研究生进行技术传授,并有研究所的专职科技人员辅助指导,使研究生尽快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和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1-2周的练习后,新入室的研究生经考核小组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进行实验,不仅让学生尽快掌握了实验技术,也保证了研究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经过近5年的运行,研究所各规章制度得到了切实的落实与完善,研究生工作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管理道路,使我所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井井有条。
科技人员是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科技人员素质和技能高低与实验室管理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产出密切相关[4]。我们研究所配有专职科技人员,他们一方面承担着对研究生课题的具体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参加研究生日常管理、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研究生刚进实验室时,实验与操作技能最薄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就成为研究生最好的指导教师,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到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从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到指导学生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都离不开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此外,实验技术人员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随时注意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注意新出版的技术书,而且收集和学习各生物试剂公司发放的新技术、新方法,不定期的给研究生就某一技术或软件做专题讲座,帮助研究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常见困难与问题。
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5]。 除了学校组织的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学术沙龙、演讲及课题组的例会等外,研究所还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采取了各种措施:①各课题组每周有一个联合的例会,每次会上有两名学生对其整个课题进行梳理汇报,与各指导教师和学生交流,让参会者帮助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一方面让汇报工作的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课题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参加例会的学生在实验技术和基础知识方面也获得了不少养分,通过聆听其他学生的工作汇报,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差距,提高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促进了研究所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②每周例会的另外一项内容就是读书报告会,即由一名学生进行读书报告,一般在例会前一周选好与自己所作课题密切相关、新近发表且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收录论文,群发给整个课题小组,供大家提前阅读,便于例会时交流讨论。例会当天,报告学生以电子幻灯的形式给参会者讲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包括文章作者及单位介绍、发表的杂志介绍、文章背景介绍、特别的新方法新技术介绍、主要实验结果与结论、对自己的启发等,参会者可以随时提问交流,即“Paper Discussion”。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研究生提高了英语阅读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其探索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了本领域的前沿工作,而且开阔了研究生的眼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其科研兴趣与积极性;还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了英文论文的语言特点以及不同刊物所发表论文的要求,为后续的SCI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另外,通过指出该论文在科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也能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的学术精神,起到了一箭几雕的效果。③研究所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由本所的导师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科技人员做专题报告、生命科学前沿课题解读、新技术介绍等,也为研究生做如何撰写课题报告,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答辩技能,一些科研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培养性讲座,通过活动交流学术思想,增进互利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此外,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优秀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论文评选等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竞争意识[2]。
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保障我国医疗水平与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在建所近5年的时间内,通过加强实验室硬件环境的建设,尤其在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实验室制度建设,使研究生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发挥专职科技人员在培养研究生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等软件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管理者、导师、研究生本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有十余名学生的课题获得了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课题,一半以上的研究生论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平均影响因子3分左右,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三级甲等医院,成为了所在医院科室的科研骨干,个别研究生考到更高一级的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效的提高了我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小莉, 王耀刚. 医学国家重点学科研究生培养分析与实证[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1):69-71.
[2]范 耿, 常军武, 周增桓.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6):408-409.
[3]陈 罡, 柳 亮, 党裔武, 等. 比利时医学研究生导师制度的特点[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31 (7):60-62.
[4]姜 蓉, 汪维伟, 邓华瑜, 等. 科研平台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7):302-303.
[5]陈 珍, 张红梅, 杜跃华. 规范研究生实验记录及过程管理[J]. 重庆医学, 2012, 41(26):272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