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志
误诊误治分析
肠结核误诊为Crohn病1例
赵晓志
肠结核;Crohn病;误诊分析
患者,男,42岁。主因间断右下腹痛、纳差、腹泻6年,发热2个月入院。患者6年前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时发现回肠末端多发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克罗恩病,后未予以进一步正规治疗,6年来患者多于劳累后反复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纳差、右下腹部隐痛、腹泻等症状,予以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症状,体温最高达38.6℃,夜间可下降至正常,伴有大便次数增多,约2~3次/d,为黄色不成形糊状便,含少量黏液,未诊治,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否认结核病史,无过敏史。查体:T 37.5℃,营养不良,急性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腹股沟区均可触及约0.5 cm×0.8 cm肿大淋巴结,质韧,表面光滑,无粘连。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律齐,腹平软,左下腹及上腹部触诊不适感,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于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肠鸣音4次/min。实验室检查:WBC 5.4×109/L,N 0.688,Hb 134 g/L,PLT 274×109/L。胸透示:右肺纹理稍增强;肠镜示:末段回肠颗粒不平增生,回盲部、升结肠及乙状结肠可见节段性分布的不规则、大小不等、多发溃疡,以及多发假息肉形成,病变间黏膜正常。入院诊断:Crohn病,阑尾切除术后。入院后查红细胞沉降率23 mm/h;PPD试验15 mm/72 h;抗结核抗体阴性;结肠病理回报:升结肠及乙状结肠,中~重度慢性炎性活动期并慢性溃疡形成,可见嗜酸粒细胞侵润,隐窝脓肿形成;黏膜深部及黏膜肌层见肉芽肿形成并小灶状坏死,不能除外Crohn病。予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 g/d,治疗7 d,患者发热症状无明显变化,后予以泼尼松口服30 mg/d,激素治疗后第2天患者热型变化,晨起体温升至38.0℃,遂查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粟粒性肺结核,行结肠病理组织抗酸染色:结核杆菌(+);停激素予以口服雷米封、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抗结核治疗,随访2月后患者体温渐降至正常,腹部症状消失,精神饮食可,体质量增加约6 kg。
讨论Crohn病与肠结核常难以鉴别,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一般来说,午后发热是结核中毒症状中的常见表现,但Crohn病也可出现类似症状,甚至在Crohn病患者中发热的比例还高于肠结核(69.4% vs. 28.6%),并且ESR与PPD试验(强阳性除外)在二者中也无显著差异[1],仅依靠临床特点难以鉴别。典型的肠结核内镜下表现为回盲部黏膜水肿、充血,溃疡形成(常呈环形、边缘呈鼠咬状),而Crohn病镜下可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为裂隙溃疡,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2],本例患者肠镜下除可见环形溃疡外,尚可见较多不规则溃疡病变及多发假性息肉形成,且上述病变呈典型节段性分布,病变间结肠黏膜基本正常,符合Crohn病病变节段性分布的特点,病理检查结果亦不除外Crohn病的可能。
病理检查常为鉴别2种疾病的金标准,但肠活检Crohn病的诊断率比较低[3],约90%患者仅显示为非特异急慢性炎性反应,这可能与活检取材不足有关[1]。此患者既往诊断Crohn病,所依据为手术大体病理标本,可较好反映全层肠壁病变,故可信度较高,临床工作中基于以上认识,因此虽然考虑到结核病可能,进行了PPD试验等检查,但未予以足够重视。
此患者应用激素后原有热型被打乱,以Crohn病治疗难以解释,因此复查胸部X线片,明确为粟粒性肺结核,结肠病理组织抗酸染色找到结核杆菌,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亦支持结核病诊断。
1 邹宁,刘晓红,周旭东.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临床分析与比较[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2):827-830.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416.
3 李学锋,周明欢,卢放根,等.Th17/IL-23免疫轴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中的蛋白表达及其鉴别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2,11(3):184.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医院消化内科
10.3969 / j.issn.1671-6450.2014.04.028
20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