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微观机理

2014-03-06 08:28罗明达董炳寅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二值陷性土样

蔡 靖,罗明达,董炳寅

(1.中国民航大学 机场工程研究基地,天津 300300;2.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地基基础研究所,北京 102600)

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微观机理

蔡 靖1,罗明达1,董炳寅2

(1.中国民航大学 机场工程研究基地,天津 300300;2.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地基基础研究所,北京 102600)

利用取自山西的湿陷性黄土,模拟动力夯实现场试验,设计不同夯击次数的模型试验,得到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样的密度、强度参数逐渐提高,湿陷性系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但当夯击次数大于8次时,土样竖向变形、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均趋于稳定,且湿陷性系数小于0.015。另外,对不同夯击次数下的土样进行SEM(扫描电镜)微观试验,编制SEM图像分析程序,经定性分析得到: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中小孔隙含量越来越大;夯击前土样等效孔径16μm以下的孔隙占92.6%,大于16μm的大孔隙占7.4%,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66.9%。10次夯击后,土体中几乎不存在等效孔径大于16μm的大孔隙,而等效孔径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81.8%。经定量分析建立了夯击次数与平面孔隙率、平均等效孔径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建立了湿陷性系数与平面孔隙率和平均等效孔径的量化关系。

模型试验;平面孔隙率;平均等效孔径;湿陷性系数

中国的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约38万km2。动力夯实法是一种有效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处理手段[1-2]。但湿陷性黄土本身具有结构性强,孔隙大,可溶盐含量较高等性质会影响夯实的加固效果,采用规范中的设计方法进行夯实施工,会使得工期延长,费用增加,达不到设计深度。如某一西北地区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通过初步经验设计确定的施工方案需要200多万元,经过优化设计,仅用了60万元。夯实过程中土体结构性的变化是造成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3-5]。目前对土体结构性变化的定量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成果还远远没有与易于量测的物理力学参数相结合[6-9]。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动力夯实作用下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1 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模型试验

试验土样取自山西,物理指标见表1。

表1 土样的物理性质指标

模型试验[10-12]在室外进行,试验场地为天然平整开阔场地,场地土为黏性土。试验场地具体的处理方法为:在开阔平整场地上人工挖一圆柱形土坑,土坑尺寸:高15 cm、底面直径12.5 cm,试验时将高15 cm、直径12 cm的圆柱形试样放入坑中,量测坑壁与试样之间的间距,根据试样高度算出间隙体积,采用与试样物理性质相同的土体,分层填土实并压实到与试样相同的密度。试验现场示意图如图1所示。试验设备包括:带有连杆和垫片,重量为10 kg,底面半径为5 cm的穿心锤、测量竖向变形的直尺,量程为30 cm,精确到0.1 cm。

图1 模型试验示意图

模型试验分5组进行,每组2个试样,对应的夯击次数分别为2、4、6、8、10。落锤提升高度0.64 m,落锤的夯击能为64 N,落锤自由下落,每次夯击时间间隔为16.7 s。每组试样夯击完后,测定土样的高度、密度和含水量。同时用环刀从夯后试样表面沿深度取2个直径为6.2 cm,高为2 cm的圆柱体土样,用于湿陷性试验。然后用薄壁取土器分别沿剩余试样上表面中心和两侧取出3个直径为3.9 cm,高为11 cm的圆柱体土试样,随后将三个土样分别制成3个直径为3.9 cm,高为8 cm的三轴压缩试验试样。在三轴试样制作中,一个取自11 cm高圆柱试样的上层、另外两个取自中间和下层,以便获得夯击土体样沿深度的平均力学性能。在制作三轴试验试样的同时,从其剩余部分制作3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土样用作微观试验。

利用上述所取的5组(2、4、6、8、10次夯击)三轴试验土样和原状土(0次夯击)制成的试样进行6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每组3个试样,固结压力分别为 0.1、0.2 和 0.4 MPa。设定剪切速度为0.1 mm/min,对试样进行剪切试验。试样每产生0.3 mm变形值,测读一次测力计读数和轴向变形值,直到轴向应变为15%~20%。取轴向应力与应变曲线的峰值作为土样的剪切强度。

利用夯击试验中所取的湿陷性试验试样,用固结仪进行土样湿陷性试验,确定土体的湿陷性系数。根据原状土样的取样深度,确定200 k Pa为最大分级压力,依次分级施加50、100、150和200 kPa的压力,施加每级压力后,每隔1 h测定一次变形,直至试样变形稳定。试样在200 k Pa压力下变形稳定后,向固结容器内自上而下注入纯水,水面宜高出试样顶面,每隔1 h测定一次变形,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根据200 k Pa压力下土样浸水产生的高度变化值与土样初始高度的比值计算得到湿陷性系数。

不同夯击次数下土样的密度、强度参数和湿陷性系数试验结果如表2。表2中的物理力学参数为试验数据的平均值。典型的SEM(扫描电镜)图像如图2~7所示。不同夯击次数下土样的密度、竖向变形和强度参数的变化如图8~11所示。

表2 不同夯击次数下土样的物理力学参数

图2 1号土样SEM图像

图3 2号土样SEM图像

图4 3号土样SEM图像

图5 4号土样SEM图像

图6 5号土样SEM图像

图7 6号土样SEM图像

图8 土样竖向变形量随夯击次数变化曲线

图9 密度随夯击次数变化曲线

图10 内摩擦角随夯击次数变化曲线

图11 粘聚力随夯击次数变化曲线

由图8~11可知: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样的竖向变形量、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都呈增加的趋势。但当夯击次数大于8次时,土样竖向变形、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均趋于稳定。图12表明,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湿陷性系数急剧降低,二者的拟合关系式为:δ=0.147 8e-0.4509N,其中δ为湿陷性系数。

图12 湿陷系数随夯击次数变化曲线

2 基于Matlab的SEM图像分析

2.1 微观定量分析特征参数

由于引起黄土湿陷性的主要原因是孔隙的存在[13-14],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也是以压缩孔隙为目的。因此研究的微观定量参数[15]有4个。

1)平面孔隙率e,定义为SEM图像中孔隙要素的面积和图像总面积之比。

2.2 程序算法实现步骤

1)读入SEM图像。

2)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使用滤波函数对图像进行椒盐滤波处理,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干扰。

3)图像的二值化处理。经过预处理的图像采用Matlab的矩阵运算方法进行图像的二值化。即将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从0到255都有一个灰度值。选择一个阈值,当某个像素的灰度值大于该阈值时返回灰度值0,相反则返回255。如此,就将整幅图像都赋予0或255的灰度值,这样就形成了只有黑白两色的二值图像。由于孔隙在SEM图像中颜色较深,故在二值图像中显示的是白色。

4)孔隙形态分析。

图13为程序算法步骤实现流程图。

图13 程序算法步骤实现流程图

2.3 SEM图像分析

2.3.1 图像预处理 图14(a)为500倍放大SEM图像,下方有图像信息,比例尺和放大倍数,但在进行二值化处理时,这些信息会干扰二值图像的效果,故在进行二值处理前去掉原始图像下部,如图14(b)所示。使用滤波函数对图像进行椒盐滤波处理,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干扰,经去噪处理后的图像如图14(c)所示。图14(c)表明,经去噪后的图像,孔隙与颗粒特征更加明显,有助于黄土微观结构的定性分析以及二值图像的生成。

2.3.2 图像二值化 用矩阵运算方法进行图像的二值化,其中二值图像中白色部分代表孔隙,黑色部分代表固体颗粒。

图14 图像预处理

图15为不同夯击次数下,湿陷性黄土在500倍放大倍数下的二值图像。

图15 二值图像

图15表明,在没有受到夯击时,土样二值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孔隙的存在(图15(a)所示)。2次夯击时,土样的二值图像中,大孔隙减少,中小孔隙增加(如图15(b))。在4、6、8和10次夯击下,土样孔隙大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尤其是10次夯击时,二值图像显示是分布较均匀的小孔隙,并且孔隙的数目也明显减少。

2.3.3 微观结构参数定量分析 应用编制的程序,可以获得在不同夯击次数下土样微观参数值,如表3所示。平面孔隙率、平均等效孔径与夯击次数之间的关系如图16、17所示。图18给出了不同夯击次数下平均等效孔径分布。

表3 不同夯击次数下的微观参数与湿陷性系数

图16 夯击次数与平面孔隙率关系

图17 夯击次数与平均等效孔径关系

图16、17表明,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样的平面孔隙率和平均等效孔径不断降低,夯击次数与平面孔隙率的关系曲线方程为np=-0.046 4 N2-0.394 3 N+12. 957;夯击次数与平均等效孔径的关系方程为:d=0.010 6 N2-0.281 2 N+4.272 7,其中N为夯击次数,0≤N≤10,np为平面孔隙率,d为平均等效孔径。图18、19可以看出夯击次数对平面形状系数、平均方向角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后续的分析中只考虑平面孔隙率和平均等效孔径两个参数。

图18 夯击次数与平均形状系数关系

图19 夯击次数与平均方向角关系

图20 不同夯击次数下平均等效孔径分布

图20表明,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中小孔隙含量越来越大;夯击前土样等效孔径16μm以下的孔隙占92.6%,大于16μm的大孔隙占7.4%,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66.9%。图20(f)表明,10次夯击后,土体中几乎不存在等效孔径大于16μm的大孔隙,而等效孔径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81.8%。

3 黄土湿陷性与微观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

由表3可得不同夯击次数下黄土的湿陷性系数与平面孔隙率、平均等效孔径、平均形状系数和平均方向角的关系如图21、22、23、24所示。

图21 平面孔隙率与湿陷系数关系

图22 平均等效孔径与湿陷性系数关系

图23 平均形状系数与湿陷系数关系

图24 平均方向角与湿陷性系数关系

由图21、图22得出湿陷性系数与平面孔隙率和平均等效孔径的关系分别为:δ=658.68np4.3693和δ=0.157 2ln(d)-0.147 2。而图23、24表明,黄土湿陷性系数与孔隙的形状系数和平均方向角的相关性不大。

4 结 论

通过湿陷性黄土的动力夯实模型试验及扫描电镜微观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样的竖向变形量、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都呈增加的趋势。但当夯击次数大于8次时,土样竖向变形、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均趋于稳定。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湿陷性系数急剧降低。

2)通过微观图像的分析可以得出: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大孔隙逐渐减少,中小孔隙含量越来越大;夯击前土样等效孔径16μm以下的孔隙占92.6%,大于16μm的大孔隙占7.4%,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66.9%。10次夯击后,土体中几乎不存在等效孔径大于16μm的大孔隙,而等效孔径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81.8%。

3)通过对微观图像的定量分析,建立了夯击次数与平面孔隙率、平均等效孔径之间的量化关系。

4)研究的定量分析参数主要为平面孔隙率、孔隙等效孔径和平均等效孔径。经定量分析,平面孔隙率和平均等效孔径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且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

5)本文采用天然场地粘土作为试验约束条件必然会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后的研究中拟采用室内击实试验消除边界影响。

[1]GB 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龚成明,程谦恭,刘争平.强夯激励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32(7):2001-2006.

Gong C M,Cheng Q G,Liu Z P.Model test study of dynamic responses of loess slope by dynamic compaction[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1,32(7):2001-2006.

[4]Jotisankasa A R,Coop M.Collapse behavior of compacted silty clay in suction monitored oedometer apparatu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2007,133(7):867-886.

[5]翁效林,王玮,刘保健.湿陷性黄土拓宽路基变形特性及强夯法处治效应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1,24(2):17-22.

Weng X L, Wang W,Liu B J.Model test 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dening collapsible loess roadbed and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treatment effect,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11,24(2):17-22.

[6]Hu R L,Yeung M R,Lee C F,et al.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icrostructural variation of loess under dynamic compaction[J].Engineering Geology,2001(59):203-217.

[7]冯世进,胡斌,张旭,等.强夯参数对夯击效果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8):1147-1153.

Feng S J,Hu B,Zhang X,et al.Model test study on impact parameters'influence on tamping effect [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2,40(8):1147-1153.

[8]Medero G M,Schnaid F,Gehling W Y.Oedometer behavior of an artificial cemented highly collapsible Soil[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2009,135(6):840-843.

[9]周飞飞.原状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J].铁道工程学报,2012(4):13-17.

Zhou F F.Non-linear constitutive model for intact collapsible loess [J].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12(4):13-17.

[10]熊巨华,胡斌,冯世进,等.强夯法加固粉土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0,12(Sup1):241-246.

Xiong J H,Hu B,Feng S J,et al.Model test study on silt foundation improvement by dynamic compaction[J].World Information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0,12(Sup1):241-246.

[11]Jafarzadeh F.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n physical model tests[J].Scientia Iranica,2006,13(2):187-192.

[12]赵康,罗嗣海,石亮.强夯模型试验及其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12,34(2):131-134.

Zhao K,Luo S H,Dan L.Model tests of dynamic consolidation and its progress[J].Yellow River,2012,34(2):131-134.

[13]Miao T D,Liu Z Y,Niu Y H.Unified catastrophic model for collapsible lo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2002(5):595-598.

[14]Liu S H,Sun D A.Simulating the collapse of unsaturated soil by DEM,I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2002(26):633-646.

[15]邓津,王兰民,张振中.黄土显微结构特征与震陷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7,29(4):542-548.

Deng J,Wang L M,Zhang Z Z.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subsidence of loess [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7,29(4):542-548.

(编辑 王秀玲)

Micro-Mechanism of Dynamic Compaction on Collapsible Loess

Cai Jing1,Luo Mingda1,Dong Bingyin2

(1.Airport Engineering Base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ianjin 300300,P.R.China;2.Found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Zhonghua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LTD,Beijing 102600,P.R.China)

Collapsible loess was collected from a suburban district of Shanxi,China.Dynamic model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hammer blows were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in-situ test on collapsible loess.The model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and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of the soil specimen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lows while the collapsible coefficient of the loes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lows.However,after eight blows,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the density,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the cohesion of the loess were tend to be constant,and the collapsible coefficient was less than 0.015 that means the loess is stable.Furthermor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and SEM image analysis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pecimens.The analysis of results showed that small pores in the soi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lows;before compaction the content of pores with an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under 16μm was 92.6%,the content of pores with an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larger than 16μm was 7.4%and the content of pores with an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less than 4μm was 66.9%.After ten blows,there were nearly no pores with an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larger than 16μm,while the content of the pores with an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less than 4μm was 81.8%.According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lows and the plane void ratio,and the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were established.Meanwhile,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llapsible coefficient and the plane void ratio,the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were established.

the model experiment;the plane void ratio;the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the collapsible coefficient of the loess

TU444

A

1674-4764(2014)03-0030-07

10.11835/j.issn.1674-4764.2014.03.006

2013-08-16

中国民航大学校内基金(09CAUC-E01);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工程基地开放基金(KFJJ2012JCGC02)

蔡靖(1975-),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E-mail)Jcai@cauc.edu.cn。

猜你喜欢
二值陷性土样
柠檬酸对改良紫色土中老化铜的淋洗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研究
兰州地区马兰黄土工程特性分析
公路路基湿陷性黄土及处理对策
土壤样品采集、运送与制备质量控制的实践操作
室内常规土工试验试样制备问题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面向网络边缘应用的新一代神经网络
基于二值图像数字水印算法研究
膨胀土干湿交替作用下残余强度试验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