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华
获得性风疹患者并肝功能损害临床分析
于福华
目的 分析获得性风疹患者并肝功能损害临床特点, 为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7例获得性风疹并肝功能损害患者, 记录分析相关资料。结果获得性风疹患者并发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达54.3%, 但肝功能损害多轻微, 多数出现在病程的5~7 d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组平均住院16.7 d, 与无并发症患者组平均住院日7.1 d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P<0.05)。结论获得性风疹患者并发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 明显延长病程及住院时间, 但多数肝功能改变轻微, 恢复较快, 预后较好。
获得性风疹;肝功能损害;临床分析
风疹(rubella)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1]。既往认为风疹病毒致肝功能损害多见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获得性风疹患者较少并发肝损害, 文献也较少有相关报道。近年来辽宁省本溪市传染病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例获得性风疹并肝损害患者,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获得性风疹患者105例,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7例, 男女比例为1.2:1;年龄9~42岁, 平均18.9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其中肝功能检查异常者62例, 除外合并慢性乙型肝炎4例、慢性丙型肝炎1例,其余57例均符合:①既往无慢性肝炎病史;②近期未使用可疑肝毒性药物;③病原学检测排除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④血清自身抗体检测, 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甲状腺功能检测排除继发性肝功能损害。
1. 2 肝功能检测 入院次日及以后每隔5~7 d常规方法检测患者ALT、AST、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仪器为OLI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肝功能损害情况 105例获得性风疹患者中并发肝功能损害者57例, 发生率为54.3%, 男女发生比例为1.38: 1(33/24)。肝损害发生在病程5 d以内(不含5 d)的占31.6%(18/57), 5~7 d的占64.9%(37/57), 8~10 d以上的占3.5%(2/57)。肝功能损害以ALT升高为主, 升高幅度为51~216 U/L, 仅有2例表现为AST升高, 检测结果分别为67 U/L和83 U/L, 有55例患者在ALT升高的同时伴有AST升高, AST升高的幅度为47~197 U/L, 有1例伴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检测结果为31.1 μmol/L。所有病例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结果均无异常。
2. 2 肝功能损害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无肝功能损害患者48例, 住院天数4~9 d, 平均7.1 d;并发肝功能损害者住院14~23 d, 平均16.7 d。两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P<0.05)。
风疹是以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往认为多见于1~5岁儿童[3], 成人感染后临床症状轻微, 并发症较少[4]。有作者报道肝功能的损伤发生在风疹的极期, 即发热、出疹高峰期[5], 肝活组织病理检查肝脏组织结构完整, 仅有肝脏组织轻微炎症改变[4]。而本组病例以青少年患者居多, 发病年龄平均18.9岁, 这可能是因为风疹尚未列入国家计划免疫, 风疹疫苗接种未得到普及,而学校又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 学生的免疫屏障薄弱, 所以一旦出现病例极易发生流行。105例患者中有57例并发肝功能损害, 发生率为54.3%。多数出现在病程5~7 d, 较少伴随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受本院技术条件所限, 所有病例均未做肝活组织病理检查, 这是值得做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组病例并发肝功能损害多于疹退后出现并达高峰,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被临床医师忽视或漏诊。虽然多数肝功能改变轻, 预后较好, 但延长了患者病程, 增加了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 因此临床医生要足够重视。同时, 通过本组病例的分析, 也进一步说明了对易感人群进行风疹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8-60.
[2] 刘克洲,张礼壁.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出版社, 1998:280-286.
[3]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4] 梁之祥,王振征, 蔡森, 等.成人获得性风疹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病理及临床观察.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17(7):540-543.
[5] 纪永水,吴成,等.风疹病毒感染并发肝脏损害39例.实用医药杂志, 2009,26(3):7.
117022 辽宁省本溪市传染病医院医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