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情节类题目解题示例

2014-03-05 23:56张俊宇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主旨示例小说

张俊宇

小说对读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全面,因此成为语文高考所钟爱的文本之一。这一文体的突出特征之一即以情节取胜,优秀的小说看得读者荡气回肠、欲罢不能。情节因此成为高考小说考点之一,本文试图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引领考生寻找一片蓝天。

一、基础题型。就小说结构设问。小说结构的重点是小说的线索和层次。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小说层次就是小说结构,常见的小说结构都是以情节的发展来划分,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例题呈现】2010广东高考《面包》第一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案示例】 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试题解析】本题属小说结构中层次类题目。层次题目应以主人公为核心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各个发展阶段,一个阶段为一点,呈现方式:“主人公+(某一阶段)核心事件”。《面包》一文主人公选择“妻子”更为贴切,故以“妻子”为陈述主体,从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角度理顺文章划分层次,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各个阶段围绕“妻子”发生的故事即可。答案②可以表述为“妻子发现丈夫撒谎并试图掩饰”。如果从丈夫的角度作答亦可酌情给分,答案示例:①丈夫夜晚起床偷吃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丈夫心虚;④第二天晚餐,丈夫接受了妻子多给自己的一片面包。

二、发展题型。就小说结构安排的特点及意图设问。

优秀的小说为实现情节的合情合理、生动曲折,在安排结构时会做如下考虑:开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埋下伏笔或铺垫情节(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发展、高潮——铺垫,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或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严谨);结尾——戛然而止或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令人回味),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或呼应题目;设置明暗双线索。平时我们要注意积累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

小说结构安排除篇章结构方面的考虑,还有自身文体的独特需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时要有三要素意识,即某一情节之于环境,可能营造了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于人物,正面或侧面描写人物心理或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或者此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该人物下文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讽刺效果;之于情节,从篇章结构角度思考,使情节更加合情合理、生动曲折;之于主旨,使主题更加深刻、丰富(或表述为深化、升华了主题)。

情节类题目解题时,应突破单纯的篇章结构意识,配合小说文本三要素意识综合分析。

【例1】2012年课标全国卷《马裤先生》(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①勾画了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做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试题解析]本题目就小说的第一段部分内容设问,而且重点强调是关于马裤先生衣着言行的描写。从小说三要素意识出发,这一情节属于马裤个人行为,不具有营造典型社会环境的作用。之于人物,人物衣着言行的描写,必然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之于情节,该描写处于文章的第一段,他刻画了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与下文中马裤先生一系列“怪异、滑稽”表现一脉相承,其作用为铺垫,同时也起到了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之于主旨,对于人物夸张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从这一点答题合情合理。

【例2】2012年辽宁卷《最后的黄豆》(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示例](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解析]从小说文本三要素意识综合分析。爷爷多次嚼黄豆属于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不大,去除。之于情节,因为在文章中这一情节多次出现,明显的暗示其可能是小说的“线索”,仔细阅读文本,发现这一动作贯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多次出现在爷爷创业、守业、去世三个环节,正符合“线索是贯穿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这一特征。同时,还要体会在各个发展阶段,这一情节是否有篇章结构的作用,嚼黄豆这一动作的多次出现使下文爷爷逝世留黄豆给我的情节更加合理,所以具有铺垫的作用。之于人物,我们要尝试在文章中找出每次爷爷嚼黄豆的情节,体会人物此时的心境及展现了人物哪种品性,之后综合作答。之于主旨,小说主旨在探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于我的人生启示,与黄豆有关,但与嚼黄豆这一动作无关,故忽略。

【例3】2010年课标全国卷《保护人》(4)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示例](1)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2)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3)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是报道内容对情节安排的作用,因此不能从小说三要素意识出发,只能从小说结构安排的角度出发,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发现该情节处于发展与高潮之间。首先,信件前后玛兰态度骤然变化,其根源在于这封信,所以这是一个铺垫情节,使整个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符合内在逻辑。其次,如果故事只停留在信件前半部分,整篇小说平淡无奇,没有高潮,所以,这一情节加速了高潮的到来,并使小说的情节呈现戏剧性的特征,曲折动人。endprint

【例4】2012年江西卷《报复》17.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

[答案示例](5分)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

[试题解析]“结尾的特点”我们应参照小说结构安排的考虑一一带入检验,纸条上彭恩所写内容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仔细想想,这一结尾在文中又留有多处伏笔,如彭恩对来者“儿子”身份的回忆“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同时,纸条内容即是对“文亚明·穆勒”的评价,与开篇剧作家对《蛙女》的电话评价遥相呼应。其符合“陡生波澜,首尾呼应”的结尾特征。分析其作用我们就要具有三要素意识。信的内容无法展现人物活动特定的社会环境,却与情节、人物、主旨有关。从情节角度,“陡生波澜”会收到 “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首尾呼应”有“使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完整”的作用。从人物角度,这一结尾使彭恩“忠于职守、言辞尖锐、机智敏锐”的性格特征更加丰富完满。从主旨角度,该结尾使“评论家应忠于职守”的主题更加深刻,在生命受到威胁、识破对方演技的时候,彭恩保持了一个评论家应有的风格。作答时候,学生如果能够如“试题解析”环节一样,结合文本适当展开,答案会完美。

三、综合题型。这一题型设问依旧是着眼于情节,但却将小说的三要素、篇章结构的特征及其他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设问,例如融合对比、修辞等手法,难度加大,但基本解题思路不变。

【例题呈现】2013年高考全国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不是就文章中一个具体情节设问,而是着眼文章整体谋篇布局前后两部分情节的安排设问。纵观全文,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要在小说三要素、谋篇布局、对比这三个角度寻找回答问题的视角。我们发现,对比是核心的艺术手法,作答时可思考在环境、情节、人物、主旨四个角度存在怎样的对比,这一对比在刻画环境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旨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环境角度,前半部分展现了饭店人群冷漠的典型社会环境,场面热闹非凡,后半部分则刻意营造了家庭的温馨,但在温馨中却透着无法驱散的因贫穷带来的凄凉,环境的对比不是为了颂扬家的温馨,而是为了凸显世态的炎凉,使作品笼罩着一层阴郁的气氛。人物角度,小说人物马里诺饭店里谈笑风生,回家后茫然失神,这一形象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丰富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角度,小说前半部分着眼于人物饭店表演影子充满奇幻的生命状态,后半部分则描绘了其归家途中被警察欺辱及家庭艰难生活,前部分悬念叠生,后部分层层揭开谜底,情节曲折动人。主旨角度,通过环境、情节、人物的刻画,在对比中冲击读者的神精,使主题表达的更加深刻,作者的爱憎更加分明。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揭露,对底层民众的同情表达得更充分。

古人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美景需要有心人。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旨示例小说
大还是小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主旨演讲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