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2014-03-05 01:06韩慧芳谷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村

韩慧芳 谷宇

[提要] 通过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揭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1日

2013年中央一号提出,“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回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以来,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世界所注目的历史性成就(林毅夫,1994)。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随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繁荣。

土地和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两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但其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建立在这两种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以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但是,目前农村中的土地与劳动力两种要素并未实现充分的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业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流入到城市.导致耕地和宅基地被撂荒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其次,农民进城后“亦工亦农、亦商亦农”形势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在我国人地矛盾凸出的国情之下,这种局势有恶化之势。如何实现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良性互动,是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大势所趋,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研究评述

西方国家专门将农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探讨二者关系的研究很少。由于许多西方国家国情与我国不同,没有必要对两者结合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故对该课题的研究大多是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流动才开始发展起来。在已有的文献中,将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二者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相关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探讨二者的相关关系。具体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结合某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周滔和陈影(2012)以重庆市九龙坡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为土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能够解决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时间空间上的错位,使其最终匹配;另一种则是从理论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关系。陈薇,於忠祥(2005)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的关系,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地流转的前提,农地流转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催化剂”。秦雯(2011)对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广东郊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出的结论为农民迁移是农地流转的必然前提;农地流转不直接促进农民迁移。

第二类是在将二者结合研究时有所侧重。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但更多研究的是农地制度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战冬梅和战冬霞(2008)认为现行农地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主要是土地制度内容本身的制约,包括产权主体缺位,承包经营权内涵不完整,产权期限不足,另外土地的有限保障功能也会制约劳动力的转移;另一种则是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张丞和高芸(2010)对全国178份村级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农村劳动力结构是影响农地流转的显著因素;农村劳动力流动亦会对农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村级劳动力流动率越高,当地农地流转程度亦越高。

虽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不少,但是总体而言,理论界对于农地流转与劳动力流动相互关系的考察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二、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对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科学化经营有着重要意义,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富余劳动力的成功彻底转移。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是由于行政指令,如广东城市郊区早期为了顺应改革浪潮,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的正式迁移;部分农村地区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使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增大、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经济发达地区及第二三产业的高回报高收益对守着“一亩二分”低回报低收益的农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农民纷纷进城或者到转入到第二三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本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出现劳动力分配不平衡,劳动力不足、土地有富余的现象。为了避免土地撂荒并能获得土地收益,农民自然会将承包的土地以各种方式流转出去。虽然农民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赖和眷恋及把土地视为生活保障等的土地流转的一系列障碍,但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富余农民彻底转移,为土地流转后实现规模化经营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缓和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益。

(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第一,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所在家庭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避免了土地的荒废和粗放经营,土地流转的收益增加了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成为大批农民外出安心打工的保障;第二,多数土地流转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外出务工农民仍然保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由决定是进城务工还是回家务农,进退有路,土地依然是外出务工农民最后的生活和就业保障。但是,农村土地流转又不一定会促进劳动力转移,如广东城市郊区早期的农民迁移并非是因农地流转,而是因城市收入平均水平比郊区高,吸引郊区农民转移到城市,迁移到城市的农民,其农地要么进行农地流转,交给别人耕作,不收取任何利益;要么抛荒。故早期广东郊区的农地流转不直接促进农民迁移。

三、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兼业经营降低了土地流转效率。叶剑平(2006)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尽管2005年与1999年相比,样本户劳动力非农就业明显增长,但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发育缓慢,原因在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较大比例的兼业经营,即劳动力的转移不彻底。例如,典型的“钟摆式移民”,大大降低了土地流转的效率。钱忠好(2008)从农户家庭内部分丁的理论出发,认为农户决策的基础是家庭收益最大化。如果农户兼业化能充分利用家庭成员个人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使家庭收益最大化,则即使实现部分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也不必然导致农地流转的发生。农民的兼业经营明显较低土地流转效率。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制度瓶颈。我国是城市现代工业和乡村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养老、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还要依靠土地的微薄收入。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就业体系、社会福利,堵塞了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的渠道,把农民禁锢在农村,致使农民工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用工待遇和社会保障。农民工一旦失业,只能选择回家务农,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真正转移。为了保障基本生活来源,很多外出务工农民仍然自己耕种承包地,甚至宁可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给他人。

四、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良性互动根本性建议

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根本在于深化制度创新,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托达罗模型等经典理论失灵。原因在于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障碍造成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力转移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加快制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如彻底废除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户籍制度的统一;实施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制度改革.如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和二元财税政策等;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农民解决养老、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放心大胆地把手中富余土地流转出去。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艳芬,董玉祥,刘毅华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大城市郊区农地流转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467户调查为例[J].资源科学,2010.7.

[2]沈仁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选择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3]焦珍,郭爱请,张侠.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平山县西柏坡镇与凤阳县小岗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9.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