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与解决,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精选教学内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学生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学生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身份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产生自卑心理。通过他的秉公执法,同学们既不会轻视他,又让同学们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同学们的非智力因素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培养。
二、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针对指导,团结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学生从动作的生疏、僵硬到动作的熟练、协调直至动作的自动化,在生理上表现为疲劳,肌肉疼痛,直至恢复,其心理也相应表现为紧张、胆怯、怕苦、兴奋。教师应仔细分析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指导教学,在各种困难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比赛,接力跑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
2.针对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們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重视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
心理卫生学认为,大多数人都有心理上的异性效应,尤其是青少年更易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克制和战胜自己的弱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男女合练对练。例如,上田径课时可组织各种形式的让距跑、跳、投等对练;比赛时,可让男女生混合组队比赛等。可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结语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