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淑
摘 要: 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心理状态反映的是隐藏在小学生内心的深层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交流谈心的开放方式,了解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受到的心理影响,分析挖掘得到的结果数据,据此加以积极引导,提出一些中肯的可行性建议,值得学校教师、家长深思。
关键词: 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 小学生 应对措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针对诸多屡见报端的有关小学生令人揪心的新闻,如:受到老师批评或考试失败而自杀;受到家长责骂而离家等。当前社会愈来愈受关注小学生心理状态及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小学生心理状态的问卷调查及口头交流等方式,了解目前小学生的真实心理,给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当然,问卷调查及口头询问等方式交流开放性强,学生的自由作答随意高,但这不影响我们做出主体倾向性判断,所得数据仍能够很好地反映当前小学生的内在追求、精神状况和情绪情感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真实的心理感受,给出一些积极中肯的建议和对学生的引导,以引起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深思,推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对目前学习状况的心理感受
这个问题的答案令我们为之一惊,大约10%~15%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些许厌学情绪,他们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学习吃力,感觉学习无用;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缺乏迎头赶上的勇气和毅力。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
如此“普遍”的感受说明在小学阶段,因学习状况引发的学习心理和情绪问题应当引起特别关注,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问题,这种问题如不加以纠正,会延续到中学阶段,到时往往就会事倍功半。同时,大量的补课和辅导班充斥着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方面要求家长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表现出消极心理反应的孩子,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需要父母以理解、同情、支持的态度帮助孩子勇敢面对挫折,鼓励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提高克服困难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反思自身做法,看学生是否真正喜欢和感兴趣,是否真正需要这门课外辅导等。
二、小学生对目前家庭生活状况的心理感受
在谈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时,小学生大部分的感受很直接,能够与家人相处融洽,能接受父母的教导,能理解父母的期望和要求;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明显内向,说话有些怯懦,由于父母的期望高而有心理压力;或由于父母管教生硬而感到失去童真和自由。
我们认为:在现代家庭中,孩子大都从小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他们具有好胜自信、兴趣广泛多样、发展全面等优良品质。同时,孩子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较任性、固执的特点。当他们进入到学校环境中会“不解人意”地与人交往,遇到困难不愿意克服,面对竞争时自然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目前大部分教师、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会适当地创造一些“逆境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学校会举办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春游秋游等。也有一部分家长操之过急,对于孩子的失败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不是帮助孩子总结原因、吸取教训,久而久之,孩子会害怕失败。他们总是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孩子努力的过程,这会让孩子过于重视结果,接受不了挫折。
三、小学生自认为经常处于哪种情绪状态
小学生对“自己经常处于哪种情绪当中”问题的回答,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开心(约占2/6);一般(约占2/6);无聊(约占1/6);烦、无趣(约占1/6)。虽然小学生开心和一般开心的比例能占到67%,说明小学教育减负工作有所成效,但回答“一般开心”的学生也有部分有不积极情绪,无聊、烦躁、无趣的情绪高达30%左右。至于为什么开心,学生大都答案一致:教师关怀,家人关爱,需求满足,成绩尚可;有伙伴一起活动;有表现自我的舞台等。至于为什么不开心、无聊甚至烦躁,学生往往语焉不详,语无伦次,不能表现出很明确的答案,或许其中有些临时主观的感觉,但是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重点了解。
当前学生面临的环境,教师自身处之都有些无所适从,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更应该引起注意。学习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社会浮躁、拜金、享乐奢靡等不良风气在学校中的投射和渗透;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冲突与不被理解;部分家境并不优越的学生倍感不公、压抑等一些现象使得传统的、常态的、单纯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扭曲,都给教育带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时时刻刻传播正能量。
四、分数的高低或名次的好坏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多数小学生对分数和名次的态度还是比较正常和理性的。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约占20%)因为成绩和名次的压力而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因过低的分数或过坏的名次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我们注意到每年寒假过后,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情绪弥漫更加浓烈。可能由于春节走亲访友期间,学生会不可避免地“被问成绩”和“被攀比”,这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诸如:“你瞧,小明多聪明,总是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这样只能使孩子越比越自卑,寒假过后春季学期的第一个月学习氛围普遍不高,态度不端正,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纠正好长一段时间。这就要求家庭、社会注意时间点,注意亲朋好友的训导方式和方法。学校方面,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一下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如学校不靠名次挤压学生,将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给予保护,作业和成绩单折叠起来交给学生,让家长积极配合让成绩和名次成为“闲谈的隐私”、“交心的公文”,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
学生心理状况反映的问题一般从表面上是观察不到的,因而经常被教师和家长忽略。随着人们基本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公众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一大进步。以上只是笔者观察和思考的侧面,班主任要力争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真心,精心呵护祖国的未来,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自由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程方平.2009-2010年中国学生成长状态研究(2)—对小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状态调查的点评.教育科学研究,2012,02:41-48.
[2]潘洁.让孩子的心灵撒满阳光—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06:8.
[3]程馨乐.教师不良纠错态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5):127-129.
[4]张成志.基于学校建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5:11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