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
一
历史是由人类活动构成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人类组成的各个民族、阶级、集团中,都涌现出了许多突出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既有呼唤时代风云的英雄,又有自鸣得意的小丑——在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除去时间、地点和事件这几个要素外,相关历史人物就是整个历史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就都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既了解相关史实又从中受到教育便成了历史教学中研究的课题之一。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旧的史籍大多是为剥削阶级代表人物树碑立传,其评论标准也往往是对“圣君贤相”的褒扬,对“昏君奸佞”的贬斥,以及对农民起义领袖的不同程度的歪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这些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有不少问题尚有争论,但教师在讲授中还应注意,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除了已有定论的人物外,一般离不开教材的基本观点,采用尚有争议的说法,以免学生在认识上造成混乱。
二
中学历史是一门形象具体的学科。要想正确评价某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具体形象的叙述和描绘。忽视历史课的这个特征,单纯抽象概括地讲解,介绍有关人物评价的结论,往往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什么痕迹,也更谈不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了。要做到对历史人物进行具体形象的叙述,就要尽量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到底总是时代的产物,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于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因此,我们讲解历史人物的出现,评价其历史地位,首先就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例如,评价秦始皇,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看到似乎仅仅是“好大喜功”、“暴虐无道”。可是,只要我们面对历史事实,具体分析时代的要求,就会看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代替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为他“好大喜功”的作为提供了历史根据,历史证明他“扫六合、一天下”的一系列措施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结合对当时历史条件的分析,学生才有可能弄清秦始皇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活动中,为什么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其中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特点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比较切合历史实际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了。
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曾为历史的进步作出过贡献,但是,大多也曾经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功劳有大有小,错误也有大有小,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主要是就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而言的,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的标尺。一旦接触历史实际,我们就会看到,众多的历史人物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作用于历史发展的,衡量他们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过,还必须具体分析。正确方法是,分析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并以此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功大于过,基本肯定;过大于功,基本否定。例如近代史上的林则徐,目睹外国侵略者的贪婪野心,力主严禁鸦片,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时,在虎门海滩,销毁外商鸦片两万余箱,大大鼓舞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任两广总督后,在沿海一带严加戒备,抗敌决心未尝一日动摇,其爱国精神受到中国人民的赞扬和尊敬。林则徐又是近代史上破除闭关守旧思想,“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持编写的《四洲志》影响深远。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也曾在太平天国起义即将爆发时,力主镇压,并亲自在云贵镇压过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如果我们把这一页历史看做是林则徐的全部,将他基本否定,则显然是不对的。在鸦片战争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林则徐一生的活动,就功绩的卓著、影响的广大而言,是在坚决反对外国侵略者方面,镇压农民起义的过失,就其作用和影响而言,实际远低于前者。在这样有重点的具体分析的讲述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林则徐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要做到给历史人物做出具体、完整、全面公正的评价,就是尽量尊重历史史实。有利于完成历史任务的,是功;阻碍完成历史任务的,是过。前期有功要讲够,后期有过要讲清,不溢美,不苛求,不以偏概全,如实反映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全貌。例如评价陈独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他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受到了党纪处分。以往评价陈独秀,只能讲他后期的错误,抹杀或回避前期的功劳,结果连当时的史实也讲不清楚。要想让学生对救国救民的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完整认识,分清陈独秀的前后期的功过不同,应该分别评价,只写过,不符合历史人物的实际,同时不利于学生弄清历史真相。
有专家提出,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可使用“十八字诀”。也即如下六点:一是定阶段。即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范围,认清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我们都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区域内考察,即理清该人物与他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二是看阶级。一般来说,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深深地打上本阶级的烙印,受自己阶级利益的左右。三是定标准。历史人物评价,其实主要就是要分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因而确定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我们把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当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还有道德标准、价值观标准等,但这些都应当从属于前面的两条根本性标准。四是忌极端。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既不要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一棍子打死”,轻率地全盘否定,更不要做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狂热崇拜者,只看到他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丝毫缺点,甚至容不得任何人说他的缺点。五是重民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民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上有作为的英雄人物是时势造就的。但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影响。当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时,就会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就会对历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六是据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是什么?不是名家观点,不是权威高见,而是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历史其实是他自己写的。人物评价类的试题和其他类型的历史试题一样,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而这里所说的“史”就是指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
三
事实上,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所谓功过,既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对整个历史运动发挥作用,所以,历史地、具体地反映历史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时是绝对必要的。历史人物在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中,也应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历史学科的课余活动中,历史人物更是促进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组织有关介绍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课余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召开历史人物传记故事会。组织观看有关历史人物的电影、戏剧、参观博物馆和其他有关历史人物的专题展览,并辅助以必要的指导,有计划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同时借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