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荣
创设情境,点燃激情(导课)。这一环节是四步探究教学的序曲,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吸引到课堂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和准备。
一、设置本环节的目的
1.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奠定良好基础。
2.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本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材料时,不能只为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随意选取材料,选取的材料必须和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或同桌交流等方式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本环节包括三个步骤:出示学习目标、展示自学问题、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必须依据: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
(2)教学内容。不同教材有不同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考虑目标的侧重点。
(3)学生实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要适当照顾“两头”,即对学得较快与学得较慢的学生因材施教。
(4)社会需要。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静态的,往往几年不变,而社会发展是动态的,可以说教材内容对时代进步来说,总是滞后的。如:“见义勇为”,前几年的理解是,不论年龄大小,只要见到违法犯罪行为正在进行,要不顾一切地同罪犯作斗争;而现在对青少年的要求则是,在遇到违法犯罪正在进行时,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机智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制定学习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行性原则。目标要适度、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遍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优生能“吃饱”。
(2)可操作性原则。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
3.展示自学问题(质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阅读课文,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差、中、好)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整理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投影或小黑板展示给学生。
4.自主探究。全体学生根据预设的问题,经过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或同桌交流等方式,获得预设问题的初步答案。
5.该阶段应注意以下问题:
(1)本环节有快速阅读课文和仔细阅读课文两次阅读过程,也可根据课堂实际合并为一次阅读,甚至是多次阅读。
(2)要明确告诉学生对自学的检查方式,如:提问等。
(3)教师归纳整理的或预设的问题应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
(4)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质疑的巡视指导,使学生真正能通过阅读获得预设问题的初步答案。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在“四步探究”教学模式中,“阅读质疑,自主探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则是解决问题的阶段。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是教师和学生解疑答问、合作探究,从而对预设问题获得较深层次的结论和较完整的答案。这是一个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整体感知,能力初步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的阶段。
本阶段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可以和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解决。
本阶段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阶段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检查自学情况。针对第一环节提出问题,教师要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在检查时原则上要做到: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要及时总结、归纳、点拨,使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清楚、完整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自学情况时,并不是要对所有预设问题进行检查。对简单的问题检查即可,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创设情境通过生生、师生合作探究解决。
2.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创设情境由生生、师生共同合作解答。教师可在预设情景(教材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伴随思考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辩论等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表述清楚等。
设计活动时必须出示情景材料。“情景”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组织学生活动时,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
3.特别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教师重点讲解。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是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可通过提问、编拟练习题等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进行检测。
目的是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当堂完成了学习任务。能否达到检测目的,关键在于练习题的设计。我认为在设计练习题时应努力从知识角度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在设计练习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本阶段是学生在学会教材内容后的拓展延伸,对学困生的帮助,也是给优秀生的加餐,是满足个性特长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为教师调整课堂时间与内容准备的缓冲地段。本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还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帮助其理解,使每个学生不掉队,都能学会,又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质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就可根据教材提出新的更广层面或更深层次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教师也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探讨解决,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阶段的目的是,准确联系实际,迁移知识方法,巩固当堂所学,适当进行拓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