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丽娟
在新课程环境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尝试构建互动教学新模式,努力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交往,形成教学互动、互联、互助、互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人。这里所谓的“生”就是学生,所谓的“动”才是真正的课堂上的互动。要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
一、兴趣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想“动”
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能被它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探索。因此,兴趣是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数学。
1.导课引导学生“兴趣”。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一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先安排这样的游戏:上课时,我手捧一大把硬币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我。“今天我们来数硬币。”我边说边数开了:“1元+1角=1.1元,1.1元+1角=1.2元,1.2元+5角=1.7元……”“老师,你这样数太麻烦了。”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那你有什么好方法?哪位同学帮帮老师?”一位学生自告奋勇上来了,他先把所有硬币分成一元、五角、一角共三堆,然后数一数每一堆中各几枚硬币,就报出了答案。这是我借机问:“同学们赞同他的数法吗?为什么这样数好呢?”这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疑问,从而激起求知欲望,引发兴趣。此时我把话题一转,引出新课内容:合并同类项。学生个个睁大眼睛,等待老师讲解。
2.提问产生课堂“趣味”。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熏陶。如教《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置了鸡兔49只,100条腿满地走,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因“趣”而“思”,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带着趣味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新知的迫切感,自然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教法激发学习“乐趣”。在教学方法上,努力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注重课中备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时而讨论,时而谈话,时而讲解,时而表演,时而自学,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学习方式灵活多变。针对初中生乐于关注新奇、有趣的事实和现象,我适当增加游戏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设计了竞赛活动规则如下:在多项式4ab-3a+2ab-6ab+7a中,老师任意说出一组a、b的值,请同学们计算多项式的值。看看谁算得最快。比赛开始,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人人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希望做得最快,结果当然有快慢之分。这时教师适时引导:“算得快的学生一定是掌握了一种好方法。别的同学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在此过程中,教师精心营造竞赛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学习才能变成一种需要。
二、设计的精巧,让学生真正会“动”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大量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除了用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外,还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灵活指导,让学生切实“动”起来。
1.让学生“会合作”。随着社会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教学中,要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这样可提高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操作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也使学生养成善于听取同学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相互启发、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一个正方体能展开成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课上,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画展开图,在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展开图时再进行合作交流。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汇报中学生不仅发现十二种不同展开图形,而且找到正方体的展平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让学生“会应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应用,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取得成效就会使学生产生“收获”后的喜悦。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布置学生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要求写出测法和求的全部过程,并思考除了书上的方法外还能用其他方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吗?又如在教学“矩形”时,可布置学生怎样用一把刻度尺检测零件的横断面是矩形。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体验实践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会联想”。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直言:“没有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特点进行联想。例如,圆周角定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从同弧所对圆心角和圆周角有公共边时思考两角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若两者没有公共边时,关系怎样?如何证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挖掘思维的潜力,打开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找出较好的解题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课堂教学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最大限度地追求学习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