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
摘 要: 本文主要叙述语境的一些基本范畴:首先阐述近年来人们对“语境”定义和分类,然后通过这些从不同思维角度做出的定义,简要地归纳语境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理解语言词汇层面上的异常搭配,从而说明语境对理解语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境 语义 异常搭配
引言
“我是第十四个”是一位影视评论者在看完《戴斯蒙医生的十三个牺牲品》后发表在《快报》上的评论。对这句话的理解,离不开讨论语境与语意的复杂关系。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在后来的《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就集中讨论过行事行为理论(Theory of the illocutionary act)中的“illocutionary force”,体现了语境在正确理解言语意义的重要作用(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P250)。
一、语境的基本范畴
人们说话总是有一定的对象,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总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当然还包括谈话的上下文,这些因素与说话人自己的一定的身份、思想、性格,还有心境等因素结合起来就构成语境(context)。总之,语境是在言语交际中生成,实现并制约言语行为的相关因素的总和,也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个标准。随着对语境重要作用的发现,人们对语境的研究不断深化,对语境有了许多不同的阐述,大致有三种对语境的定义被广为接受:
第一,随着对语境研究的深入,语境研究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这一标志就是《语境研究论文集》的出版。即语境是一门独立的语言研究学科。
第二,语用学家更倾向把语境认为是对语言理解起着巨大作用的背景知识。对语境的研究,首先是宏观语境研究,即对与具体某句话相关的实际环境或现实环境(张志公,1992,240)和社会背景各方面构成的语境进行研究。其次是微观语境研究,即从言语交际的具体实际出发描写语境。
第三,认知语用学家认为语境就是认知环境。D.Sperber和D.Wilson在其合作编著的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里指出,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的“认知环境”。其中包括当时情景里的具体内容和事实(facts),以及交际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及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Grice,1975)。
除了上述三种定义外,我们更倾向于把语境分为两大类,并通过这种分类说明语境的构成和作用。
第一,语言语境,许多语言学家称其为狭义的语境,即口头上的前言后语关系,书面上的前后文关系。
如老母鸡的烦恼
——程军忆《水煮三国》的第六章标题
一本讲述现代公司经营的书怎么会扯上老母鸡呢?但借助下文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的这种老母鸡其实是一位优秀管理者的烦恼。
第二,非语言语境,也被称为外部语境,包括现实社会环境、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包括地点、场合、对象;还包括言语使用的人物及其身份、处境、修养和心情,等等。
二、语境与语义
语言与语境之间存在的顺应关系是双向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不仅要顺应语境,还要在改变后重塑语境。词语的选用直接影响到语言所反映的语境,而不同的语境又决定了词语的不同意义,为了达到相互理解交流的目的,语言具有一套明确的规范。语言使用者在这种共同遵守的语言规范下,可以顺利清楚地表达,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但是言语创造者往往故意违反这种语言规范,创造性地破坏习以为常的标准,达到某种陌生化的效应。这时言语接受者要借助语言环境,包括所提供的上下文联系和非语言环境、社会场景和文化语境等,发挥想象与联想,并借助所内化的认知语境模块,将那些看似费解的语言单位重新加以诠释。这种异常组合的异常修辞效果只有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认可。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突出”(foregrounding)(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Pp18)。
如I had no outlook,but an uplook ramble.
——Jack London What Life Means to Be
对于uplook这个词,乍一看可能会感到不可理解,但是通过前半句中的outlook,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新词的意义了。这样的创造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发话者或者作者并不能随意地将一些毫无联系的词语拼凑在一起,为了自己的创新而创新。它们的组合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根据某种文化理论,根据自己当时的心境,有感而发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三、结语
语境相对于语义而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语境具有确定言语所指、排除歧义、消除模糊现象的特点。当然为了交流的顺利进行,语境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理解言语发话者的言外之意和发话者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胡壮麟.语言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常红梅.语境与英语学习[J].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