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利 □罗 涛 □贺继伟(河南水利投资集团)
河南省水利创新投融资模式探讨
□王庆利 □罗 涛 □贺继伟(河南水利投资集团)
河南作为发展中的省份,始终面临着快速发展与资金需求无法匹配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在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的水利设施建设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建立有效的水利投融资平台可以突破资金短缺问题,推动河南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对河南水利投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问题、创新途径进行探讨,最后,对河南省水利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议。
河南水利;投融资;创新
河南是一个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对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河南省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水利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投入的巨大需求。因此,面对水利建设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构建和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确保水利发展具有充足的资金,是目前河南水利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河南省已建成水库2361座,整修加固河道堤防1.6万km,修建蓄滞洪区13处,总蓄滞洪量达16.94亿m3;发展万亩以上灌区255处,机电井保有量129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8.07万hm2,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万km2;小水电装机达到36.84万kW;年供水能力达到264亿m3。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731km建设进展顺利;丹江口库区16.54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迁安目标已顺利实现。总体而言,河南省治黄、治淮已取得一定成效,黄河水患基本得到控制;在粮食安全建设、防洪体系建设、民生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建成了具备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且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生产、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中央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要求各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政策资源的有效模式,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重点任务;二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等均明确提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产业保障和支撑能力,并制定完成了《河南省水利发展规划(2011-2020年)》、《河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显然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水利建设无疑是一大利好,这些都将极大的促进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为河南省未来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水利投入资金逐年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始终没有突破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应适度超前发展的投入瓶颈。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条适宜的促进水利加快发展的投融资路子,要么过分强调市场机制配置资本投入的作用;要么只愿看水利公益性特征,回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过分依赖国家财政性资金解决水利事业发展中的投入问题。
河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总体滞后,在项目融资模式、价格机制和民间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上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则和政策,导致民间资本进入受到很大阻力。即使有些项目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竞争,缺乏对民间资本进入的优惠政策。如果没有新的水利基础实施建设投融资渠道,不尽快改革河南省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改善投融资环境,河南水利事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水利建设都靠国家财政支撑,但巨大的投资量仅靠政府财政已难以实现。再加上水利投资具有公益性特点,建设周期长,回报率也不高特点,近几年,中央和地方一直在积极实践,探索进一步拓宽基础水利建设融资渠道,然而,许多地方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源就在于水利项目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
为增加河南省水利重点工程投入,加快水利基础建设步伐,适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战略转型,做大做强平台,省委省政府积极进行了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改革,2009年,成立河南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3年4月更名为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水利投融资创新形式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河南省长期以来单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水利投融资模式,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河南省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河南水投的发展战略,就是“发挥两资主体功能,实现三资效用互动,依托政府,广泛合作,价值聚焦,协同发展,打造三大业务集群,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水资源产业投资集团”,水投集团于2010年6月开始投入运营,注册资金1.50亿元,增资手续完成后注册资本金为46.78亿元,经过三年的运营,集团总资产达179.30亿元。仅2013年,集团实现融资达54.63亿元,投资总额达74.46亿元。特别是在金融政策紧缩的情况下,采用中期票据方式筹集资金20亿元,成功注册30亿元私募债,直接融资再获新突破。河南水利投资集团的成功运作,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发展的水利投融资格局,充分发挥了投融资平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河南省长期以来单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水利投融资模式,极大地满足了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了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早日惠及民生。
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因此,河南省也要围绕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有地方特色的关于加快河南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配套出台相关专项政策扶持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重庆等地的成功经验,建议河南水投集团也应该被赋予三项经营性资产:一是按计划为水投集团足额划转资产;二是赋予水投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在水利项目策划包装期,注重考察项目区城镇发展控规和土地使用规划,将具有发展前景和土地开发价值的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水土保持等项目列入优质项目,通过平台公司进行土地储备,在项目所在地储备项目建设用地,以保障公司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三是将城市供水存量资产通过改制后,注入水投集团。
以政府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整合各项资金用于水利项目建设,是水利投资集团的重要功能。在这方面,河南水投集团公司实现了成功探索,总体来讲就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这些方式的运作,有效地解决了水利投资渠道单一、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目前,河南省已建成130多座大中型水库,资产规模达几百亿元,水资源已经变成了水资产,尽管这些资产的盈利能力偏低,但绝大多数资产都是净资产。利用融资平台将这些优良资产整合在一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私募基金等多种形式,募集水利建设资金,进而完成“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在方式运作上,多种工具要搭配交错使用;在规模选择上,要结合当地的承载能力,规模要适中;在资金偿还上,一方面靠政策财政,另一方面靠市场化方式,通过挖掘水利工程形成的附加价值,来实现“以商补公”,并且要积极引入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水利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创新符合水利项目属性、模式和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要积极发展和创新不同的融资主体及融资产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水利建设。银行机构应充分发挥“贷、债、投、租”全方位金融服务优势,提供贷款支持、财务顾问等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探索开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融资租赁服务业务。
F407.9
B
1673-8853(2014)06-0055-02
2014-02-17
赵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