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近日,媒体报道一名英国妇女产后抑郁变22重人格,她的丈夫说,自己就像在跟22个人生活。从老鸨到富婆,从5岁到60岁,一个身体里究竟能藏着多少个灵魂?这引发了人们对多重人格讨论。
每个人都有多重自我
这样的一则报道,也许会让人觉得很恐怖,但实际上,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包含多重自我,而每个自我都拥有不同的需求和愿望,互相争夺控制权。即使最蛮横的恶棍与同伙在一起时和与他的祖母在一起时的表现绝不相同。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种多重的自我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创造”出来的,可控的,我们随时可以添加更多自我,参与我们明知道并不真实的体验,如读小说、看电视、做白日梦,等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日常经常会做着超我和本我的斗争,当一个自我能预感它将被另一个自我主宰,就会采取预防行为,这就是“自我约束”。
而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自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
多重人格不等于精神分裂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
需要注意的是,多重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两者并不是同一种概念。人格分裂主要是心理学角度的用语,严格说是一种心理障碍,而精神分裂主要是医学概念。当然精神分裂患者可能产生人格分裂的心理症状,但并不代表人格分裂者就是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病的特征是以思考与感觉的扭曲,通常伴随着不适应的情绪反应。例如:某人相信他的想法都会被别人知道或是超自然的力量用某种怪异的方式在影响他的行动。此外有人缺乏病识感,不认为自己有病或是精神有问题。
双重性格不同于双重人格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说,我是典型的双重性格,那是不是也属于双重人格呢?其实,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有的人会将其混淆,原因在于混淆了性格与人格的概念。
首先,性格是人在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某种惯性思维方式,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后天形成的。双重性格是一个性格概念,指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时,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比如说在熟人面前是一种性格,健谈而且好动,在其他人面前又是一种性格表现,安静甚至腼腆。比如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内向、压抑、自卑,但在网络生活中却呈现出乐观,积极,嘻嘻哈哈的样子。而其本人对自己的两种不同性格表现是有清楚的意识的。
而人格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双重人格的人,当他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格状态时他本人是无意识的。他会将他曾经的不同性格表现认为是别人,会觉得“那个人不是我”。
心病要用“心”来医
心理学上对多重人格的成因多有争议,一般认为与童年创伤或应激创伤相关。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虽说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不属于医学范畴,但多重人格患者由于记忆断层常会伴随强烈的头痛,引发焦虑、头晕失眠等症状,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治。
首先,要减轻或缓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改善生存条件。从本质上说,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其次,由于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培养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第三,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其与友善的人建立友谊;第四,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禁止家庭暴力。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很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障碍;第五,对于历史性已成定局的问题不要多思考,通常来说,双重人格的患者都是比较喜欢钻牛角尖的,这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却会让患者更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