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活化的“和平”

2014-03-05 00:01李晓弘
中小学德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斯蒂芬和平冲突

李晓弘

“对孩子讲讲和平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不太平,珍爱是关键。”这是澳大利亚斯蒂芬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每执教关于“战争与和平”话题时,我总希望通过生动详实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让他们树立居安思危、报效祖国的志向,养成心怀感恩、珍惜生活的情怀。这是我看到“和平是什么”课题时的最初想象。

没想到,随着镜头的推进,活动的深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别样的“和平”!

印 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斯蒂芬老师组织的《和平是什么》主题系列活动中去。

回归童趣,和平就是美好的感觉

上课伊始,斯蒂芬老师让学生抱上靠枕,找一个喜欢的角落,以自己喜欢的姿势,静静地躺着。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找一个自己认识的人,带他去一个愿意分享的、特别喜欢的地方,然后你们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老师让学生轻松随意地想象、表达,学生渐入佳境。这个课前的小活动,看似随性、随意、轻松,实际上却是教师颇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从正面体会与人愉快相处,分享美好事物的快乐。师生在交流中引出“和平”的概念——原来和平就是美好的感觉!这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和平”完全不一样。

回归经验,冲突就是失去和平

斯蒂芬老师鼓励学生尝试着写书,一本关于和平的书。在任务驱动下,教师让学生了解和平的对立面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回忆:什么时候失去和平?当时的感受怎样?学生回忆的无非是生活中与兄弟、父母、同学之间经历的小事情。老师便告诉他们:“这就是冲突!”多么朴素、多么具象、多么生活化的阐释啊!然后老师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画出生气时的感受。小小的画笔让学生既表达了情感,又形象地感知冲突带来的心理反应。

回归需要,解决冲突是生活需要

“什么是冲突?感觉怎么样?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斯蒂芬老师继续组织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分享生活经验,交流解决的办法,对同伴的问题提出建议。老师相机点拨,帮助学生梳理处理冲突的方法和技巧:妥协、中立、倾听,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体验者和感悟者,又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斯蒂芬老师分享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他们在分享中接受,在接受中不断提出疑问……学生渐渐明白,解决冲突是生活的需要,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是多么重要!

回归发展,合作才能确保双赢

接下来,斯蒂芬老师组织学生参与“抱团站圈”的游戏。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体会、感悟合作的要素和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和别人一起去做事,确保人人都能获胜,这就是合作。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合作,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呢?”斯蒂芬老师将问题升级,学生大胆假设:“全世界都合作,就没有战争……”“请用一个词表达。”“和平。”这时,老师大胆地抛出一个开放性的任务:“分组讨论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问题,看谁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自行提出话题自愿组合:关于战争、关于凶杀。组长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周有多少人被杀?”“20人?4人?15人?”“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按报警器!”“禁止拥有武器!”“外出必须带保镖。”……“可以跟他们谈谈,为什么恨别人!”“这个主意真好!”斯蒂芬老师适时捕捉到那些最佳的回答,把讨论推向更深一层:怎么谈?讲道理?讲条件?还是让步?不让步怎么办?……

讨论即将结束时,老师让学生将讨论延伸到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通过减少限制和扩大选择帮助学生独立有效地思考。活动结束前,老师用心理健康的疏导方法,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

回归生命,和平就在我们心中

活动最后阶段,老师请与会代表与学生互动。当学生提出自己对解决战争、凶杀、冲突等问题的一些想法时,老师和代表非常平等地与孩子们一同探讨,时而肯定,时而提出不同意见,并没有丝毫的不屑、高高在上,或者指点迷津的姿态,对待孩子如朋友一般。

临近结束时,老师领着学生回归生活,再一次请学生用画笔来描述“和平意味着什么”。“和平是我坐在树下休息”“和平是阳光明媚,爸爸妈妈不吵了”“和平是热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和平在彩虹里”“和平在心里”……“和平”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竟如此斑斓!

比 较

从斯蒂芬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简约,看到了深刻,看到了发展。由此,对比国内同类主题教学,足以发现我们和斯蒂芬老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儿童观上的差异。

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记住事件?

重新审视我们关于“和平”的主题教学,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与情感,一般是:在历史事件中了解战争的残酷,感悟和平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安宁的生活。虽然教学能让学生痛恨战争,唤起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安宁日子的意识,但始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结束,学生很快便淡忘了。

斯蒂芬老师的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生存能力与生活智慧的养成。由小见大,由近及远,让学生内心形成观念:人与人需要和平,家与家需要和平,国与国需要和平。在观摩过程中,我突然顿悟:“和平”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的,这才是和平的最基本含义。

比较之后,震撼之余更是愧疚,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偏颇,对人文教育以及学生人文关怀认识的肤浅!原来,教师工作所面对的是必须给予足够尊重的人,学生的发展才是基本要义!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只有成为学生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产生整体意义的时候,才能获得“生命”。

完整的综合教育,还是割裂的学科教学?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斯蒂芬老师带着对生命的了解,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循序渐进,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发现,认识自我价值、感知情绪、探寻冲突解决、体验合作意愿、掌握情绪释放方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最终领悟“和平是我”。她的教学始终根植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娴熟地将心理、道德、社会等教学巧妙揉和,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价值的技巧与方法,并运用到生活,让道德与认知通过体验融入自己的整体生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却又朴实细腻,展示了对生命的至爱,这是努力追求教育生命的最高境界。

综观我们相关主题的教学,重知识、分学科、分学段,横向纵向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教学主题割裂展开,难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老师很难从冲突引申、联想到成人世界里的战争动荡与和平安宁。因此,如果站在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上考虑,相关学科间应做必要的横向联系,不同学科之间可定期集体备课,避免重复、疏漏、不到位、不得法等问题出现,增进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把知识当成整体,知识就成为激动人心的活动、美丽的图画或者隽永的故事,老师也能观照学生(下转第20页)(上接第60页)的生活需求,展开生机勃勃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永不枯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追求教学内容的进度,还是道德情感的生成?

斯蒂芬老师课上,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活动、充分表达,学习氛围宽松,这种教育的优势在于:先让学生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如此,外在的知识就变成了内在的智慧。

众多国外学校考察表明,西方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完成,美国一个月的课程,我们一天就可以完成。相差的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由于我们的教学进度快,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就多,还经常会因课堂教学内容没完成而遗憾。很多时候教师眼里看重的是教材,而不是学生。教师等不了学生迟疑,看不得学生走弯路。正由于等不及,省略了学生质疑的过程,省略了发散思维的过程,省略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快进度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的学生少了一样东西:创新能力。

当学生需要付出很多汗水和辛苦才得到知识时,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是啊,我们真该慢下来,真心实意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去获知。

“成长是累积性,就像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岁月被记录在年轮的最核心处……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滋养着人生这棵参天大树。”让我们永远记住:童年是成长的根基,背离童性,毁坏童年,常常意味着成长希望的破灭。

(作者单位: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斯蒂芬和平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斯蒂芬·金的退稿信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命悬一线
美女与野兽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