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课堂教学与自主游戏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前者突出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教”,后者就是幼儿自己的“玩”。正确处理和对待两者的关系,实现“教”与“玩”的有机融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但是教师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极易走进两极化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重“教”轻“玩”,科学教育中游戏教学化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总想把一切“教”给幼儿的教师,但怕离开了教学幼儿就会陷入无知和茫然,恨不得把幼儿生活中的一切,当然包括彰显童年幸福价值的游戏,都变成教学。如此一来,幼儿成为被动的科学知识的接受者,天真、幻想、好奇这些宝贵品质受到遏制,幼儿变成了和小学生、中学生无异的教学对象,在教学的不对等关系中失落了童年。
教师A:“幼儿年龄太小,需要成人时刻的关怀与引导,一旦远离我们的视线,他们总是要出状况,这是很危险的。”
教师B:“我们这些幼儿园教师真的不容易,我们也知道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要提倡,但现实中不得不应对来自家长对自己孩子学到知识的渴望以及上级部门的教学检查的压力,纯粹让孩子玩是不可能的。”
教师C:“教育离不开教学,幼儿要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通过正规的教学,游戏就是纯粹让孩子玩,小孩子什么都不懂,除了盲目捣弄,什么也学不到。”
从教师的讨论中可见,由于教师受到自身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的影响,对游戏价值的认识缺失,把游戏看做是教学的附属品,认为游戏应被改造成为教学,因为只有教学才是实现儿童发展的唯一手段。如此一来,游戏不再是体现儿童童真童趣的单纯的游戏,而成为了教学的延伸和实施途径,游戏的本质发生转变,游戏的本体性价值被忽视。然而幼儿科学教育中游戏教学化的例子屡见不鲜:
案例一:
晨间自选活动时,5岁的成成在室内靠窗的种植区玩弄一条蚯蚓。他很欣喜地在吊兰花盆里发现了这条蚯蚓,并把它搬到了地上。蚯蚓在地上蠕动爬行,成成似乎很好奇,用手指一会儿抚摸蚯蚓的身体,一会儿又转变蚯蚓爬行的方向,乐在其中。不一会儿又开始了自言自语,并把蚯蚓放回到花盆里,蚯蚓很快就钻进了泥土里。成成似乎明白了什么,赶紧用手指挖开蚯蚓钻进去的位置,发现蚯蚓不见了,这时他似乎有点慌张了,又赶紧刨开周围的泥土,最终把蚯蚓找了出来,这时他开心地大笑。教师注意到了这一幕,大步走过去,自以为不失时机地开始了教学:“这叫蚯蚓,又名曲蟮,属于环节动物,没有眼睛。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成成在一旁茫然不知所措地看着老师。
在上述案例中,幼儿本来依据自己的节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收获,可教师的突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思考,让游戏戛然而止,扼杀了幼儿的愉悦性、自主性、成就感体验。教师总是试图要“教”给幼儿知识,把幼儿自由的游戏变成教学,可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干扰了幼儿本可以获得的提升,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二、重“玩”轻“教”,科学教育中教学游戏化
与游戏教学化走向相反极端的主张是教学游戏化。玩耍是幼儿的天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理当以游戏为重。但如果要“化”教学为游戏,就不尽稳妥了,它可能隐喻的内涵就是“放任儿童的游戏”。
教师D:“我们倡导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E:“让幼儿自主自愿地游戏也不错,减轻了我们教师很多的负担,不用再费尽心力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以应付检查。”
教师F:“儿童自由游戏期间我们只需要保障他们的安全就行了,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安全,玩得放心。”
由此可见,教师虽然认同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巨大价值和功能,但尚未对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做出正确定位。很多教师片面夸大儿童自由游戏的效用,把自己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定位成“牧羊人”“旁观者”,只要“羊”不跑就行,忽视了自身的引导对游戏的教育性功能发挥的重要性。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案例二:下午自选区角活动时段,4岁的菲菲在种植区有了一个发现:前些天还是绿绿的树叶现在变黄了(三天前孩子们在幼儿园采集的)。雯雯很惊讶,不停地自语道“现在是夏天,叶子应该很茂盛,要到秋天才会变黄,可是……为什么呢?”菲菲实在想不通,跑去问正在挖土的可可:“可可你看,这些树叶变黄了!”可可看了一眼,继续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菲菲又跑到隔壁美术区的多多面前:“多多,你猜为什么树叶变黄了。”多多想了片刻,道“不知道”,就又埋头画起了自己的奥特曼……菲菲问了很多人,可是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沮丧地扔下树叶跑到积木区去搭房子去了。(教师在一旁和保育员聊天)
“磁铁”和“光合作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对此的兴趣也是教师借机开展主题活动的良好契机。案中两位教师扮演“牧羊人”“局外人”,没有适时对幼儿的游戏和兴趣点给予引导,最终导致幼儿厌烦失落地转换了游戏。我们强调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放任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当的身份介入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