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职业形象似乎与德育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我们根据某些职业特征把这些职业形象进行一番“意象化”,倒是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现象,原来彼此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郑英老师在《做教育的农人》(《班主任》2011年第5期)一文中写道,“因来自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所以我深深怀念着乡间的阡陌,也对忙碌于阡陌之上的农人有着独特的眷念情结”。“联想到我们的教育,与农业耕作何其相似。农业耕作的对象是庄稼,它们有着各自的生长规律,稻麦桑麻,形态不一;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也有着各自鲜明的独特性,独一无二。如果农人眼中的作物是一个孩子,那么他们给作物编织的是一个成长的课程;如果教师眼中的孩子是作物,那么教师最大的智慧在于让孩子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经过一番比对之后,郑老师找到了“以它山之石攻玉”的抓手:“以农人的细腻之心关注细节”,“以农人的平和之心耐心等待”,“以农人的关切之心关注生命”,“以农人的执著之心善利其器”,自己要去做一个“教育的农人” 。
两种职业意象相互交融,使郑老师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意境:“我也不忘与农人一样,悠然地枕着锄头,在田间小径上小憩,如崇慧禅师所说的‘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一朝风月是‘万古长空的点点段段,所以我要放慢脚步,用心享受教育过程的点点滴滴,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一座稻香袅袅、小虫啾啾的农夫乐园。”
作为一名班主任,郑老师在同时管理两个班的忙碌事务中还能有这样的心境,那就不难想象,她在管理班级、在引导教育孩子们时是怎样一种情境。“农人”这种职业意象启示着我们,除了精心耕耘,还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自信和等待——现在有一分耕耘,未来就一定会有一分收获,等待吧。而这种等待,是需要自信来支撑的。
摄影师,现在人们喜欢称呼为“摄影达人”,他们又能提供什么启示呢?任何一张照片,哪怕用再精密的设备拍,也不是纯客观的反映,因为景像、角度、明暗、远近等镜头取舍,都反映出摄影师主观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要求。那么,我们能否象“摄影达人”那样,用我们的主观镜头去捕捉校园的最美画面,用我们的心去发现学生那些惹人怜爱的镜头呢?
厨师,即使使用相同的食材、配料,但经过他们在菜系的选择、调料的搭配、投入的先后、火候的大小等系列过程中的主观创造,烹制出的菜肴也会色、香、味各异。我们的教育过程,能否也像厨师一样,通过我们各具特色的烹制,给学生奉献出美味佳肴呢?
即便是那些当红歌星,他们在演唱会现场,也会用尽各种煽情手法,唤起观众的热情,引起“粉丝”的疯狂,“high”遍全场。我们能否也去追求唤起学生的热情,也培育出你的“粉丝”呢?如果学生成了你忠实的“粉丝”,你的课堂又将是怎样的景象?
有了“以它山之石攻玉”的自觉,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便可俯首捡拾那些可资借鉴之材。
(麦志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