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高级中学是一所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各项均衡发展的国家级示范型高中。多年来,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努力建设优质化校园,以期实现学校的优质化发展。学校要实现优质化发展,必须重视课程建设,教师需要统筹安排好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诸环节,从而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力。
一、课程规划要重视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规划课程时,教师不能为了教而教。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学生的向导。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对学业和职业规划的需要以及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课程和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受益。
1.课程规划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的规划中,教师既要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课程,也要重视音乐、美术、实践技能等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课程规划要面向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的需求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业和职业规划,通过调查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明确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例如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等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特殊规划的学生(例如出国留学)也要做好课程规划,以保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做好规划。
3.课程规划要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目前,高校对人才的选拔越来越呈现出考查方式的多样化和考查点的多元化趋势,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是对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鉴别。新型招生政策,例如自主招生、特长招生、单考单招根据其特点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国外高招亦是如此。因此,学校要帮助学生分析适合他们的成长点并帮助他们合理规划,从而适应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实施要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程实施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但教书不是照本宣科,育人不是空讲道理。探索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只有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合作的方式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
1.课程实施要重视科学理论
近百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实验成果逐渐引入到教学中,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因材施教阐释得更加具体,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让我们懂得为什么要精讲多练,卡皮克的记忆理论告诉我们反复地提取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这些科学理论无疑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要重视经过验证的、能拿来直接运用的科学理论,这将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课程实施要探索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形式
在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规律方面,我校规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展开讨论,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重点探讨教学案和周测,为教学案的开发奠定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广“361教学法”,明确三分讲、六分练、一分考的模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重视每次大型考试的考后分析,发现学生的不足,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3.课程实施要善于依托辅助工具
行之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和高效:网络多媒体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案或讲学稿可以使教材更加接近学生;思维导图、知识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构架。辅助工具能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乐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
三、课程评价要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在课程评价中,必须重视评价体系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规范让评价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让评价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具有效力并且得以广泛实施。
1.课程评价要在规范的评价体系中开展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培育人才,倘若偏离了这个宗旨,其结果只会使评价失去效力。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课程特质,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校情的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这样的体系才可能是科学的,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课程评价必须依托富于操作性的组织形式
富于操作性的组织形式一般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他们构成了课程评价的核心力量。此外,家长、学生、教师也可以对教学课程进行评价,但要明确核心评价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评价者行之有效的指导是必要的,如此组织起来的评价形式才是有效而富有操作性的。
3.课程评价要借助现代化的数据处理系统
由于课程评价的主体多、对象多、方式多、信息多,评价周期具有循环性,信息保存具有长期性,传统的纸媒记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因此要尽可能地建立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平台,保证课程评价信息交流的多向畅通。可将学校的门户网站、教室多媒体平台、电子阅览室、教师个人电脑以及校外的网络客户终端整合起来,保证课程评价的时效性和多样性。
四、课程保障要具有系统性和人文性
要进行课程建设,就要有充分的保障。职责分明的组织管理系统、灵活有序的工作机制和人性化的校园氛围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
1.课程保障需要职责分明的组织管理系统
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能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进行以下分工: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的整体规划和监督实施;教学处负责制订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课程评价和设施保障工作;科研处负责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德育处负责德育课程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直接负责具体课程管理工作。
2.课程保障需要灵活有序的工作机制
面对复杂的课程管理工作,制度决不能一板一眼、死板教条。灵活有序的工作机制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将可预见的课程管理工作制度化,赋予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适当的权力,使他们能够及时灵活地开展工作,从而保障课程顺利进行。
3.课程保障需要富于人性化的校园氛围
人性化的校园氛围能够使学生沉浸在校园的温暖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自由开放的环境,例如开放理科实验室,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体育、音乐、美术设备要尽可能让学生便捷地使用,心理健康中心和医务室需要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教师要及时地将学生的表现传达给家长。
提高课程的建设力是建设优质高中的前提。笔者通过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四个环节来阐述如何提高课程建设力,希望对提高高中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