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阅读教学中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的共生关系探寻

2014-03-04 14:45刘晓庆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共性职高个体

刘晓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当我们从课程标准中理解这句话时,显然“对话”成为关键词。然而,对话给我们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理念要想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还需要做转化的工作。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选择的转化策略是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对之进行了研究。

一、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的辩证共存

阅读与写作本身就具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共生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多的时候离不开教学中的指导。指导的策略是有多种选择的,但基于阅读与写作的内涵需要而进行的共性指导,与基于学生发展的外延需要而进行的个性延展,都是不可忽略的。

从宏观方面来看,“共性指导”,是指基于让职高学生“学会学习”的素质教育目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引导方案。就阅读教学而言,“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共性指导”的起点与关键,尤其是指在超越从语法和篇章结构角度肢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将目标直指“独立阅读鉴赏”的困惑,在感性领悟的引导与发生过程中,帮助学生针对问题实现知识的结构性完善、方法技巧策略的技能性总结、习惯与心理的素质性养成。而写作教学中的个性指导则是指从“文理、艺理”的本质呈现角度,通过指导达成“让学生能符合语言、语体规则地表达自己,能为我所用地艺术化地表达自我”。显然,我们理解的共性指导追求的是阅读与写作的一种整体性、一致性和和谐性。

“个性延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每一个学生个体都会有自己的阅读个性,都会有自己的写作特点。这种阅读个性与写作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与众不同的,因而其是需要教师进行个体指导的。只有在共性指导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延展,学生个体的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才会被有效打开,也才有可能绽放属于学生个体的思维花朵。根据研究,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个性延展有两种呈现:一是赋予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能够在自身阅读的基础上立足于今、立足于身,或一人独自领悟,或三五成群自由交流;二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大量阅读中生成阅读能力、阅读经验和阅读素养,由于是个体阅读,阅读体验也是个性化的。在这样的阅读中生成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写作中,从而让写作既具有共性指导下的特点,又具有个性的特征。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其一,共性指导可以给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提供一个基本的范式,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上。而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体就有了个性延展的可能;其二,个性延展往往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获得深刻的个体感受,这样个体感受又可以让学生在更高水平的共性指导中获得更多的认识。共性指导是基础的,而个性延展才是永恒的,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养最终表现为个性延展的水平。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的研究综述

在笔者的研究中,重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新生独立阅读写作学情研究与分析;考前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学情研究与分析;唐诗宋词鉴赏中共性审美与个性化鉴赏的方法探究;写作教学中文体规范与文思舒展相悖相生探究;文学类文本自我读懂与自我赏析的思路、方法探究。从调查、分析、研究的情况来看,现在的职高学生在独立阅读与写作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一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自觉,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能够较为迅速地把握文本的意思,具有审美与鉴赏能力;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透过文字读懂文本的真实内涵,缺乏必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对于文体规范与文思舒展相悖相生的关系,则普遍表现为一种内在的、默会的现象,难以从文学专业的角度进行阐述。

从研究的覆盖面来看,研究贯穿整个职高学习阶段,通过调查法研究高一至高三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水平,尤其是通过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书面调查,准确地把握研究实施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客观准确的实施依据。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获得了不少的认识,比如说通过与实验班级学生进行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发现学生对共性指导和个性延展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思路是认同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认同是出于职高学生的一种自我认同的心理,他们认为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其水准更多地表现在学生的个体发挥上,比如说通过调查他们认为的优秀的高考作文,分析综合后发现这类作文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能够满足他们的一种个体异于群体的愿望。我们利用唐诗宋词鉴赏的研究机会,让学生说出某首唐诗或宋词的写作特点,学生的回答既有共同的答案(这可能归功于教学中的共性指导),也有别出心裁的一些想法(这与个性延展应当有关)。例如在“笔落惊风雨”主题单元的教学中,《蜀道难》《琵琶行》《虞美人》《滕王阁序》等名篇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就是精彩纷呈的,有学生指出李白写《蜀道难》当有所指;有学生认为今天生活中仍有商人妇;有学生认为李煜是感情动物,是当下稀有的人……这些个性解读虽然各具个性,但基本上都是基于共性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背离传统解读。学生于经典传承中结合当下社会,所言既指古,亦寓今,笔者以为这应当归功于传统的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共性指导积淀。

三、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的回顾展望

作为一项研究,其具有一般研究所有的技术特点——每一个研究步骤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同时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阅读与写作,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又是极具个性的研究内容,研究团队认同的范式,所面对学生的个体特点,都将使得课题研究又具有一种人文特点,尤其是当研究者与学生之间通过文字作为交流纽带时,让人感受到了更多的超越研究过程的感性收获。

回顾已有的研究过程,笔者认为在科学化上前进了许多,因为有了课例这个载体与要求,使得笔者对研究对象的判断不再是感性的,而是科学的、理性的。这对于语文教学研究而言是可贵的,因为日常教学中的习惯已经让我们习惯于更多的通过感觉来判断审视教学行为的优劣,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差。而进行了课题研究之后,我们意识到了感性应当由理性来支撑,结论应当通过数据来证明。因此展望下一步的研究,笔者要进一步在包括“写作教学中文体规范与文思舒展相悖相生”等内容上,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力图让研究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力图通过研究发掘出写作教学、文学类文本解读等研究对象背后的学习规律。

总的来说,通过目前已有的研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笔者感觉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共性指导与个体延展是共生的,三者之间应当是“一体两翼”的关系,理解这样的关系,可以让阅读与写作教学得到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性职高个体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