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雪影 图/李显彦
严湘冬:用“爱”教学 用“心”育人
文/张雪影 图/李显彦
人物简介:严湘冬,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化学教师,化学研究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2013-2014学年度感动育才人物。
“幸福每个人都有,只是因为忽视而少有人发现。
嘘寒问暖是,微微一笑也是,为大家忙碌得大汗淋漓更是,
因为这是爱的体现。
校园里的幸福,更是无处不在。
吃到老师送来的香蕉是,尝到老师亲手做的香肠也是,
拥有一个可亲可敬的班妈更是。”
这是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一位学生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给班主任严湘冬写的一首短诗,诗中用词造句平实无华,却承载着对严湘冬满满的感激和敬爱。
严湘冬从教已有31年,在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任职的每一天,她恪守“健康、向上、乐学、乐群”的教学原则,“尽量让孩子们多一些在成长和求知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努力让孩子们成为心智超群,具有公民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阳光青年。”这不是严湘冬作为一个老教师的经验之谈,而是她发自肺腑的内心声音。对待学生应如亲人朋友,交心才能真正消融年龄与身份之间的隔膜。
严湘冬作为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2010年开始兼任“宏志班”的班主任,她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亲和而温柔,不带一丝严厉,曾经在高三“宏志班”的毕业晚会上,她不舍地感叹,“我认识你们是我的缘分!”实则这份“缘分”确是源于她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待人待物的真诚热心。
每一届新生报到,其中有大部分都是远离父母的住读生,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的他们,一下要开始全方位的独立生活,有很多的不适应。严湘冬从点滴教起,生活费该怎样计划、一天的营养该怎么搭配、衣服该怎样洗涤、高中的学习有什么特点与要求、同学之间该如何友好相处,都要逐一询问、检查和帮助。
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开会,无论多远、多忙,严湘冬总要给学生们带回当地的土特产,让他们感知老师的关爱和外面的世界;当领到稿费时,严湘冬会买来小食品和学生一起分享劳作的快乐;当有学生生病时,严湘冬不仅及时带他们去就医,还要抽空为他们熬稀饭和送营养品……
2010年,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打造“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宏志班配置全校最好的师资力量,通过专门的制度和专项资金,来考核和保障该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实现全校整体教学水平提升的目标。严湘冬欣然接受了宏志班“班主任”的工作,面对来自全市30个区县的贫困孩子,她将满腔的爱都倾注到了他们身上,每个周末为留校的30多位学生送上自己做的卤菜和购买的水果。为了让这群可爱纯朴的孩子能保持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经常带他们参与很多公益活动,到敬老院去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做清洁、陪老人们聊天,参观各种展览,组织“六一”儿童节的游园活动等,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切的感知所得到的各种关爱,更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增强感恩惜福的意识。
死板授课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课堂质量,师生之间的关系行将越远。而对于严湘冬而言,如何“快乐教学”并非难事,为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化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严湘冬采取“生活→联系→提高→生活”等环节,使学生能主动去感知、去思考、去运用、去发展,素质教育得到落实。如讲到原电池时,严湘冬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各种电池,有的小组不仅制出了小电池,还自制出了小型台灯和小风扇,当他们看到经过反复尝试制出的电池让台灯亮起来、让小风扇转起来、让音乐卡响起来时,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兴奋。为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严湘冬带领大家对周边的污水进行了检测,甚至还对动物园旁边的桃花溪进行了徒步考察,大家感慨之下写出的“桃花溪在呼唤”在《重庆晚报》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同时也对那些造成污染的单位敲响了警钟。在重庆市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严湘冬与学生一起研制的“低碳吸尘焚纸器”获二等奖并得到了国家新型实用发明专利……
在记忆中,对于“化学”这门课程人们通常认为“枯燥无趣”,而严湘冬却将它“生动活泼”的呈现在众人眼前。新年时,学生在卡片上写下对她的祝福:“愿您能时常呆在充满氢气的房间里(意在永远年轻漂亮),身上戴满由二氧化硅组成的水晶(因为他们知道严湘冬比较爱美),愿老师和我们像氢气与氧气那样紧紧结合在一起”。灵动文字化作学生们青春阳光的笑脸,汩汩暖流从严湘冬心底划过,教学于她已不再是工作,而是一份殊荣,责任扛于肩,苦中带笑,累也值得。
艾青有诗:“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对于祖国热切的情感严湘冬感同身受:“为什么我的心中常有暖流涌动,因为我爱着也被很多人爱着。”在双福育才中学的讲台一隅,严湘冬燃烧着自己的热情,将“育人”之责无限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