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与拓展: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

2014-03-04 21:23李维武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关节点特殊性方法论

李维武 [特约专家]

20世纪中国儒学史,与以往各时代的儒学开展相比,固然同属于中国儒学史的范围,但却又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并通过这种特殊性与以往各时代的儒学开展呈现出质的区别。因此,开展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需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深刻把握这种特殊性,对其中几个关节点尤其需要加以关注:

第一,20世纪中国儒学开展有着一贯的主线,这个主线就是古老的儒学在20世纪经历了现代意义上的古今之变,不仅儒学的形态与功能发生了由古代而现代的转换,而且儒学的问题与话语也出现了转化与更新。尽管近百年来的儒学代表人物都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们所发展起来的现代形态儒学,严格来说并不属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而是属于中国现代思想的范围。

第二,20世纪中国儒学开展有着现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大变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中国人对中国现代化的追求。20世纪中国儒学所经历的现代意义的古今之变,正是由这个基础所推动、所促成的。20世纪中国儒学史上诸多问题的提出、学理的阐发、分歧的由来、争辩的展开,实际上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中找到深刻的根源。要对20世纪之后儒学的未来发展作出构想,当然也是不能背离或抛开这个基础的。

第三,20世纪中国儒学开展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的丰富性不是来自“以水济水”式的思想重复,而是来自儒学开展中对问题与学理的个性化思考与探索。因此,这种内涵的丰富性体现为“一本而万殊”的思想多样性,包括不同形态的转化、不同路向的选择、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体系的建构,以及师友之间的问难与批判。正是这些种种的不同,促成了20世纪中国儒学在分化中开展,在保守中更新,实现了现代意义的古今之变。

上述三点,可以说是把握20世纪中国儒学史特殊性的关节点,也可以说是开展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通过这些关节点和方法论,能够对20世纪中国儒学史作一种总体的和本质的把握,克服在研究中易于出现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碎片化。

本栏目的三篇论文,或从总体上立论,或从问题上入手,或从路向上考察,对20世纪中国儒学史作出视角不同、论析有别的探讨,但又都大体上体现了这些关节点和方法论,有助于拓展和深化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组论文,促使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受到进一步的关注,获得更深入的开展,取得更好更多的成果。

猜你喜欢
关节点特殊性方法论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基于深度学习和视觉检测的地铁违规行为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关节点连接历史图与卷积神经网络结合的双人交互动作识别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搞好新形势下军营美术活动需把握的关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