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四川 成都 610041)
大众传播学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探析
罗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四川 成都 610041)
在数字化出版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影响下, 网络环境下“发表”的概念、传播渠道、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信息化时代, 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该如何革新?拟从编辑人员网络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出版者如何发掘运用各种自媒体推广营销评价期刊, 推动科技期刊论文传播, 扩大影响力, 满足科研成果传播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析.
科技期刊; 网络数字化; 自媒体; 期刊影响
近年来, 随着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 技术应用的融合, 各类媒介出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也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兴起的一个热词. 大众传播学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介对及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用户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 互动性是互联网的最显著特征. 制地在线获取的运动是科学界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实现科学知识信息产生、出版、交流、传播的重要机制.
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要一手抓融合, 一手抓管理, 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那么, 民族高校科技期刊, 如何在现有形式下, 利用现有先进手段, 采取多样形态, 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值得探索.
我国现有学术期刊5800余种, 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近3000种, 但是就目前而言, 国内科技期刊传播速度不够. 我们要看到,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 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 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 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 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 在数字化的发展影响下, 期刊发展朝着专业化、一体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开始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组织、收集和利用信息的方式, 推动业务流程向动态网络的结构重组塑. 开放获取在学术界和图书情报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短短几年时间, 就有了较快发展. 国内科技期刊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签订了数字出版协议. 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近1700种开放获取期刊, 其中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期刊, 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不少国际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开放获取知识库. 由于大学、科研院所、科研资助机构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开放获取的重要, 因此, 开放获取出版将在未来日益增多, 逐步成为目前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的重要补充. 也应看到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将扩大期刊国内外知名度, 为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 实现编辑出版流程的网络化, 加速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和传播速度.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 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部出版工作也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来完成, 不仅收稿、审稿、校对等日常工作通过网络实现, 印后的交流宣传等也多为网络完成, 编辑出版工作也正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编辑出版人员要改变传统办刊思维模式, 培养网络化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意识, 具备网络时代的办刊意识, 网络思维下, 编辑工作者本身要有开放意识和平等意识.
2.1 坚持期刊特色栏目建设, 树立期刊网络品牌形象
加强高校科技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 树立期刊的网络品牌形象. 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坚持以青藏高原研究和民族医药为特色栏目, 加强期刊特色栏目品牌化建设, 在网站上做好特色栏目的建造和宣传. 吸引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 参与抓好潜在稿源, 做好主动约稿.
2.2 主动利用网络, 关注热点, 加强组稿选题
组稿找选题是科技期刊很重要的环节, 编辑人员要提高自身素养, 拓宽并深化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 提高捕捉、把握、跟踪、分析新信息的能力, 作为编辑人员要主动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便捷性, 通过阅读各类媒体消息, 密切关注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热点领域, 做好对热点问题的捕捉, 尤其是科技、科研领域被广泛重视的、关注度高的领域学科, 主动约选相关方向文章. 选题贴近热点和前沿, 那么所刊载的论文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被引频次就会增加, 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2.3 利用网络平台, 加强刊物与作者、审稿专家的联系
在网络信息的发展下, 审稿、编辑与校对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在以往, 作者来稿时, 从最开始采用纸质稿件邮寄方式接收到电子邮件接收, 发展到今天采编系统的应用. 网络环境下, 编辑加工处理稿件的方式从编辑处理纸质打印稿发展为编辑处理电子邮件传递件或网上远程在线编辑处理, 实现了网上远程办公. 专家审稿的方式也由过去的纸质稿件审稿发展为网上远程审稿、电子邮件审稿,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 作者校对稿件的方式也由过去的校对纸质打印稿发展为校对电子邮件传递电子件或者网上远程在线校对. 作为编辑人员还可以借助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新媒体与作者、外审稿专家建立有效地交流方式, 快速发送文字、图片和声音等, 尤其是采用微信和QQ等网络工具还可以同时支持多人语音对讲, 互动性强, 从而更加有效、快速、安全的与作者或外审稿专家交换审稿意见和校对意见.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单位都通过网络办公, 很多科技学术期刊纷纷加强各自的网站建设, 建立有顶级域名网站(一刊独立或多刊共同注册独立域名).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单位采取的网站形式有: 个刊网站, 如以印刷版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 中型集群网站, 如若干刊物依靠其所挂靠的主办单位或行业学会联合建立的网站; 大型门户网站, 如CNKI、万方、维普大型数据机构建立的期刊门户网站. 网站建设也是作者和读者了解期刊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 是期刊的门面. 网络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媒体特征, 让我们看到, 期刊网站不仅是高校科技期刊的电子名片, 同时还承载期刊的品牌推广和营服一体化功能. 要让读者点击期刊网站后,不仅能看到常规内容, 还可点击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媒体链接, 加强网站的易用性, 进而得到更多读者和作者的关注, 吸引到更多的稿源.
3.1 重视期刊采编系统建设, 加强往网上互动平台建设
网站建设中除了基本的信息服务外,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科技期刊网站都安装了网络投稿采编系统,不仅方便读者投稿, 而且也使得编辑工作朝无纸化办公方向发展. 采用的采编系统一般有三种渠道: 自主研发,商业采编系统, 自主研发加商业采编系统. 科技学术期刊网站上的应用系统根据期刊不同需求可以涵盖作者在线投稿、查询, 编辑在线编辑、专家在线审稿、主编在线终审系统、参考文献自动编校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论坛系统、调查系统、留言系统、视频系统、过刊检索系统、实时QQ咨询系统、短信通知系统等功能. 采编系统的运用可以为编者、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搭建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 提高工作效率.
3.2 从读者综合体验和需求来设计完善网站功能建设
加强科技期刊网站建设, 扩大影响力, 要站在读者和作者的角度设计完善网站功能, 给予他们超值体验, 而超值体验的效果是相当惊人的, 因为满足读者的需求比推销期刊更能打动读者. 科技期刊网站上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完善功能建设: 1)读者服务: 如发布期刊征订指南, 读者建议, 在线注册和函件情况服务等; 2)作者服务: 如设置投稿指南, 提供远程投稿、稿件查询等功能; 3)信息服务: 如提供期刊引证信息查询, 相关期刊、科研组织等的友情连接; 4)期刊介绍: 期刊沿革、期刊荣誉、编辑部运作规程、编辑部及编委会人员介绍; 5)文献下载服务:提供当期和过期期刊文献的检索、阅读和下载; 6)文章下载统计: 实现文章点击阅读数量统计和排行管理; 7)网上互动服务: 作者、专家、读者进行在线留言、咨询和答复; 8)参考文献自动链出,引文的自动导出,电子版订阅或推送. 如果读者和作者在高校科技期刊网站上能够得到这样一些用户体验, 在综合体验中感受到人性化服务,能够加深对高校科技期刊专业性的认同度.
随着网络的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发行的信息化情况也发生变化. 出版(传播)方式除了有纸质出版, 还可以通过自有网站出版、自有跨媒体数字出版、通过CNKI等数据库提供商进行网络传播等, 并且可实现网络预出版. 网络平台实现开放获取的优点是扩大期刊的国内外显示度, 扩大读者群, 有效提高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等引证指标, 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 促进期刊质量的提高.
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 博客、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二维码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应用的风行, 终端技术的日趋成熟, 让“自媒体”拥有强大的实践平台和更有想象的扩展空间. 自媒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 中国的Qzone、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人人网、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等. 自媒体可以同时运行多种形式, 通过用户简单的关注和下载等操作, 就能与其订阅者紧密相连, 快捷地把内容推送到他们眼前的电脑或手机屏幕上, 越过中间环节, 直接与订阅者互动, 其关注和订阅量甚至超过传统媒体. 毫无疑问, 对于高校学术期刊, 自媒体提供了另外一种传递自身信息的方式和互动模式, 而自媒体的发展也将重新定义传统媒体生态, 影响传统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让人们可以零距离沟通, 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 信息源的多样化和竞争的加强, 这种情况下, 高校科技期刊也越来越需要自媒体的速度、现场感和专业看法.
4.1 构建高校学术期刊自媒体平台
高校学术期刊要想扩大传播效果, 最好的办法就是整合各种媒体资源, 借助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读者沟通, 构建创新期刊自媒体平台. 加大科技期刊网站的期刊电子推广方式, 如Email形式、手机短信形式、RSS订阅、一键分享、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
自媒体具有独立风格自成一派, 借助多个平台传递自己的声音, 现在已发展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时代, 期刊做自媒体不仅可以以组织的形式去实行, 还可以以组织中的个体去实行. 每个个体都可以进行定位, 编辑人员可以根据各自专长打造相关领域的自媒体. 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应该主动地鼓励编辑人员去运营自媒体, 除了能够为编辑本身带来个人品牌上的效益, 亦可以形成一个矩阵群力促进期刊品牌的宣传.
当下, 多数学术期刊在使用自媒体时大多采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来实现, 自媒体的内容绝对是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核心和根本. 期刊自媒体可以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介质为载体, 将期刊的信息、价值、理念传播出去. 内容的来源一般有几个方面: 第一, 通过多方信息的整理、加工后, 融合自己的观点、想法等, 将外部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 第二, 通过采访、参会的形式, 对外部信息的捕捉获取后, 整理成自己的内容; 第三, 广泛的阅读量以及自己通过实际操作经验沉淀下来的内容整理后形成自己风格的内容.
在形成了自己的内容和风格后, 便需要一个好的传播渠道. 渠道和自媒体人是共生关系, 我们所处在的互联网平台是相对开放的平台, 只要内容足够好, 平台都是“开放”的.
4.2 利用微博、微信发布期刊信息, 提供在线阅读
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已经多到完全没有稀缺性的程度, 智能手机和PAD终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和沟通交流的路径依赖. 因此, 如何获得读者的关注,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学术期刊要紧跟时代潮流,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高度发展的阶段, 全民皆网, 如何找寻适合自身期刊的媒体公共资源, 并得到有效的利用, 是促进期刊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微博具有极强的媒体属性, 受众群体是弱关系、强兴趣聚集的人群, 其特点是生产、传播、分享的成本低, 速度快. 科技期刊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建立官方微博, 持续发布信息, 积极互动交流, 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吸引关注, 因势利导建立良好的口碑效应, 不断增强期刊品牌信任感. 微信传播受众以强关系的熟人圈和行业圈为主, 是一种更加重视用户体验的自媒体工具. 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借助微博的品牌影响力, 吸引用户加入微信平台, 再提供更隐私、更深入的沟通服务. 如借助微信平台, 为验证后的用户提供用稿信息查询服务. 我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将科技期刊已经录用的稿件题目、摘要和精华图表进行发布, 既避免了版权问题,又能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去阅读全文, 有利于增加文章的下载频次和引用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发布管理动态、行业观察、专业观点、栏目预告、专家学者访谈、学术活动“直播”等, 展示期刊形象, 树立品牌意识. 采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进行宣传, 既可降低沟通成本、增强读者体验和关注, 又能提高沟通效率, 值得科技期刊探索实践.
在数字化出版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影响下, 网络环境下“发表”的概念、传播渠道、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 民族高校科技期刊要构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传播体系, 推动科技期刊论文传播,扩大影响力, 满足科研成果传播的需求.
[1]刘奇葆.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 人民日报, 2014-04-23(6).
[2]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对建设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J]. 编辑学报, 2008(5): 420-422.
[3]张阳. 基于.NET技术的学术期刊稿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8(6): 982-986.
[4]张阳, 李建忠. 云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39(6): 1006-1008.
[5]张卢锋. 打造自媒体平台, 革新企业传播方式[J]. 国企, 2013(7): 126-128.
[6]李建忠. 国外科技期刊出版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6): 990-994.
[7]王欣丽. 学术期刊网络化的发展研究[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134-136.
[8]郭伟. 科技期刊网络编辑部探析[J]. 出版科学, 2008(1): 68-73.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with the Impa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LUO Mi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P.R.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and mass media integration, the concep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valuation methods of “publishing” have been changed greatly with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network, people are exploring how to reform the model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for national universities’ science journal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dir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itorial staff’s training for network capabilities, websit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publishers’ application of diversified “We Media” for journals marketing, promotion and spread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papers, expansion of journal influence, as well as meeting the nee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hievement communications/exchanges.
Scientific Journal; Network Digitalization; We Media, Journal Influence
G206.3, G237.5
A
1003-4271(2014)05-0797-04
10.3969/j.issn.1003-4271.2014.05.31
2014-07-08
罗敏(1980-), 女, 布依族, 贵州贵阳人, 讲师; 研究方向: 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