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中的贡献*

2014-03-04 09:52丁俊萍虞志坚
关键词:李达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丁俊萍,虞志坚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原理通过具体化通俗化的阐述而最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加以正确运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亿万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关键,也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并不断夺取事业新胜利的关键。学术界对党的早期领导人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李达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相对全面和深入,而对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特别是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讨却仍有很大空间。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者之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达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集中表现为他在不同时期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领军人物的作用。本文将对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贡献及其特点进行概要和考察。

一、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中的贡献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参与和领导党的早期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影响力。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推进以科学社会主义传播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时,假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右倾和“左”倾错误思想也波及中国思想界,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播火者”的核心成员和骨干,始终站在理论斗争的最前线,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者之一。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党的发起组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翌月,《新青年》成为党的发起组的机关刊物。这时,李达“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介绍列宁建党学说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56从1920年12月起到次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李达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劳工神圣颂》、《马克思还原》、《劳农俄国底结婚制度》(山川菊荣撰)、《俄国农民阶级斗争史》(佐野学撰)、《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山川均撰)、《列宁底妇人解放论》、《马克思派社会主义》和《劳农俄国底妇女解放》(山川菊荣撰)等文章及译著,以介绍苏俄建设和列宁思想为主要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在提升自己、动员群众、战胜敌人、实现纲领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一方面,社会思潮纷然杂呈,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混淆视听;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及其大众化的启蒙读物奇缺,全党的理论水平亟待提高,党员队伍亟待扩大,党的干部队伍和革命骨干力量也远远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同时,占人口近半数的广大劳动妇女身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根绳索的束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教育的权利基本上被剥夺。这一切,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遇到极大的困难,党的宣传教育任务也因此十分繁重。李达在中共一大被选举为中央宣传主任之后,全力以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以领导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为主要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力提高党的干部和革命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启发广大劳动群众的觉悟。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3年秋,李达发表了《李卜克内西传》、《俄国的新经济政策》、《日本政党改造之趋势》、《劳农会之建设》(译)、《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社会主义与江亢虎》等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介绍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还在《新时代》上先后发表了《何谓帝国主义》、《为收回旅大运动敬告国人》、《德国劳动党纲领栏外批评》(即《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旧国会不死,大盗不止》等文章,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阐明了党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还相继翻译和撰写了不少关于妇女解放的著作,如《告诋毁男女社交的新乡愿》、《〈女性中心说〉中译本序言》、《社会主义的妇女观》(译)、《介绍几位女社会革命家》、《女性中心说》(译)、《说明本校工作部之内容》、《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产儿制限论>中译本译者绪言》、《产儿制限论》(译)、《女权运动史》等。

这一时期,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一是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撰稿及译稿,“那时候,主张《新青年》不谈政治的北京大学的教授们都不给《新青年》写稿,所以写稿的责任便落在李汉俊、陈望道、李达等人身上”[2]。二是创办和主持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李达克服各种困难,促使人民出版社在一年之内就出版了经典著作和革命理论书籍15种,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工钱劳动与资本》(袁让译)、《资本论入门》(马尔西著,李汉俊译)、《劳农会之建设》(李立译)、《讨论进行计划》(成则人、沈泽民译)、《列宁传》(张亮译)、《共产党礼拜六》(王静译)、《共产党的计划》、《劳动革命史》、《俄国共产党党纲》等。上述著作和书籍在当时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蒙读物和教科书。三是创办平民女校。1921年10月,陈独秀和李达商议创办上海平民女校,三个月后开学。它不仅是一所新型女校,而且是共产党培养妇女运动骨干的摇篮。女校的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事和妇女解放理论。李达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也兼课并主讲马克思主义。李达指出,平民女学是为无力求学、年长失学和不愿接受机械教育的女子设立的,“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四是主编《妇女声》。1921年12月,《妇女声》半月刊正式创刊。此后,他经常帮着改稿、校对,直接负责出版、发行的具体工作。《妇女声》是共产党主办的首个妇女刊物,是党在成立之初联系妇女运动的实际,面向广大妇女开展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抨击社会对广大妇女的偏见歧视,为妇女运动呐喊。五是担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2年11月,李达受毛泽东函邀,主持湖南自修大学校政和教学,亲自给学员讲授《哥达纲领批判》,并把它的译文发表在校刊上,还编写《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印发给学员们参考。湖南自修大学是一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大学。它的很多学员后来成长为党的骨干和革命的精英,其中有何叔衡、毛泽民、毛泽覃、郭亮、夏曦、夏明翰等。六是主编《新时代》。1923年4月,《新时代》月刊创刊。该刊肩负着宣传党的纲领,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使命。李达在刊物上发表不少译文论文,旗帜鲜明,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七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李达考察了欧洲主要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并结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分析了妇女问题的根源,阐述了一系列关于妇女解放的基本思想。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接受和掌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李达作为党的早期宣传工作负责人功不可没。

第二,在作为党外人士期间,李达译撰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系统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时间很短,党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又立即投入到革命的实践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安定的环境来进行思想理论研究,使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都不高。因此,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1923年秋,李达因不满陈独秀专断的家长制作风,又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党内合作”方式产生思想抵触,更主要的是,他过于重视理论,决定专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愿分心于革命的实际工作。由于多方面原因,李达退党,直到1949年12月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仍坚持自己的信仰,绝不做对党不利的事情,而专注于以系统地研究与介绍为主要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一时期,李达翻译和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译著,并撰写和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这些译著,除《产儿制限论》(译)、《妇女问题与妇女运动》、《土地经济学》(译)、《社会进化史》、《世界史教程》(译)外,大都多次重版重印。其中,再版3、4次的有《劳农俄国研究》、《中国关税制度论》(译)、《社会之基础知识》、《经济学入门》(译)、《政治经济学教程》(译)、《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法理学大纲》等;再版5次以上的有《唯物史观解说》(译)、《社会问题总览》(译)、《女性中心说》(译)、《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译)、《现代世界观》(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译)、《社会学大纲》等,特别是《唯物史观解说》和《现代社会学》再版竟达13次之多。这些数据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李达译著的需求量及社会影响力之大,在同时代学者间是屈指可数的。

这一时期,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基本概念的阐释大都不引用原文,而用中国式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通俗化表述。在《现代社会学》中,他界定的基本概念都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直接摘录和翻译,但在当时却是最准确、最系统、最通俗而又联系中国社会实际阐释唯物史观的著作,例如,“人类间立于生产关系上之结合,谓之社会。”、“社会意识者,各个人为谋取得生活资料不能不共同服从其支配之意识也。”[3]17-70二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关系中的桥梁作用。李达阐明了《社会学大纲》成书的目的及意义,即为了完成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就必须用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把精神武装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新生的社会现象,去解决实践中所遭遇的新问题,借以指导我们的实践”[4]7,并确信该书能够适应这种需要。三是主张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法学理论。认为当时中国的法律不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所以就应当根据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法则的认识,把法律加一番改造。”指出法理学研究的最大任务,即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法律上的统一,使法律适应于现实社会,免除中国社会无益的长期的消耗,把人民从痛苦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达成这个任务的方式,即应用世界法律发展的普遍原理来认识中国的法律和特殊的中国社会关系,再“由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路线,展开与之相互适应而又能促进其发展的法律理论,作为改造法律充实法律的指导”[5]13-14。

这一时期,李达的理论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他既运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习惯以简洁平实的文字来正确阐释深刻的理论,始终注重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在时代界面上的结合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第三,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创造性地解读毛泽东著作,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科学运用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正确指导新中国的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宣传毛泽东思想、大力推进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把宣传毛泽东思想摆在理论教育的首要位置。翌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中,再次强调要深化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并认为这是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改进工作的根本方法。李达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深知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深感科学解读毛泽东著作的现实紧迫性,自觉投身到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普及之中,在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中走在当时理论界的前列。

李达结合《毛泽东选集》第1至3卷的出版,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创造性解读。他相继发表《学习社会发展史》、《怎样学习党史?》、《读〈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文章,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还发表《〈实践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和《怎样学习〈矛盾论〉》等文章和著作,对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解读。1960年,他发表《努力学习,学以致用——谈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深入探讨了学习毛泽东著作及思想的方法。

李达的上述论著,以创造性地解读毛泽东思想为主要方式,有力地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他撰写《读〈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着重突出了毛泽东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农村中的各阶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充分肯定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实践意义,即“主要的是它从轰轰烈烈的斗争实践中来,而立刻又到轰轰烈烈的实践中去”。“不仅纠正了过去的不良偏向,而且为以后两次颁布土改法立下了有力的张本”。[6]172

二是结合党史的学习,既不照抄原著,又没有背离原意。李达发表了《怎样学习党史?》一文,提出:“学习党史,不是单纯地向后看,正是向前看,正是为着将来。”[6]157他还指出,毛泽东著作并非涵盖一切,在研究党史时其他领导人的著作也值得参考,比如:要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世界影响,就应该学习陆定一著的《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要正确认识党的武装斗争的历史,就应该学习朱德著的《中国人民怎样击败了美帝国主义武装的蒋介石反动派》和聂荣臻著的《中国人民怎样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等。李达的上述观点既完全符合毛泽东思想,又隐含着“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科学命题。

三是敢于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毛泽东在审阅《<实践论>解说》时,读到中国人民出现自发的排外主义斗争,写道:“中国人民那时还不知道应当把外国的政府和人民、资本家和工人、地主和农民加以区别,我们应当反对侵略中国的外国地主资本家和政府官员,他们是帝国主义者,而在宣传上争取外国的人民,并不是一切外国人都是坏人,都要排斥。”[7]376李达经过仔细斟酌后,去掉了其中“地主”、“官员”两个词,这就把地主剔除在帝国主义的概念之外;他还把“我们”改为“还不知道”,把“资本家”改为“大资本家”,把“而在宣传上”改为“但另一方面要”等,这就使文句在逻辑上更加清晰,表述也更加流畅。

四是评价客观公正,不贬损不溢美。李达对毛泽东思想的解读,符合毛泽东思想应有的历史地位。他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不是毛泽东始创,而是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自始至终得到贯穿,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和《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被当做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提出,而毛泽东的《矛盾论》,不仅详尽明晰地阐述和发挥了这一法则,“而且具体地、灵活地、巧妙地应用了这一学说于中国革命问题……丰富了并发展了这一学说。”[6]177李达还从无产阶级实践的哲学、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革命行动的指针等方面,论证了《实践论》在毛泽东思想中基础性的理论地位。

毛泽东充分肯定这一时期李达的论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曾说:“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8]154此外,李达解读毛泽东思想所采用的方式也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而又在社会实践中经受检验的思想理论成果,有助于人民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值得人们学习和掌握。

二、结论和启示

考察李达在不同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和作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李达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坚决排除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有力地证明了各种错误思潮根本无法阻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潮流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与各种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作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不断排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这是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探索出来的一条规律。

第二,李达领导党的早期宣传教育工作,大大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启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力地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这也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强有力的作用。

第三,李达通过采用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系统地介绍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其效果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最大效应地实现,必然要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坚持理论的科学性,用中国人民熟悉的语言,讨论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和人民的生活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群众懂得理论的精髓,进而使理论逐步掌握群众。

第四,李达坚持创造性地解读经典著作的过程和大大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大众化这一结果启迪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要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9]815这实际上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向。

上述结论,既是李达一生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鲜明特点,也给我们今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宝贵启示。

[1]宋镜明.李达[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和斗争[J].新文学史资料,1979(4).

[3]李达.现代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李达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李达.法理学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6]李达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李达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