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玲,王 楠,黄 龙,王香萍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3.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河北 三河065201;4.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100029;5.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710054)
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以成功地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项目管理的思想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管理界的特别注意。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是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规定的任务,按照项目组织实施关系,对地质调查项目的立项,设计审查、施工、质量管理、成果报告审查、资料汇交等全过程的管理。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演变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变动的。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体制框架初步形成。
从宏观上看,国际项目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由经验式的项目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项目管理;②由项目的管理到项目化管理;③由传统项目管理到新项目管理;④由关注计划管理到关注变化管理。可归纳为图1所示的四个层面的重大变化。
当前国际项目管理的发展呈现6个特点。
图1 国际项目管理发展进程示意图
1)项目化管理成为热点。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的热点,它是一种复合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多种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除经典项目管理外,组织战略、项目集管理、项目组合管理、项目办公室、项目型组织、项目成功与战略、项目发起人、平台管理等主题均属于项目化管理的范畴。项目化管理是团队不再那么层次分明,以“指挥与控制”为基调的传统管理不再具有效率,要增强团队的战斗力,需要更多地“激发与引导”,进而大大提升团队管理的执行力。
2)变化管理成为焦点。在项目管理职能中,需求管理、风险管理、价值管理、配置管理及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等领域中的变更管理均属于变化管理的范畴,可见变化管理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3)项目与管理重心转移。从项目生命周期为度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的比重较大,反映了项目管理的中心管理,加强项目概念阶段和设计阶段的管理是一种趋势。
4)项目管理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个人能力(学习)、组织能力、团队管理、领导力、文化管理、利益相关者(内部)管理,到的管理等均属于与人相关的管理范畴,可见现代项目管理在关注“管事”的同时,更重视”管人”的相关问题。
5)合作伙伴管理备受关注。合作合同、伙伴与联盟、公私合作项目、合同采购与投标、供应链、合同日常管理、索赔及利益相关者(外部)管理均属于合作伙伴管理范畴,可见项目合作伙伴的管理受到了足够的关注。
6)项目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管理、计算机支持属信息化范畴,在一般管理中心中占27.55%,反映了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1)国际项目管理的全球化进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因为竞争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促使了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项目管理的全球化是指全球项目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项目管理思想与方法突破地域与国别的局限趋于一致。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可以通过项目管理国际组织、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发展情况得以反应,主要体现在:①国际项目管理组织的全球化发展;②国际项目管理交流的全球化发展;③国际项目管理合作的全球化发展。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既为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国际项目管理的多元化进展。国际项目管理的多元化进展近年来主要表现为项目管理应用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的多元化,项目管理主体(不同的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研究主体(项目管理研究者、企业管理研究者)的多元化,项目管理组织(项目团队、企业组织)的多元化,项目管理技术(硬技术、软技术)的多元化等。反映在项目的规模上,项目的范围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行业、专业、人员也差别很大,难度也有大有小,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项目管理方法。
3)国际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进展。国际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发展和项目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两个方面。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是项目管理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近几年的发展更多地关注了项目管理软技术和项目与环境的关系等相关知识;项目管理专业教育发展方面有三个突出特点:1)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认证工作如火如荼;2)发展中国家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飞速发展;3)项目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资质认证相结合。
2002年,李伯聪教授的著作《工程哲学引论》正式出版,开拓了工程哲学这一新领域,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角度界定了工程;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随后,通过哲学界与工程界的联盟发展,工程哲学开始在国内蓬勃发展起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哲学角度审视工程教育,对工程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知道作用,为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项目管理以系统工程学为指导,把人(团队)、科学技术、资源、科研生产、流程、时间及经济活动有效的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进行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其次,评估技术、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复杂性研究等传统的管理工程与科学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与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相互融合;最后,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会对项目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思想方法,诸如项目风险管理技术、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及项目过程测评技术等会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从事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程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对项目学和项目管理学的内涵与组成展开研究,通过国际沟通与交流,共同推进和完善这一学科的建设。
项目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其软件早已成为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计今后项目管理的水平将日益取决于计算机资源的质量,项目管理的效率也将越来越受计算机及其软件开发速度的影响。项目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目前除各种单项性能软件外,正有向集成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综合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建立,如项目信息管理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PMIS)、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Decision System,PMDSS)、项目管理专家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Expert System,PMES)等。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是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规定的任务,按照项目组织实施关系,对地质调查项目的立项,设计审查、施工、质量管理、成果报告审查、资料汇交等全过程的管理。
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演变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变动的。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体制框架初步形成。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成立,经历了组建、重组阶段,呈现4个特点:①总体目标是形成由地调局统一管理、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统一管理局属单位的格局;②形成了“一局一院”的总体格局,出现科研强、野外调查能力弱的现象;③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的逐步融合;④业务结构上不断完善。
2012年5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了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涵盖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技术、经济管理全过程。其总体思路是:“强化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相结合,加大项目的统一部署和成果管理;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实效;以项目部署促进业务建设,以项目实施推进队伍建设、业务发展,提高地质调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管理工作方式,健全完善地调局-大区、地科院项目办-承担单位三级管理体系;加强对承担单位的管理体系建设,加大项目承担单位的优选力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加强成果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的积极性”。其主要流程见图2~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过程贯穿于项目立项、设计编写与审查、签订项目合同、野外施工与年度检查、野外验收、报告编写与审查、资料汇交、项目验收等8个管理环节;内容涵盖单位资质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统计管理、技术质量管理、项目合同管理等6方面内容。长期以来,项目管理工作规范严谨,保障了业务工作有序运行,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大成果,促进了地质调查工作发展,为地勘行业项目管理提供了借鉴。
当前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突出问题表现为:①地质调查权责分散,管理弱化;集中统一的地质调查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协调运行机制没有形成;②管理队伍与实体队伍并存(管干并存),实体队伍野外调查能力不足;③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④在投入方面主要表现为“尚未形成常态化投入机制,地质调查投入存在不稳定性,不利于建设稳定的业务团队和工作的持续发展”;⑤作为管理的抓手,新的专项“地质矿产调查评价”2010年实施以来未建立起完整的项目库,与之配套的地质调查技术专家库和经审专家库的建设和应用的程度和范围不够深入,地质调查项目人员库还没有研建。
图2 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流程示意图
图3 任务下达、设计编制与审查流程示意图
1)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的地质调查管理体制。一是将分散的地质调查管理职责集中化;二是建立集中统一管理地质调查工作的组织机构和队伍体系。中央层面,健全完善中国地质局,赋予其集中统一管理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地质资料汇交及服务管理职责,集中统一管理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职责。地方层面,将省级地调院和环境站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逐步由省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三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对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实行项目联系、业务领导。地调局应通过其业务权威,形成对全国地质工作的领导地位。
2)建立中央与地方事权分工明确、有衔接的地质调查运行机制。一是,明确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中央与地方分工中央层面,搞好总体规划与布局,如重要区带、重要流域以及跨省区的工作,需要国家层面牵头抓总,总体部署,具体承担,涉及地方的要配合;地方层面,负责省区内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央予以指导和要求。二是,要完善地质调查项目的立项决策机制。建立高层专家、国家综合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广泛沟通的民主决策机制,形成相对稳定的决策咨询论证机构,对计划项目以及中长期规划进行论证,做好地质调查的宏观部署。三是,要统一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实现成果共享等,提高统筹推进工作的能力。
图4 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野外验收流程示意图
图5 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流程示意图
3)引入竞争机制,优化项目配置结构。项目经费的配置方式主要关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资源配置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资源效率。要提高项目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改变项目资源的配置结构,以实现状态—结构—绩效三元模型联动效应。对地调队伍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对于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根据项目承担能力,结合优势业务领域和业务团队,以计划下达为主的方式安排地质调查项目;对于经评估符合能力要求的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和院校地调院,根据单位的合理承担能力,以委托方式为主下达中央财政出资的地质调查项目;其他单位,主要通过竞争方式优选项目承担单位。逐步加大竞争方式优选项目承担单位力度。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和院校地调队伍要有一定比例的项目通过竞争方式取得。
图6 成果登记、资料汇交流程示意图
4)配合国家建立相应的预算平衡机制。借国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财政部门已开始对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进行清理和整合,减少规模”、“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编制或启动中期预算”的东风,切实配合国家建立相应的预算平衡机制。
5)逐步建立相关的信用档案。建立起完整的项目库,加强与之配套的地质调查技术专家库和经审专家库的建设和应用,研建地质调查项目人员库,逐步建立相关的信用档案。
6)以项目绩效考评为抓手,加强考评结果应用。
[1]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2] 王文,张润丽.中国地质调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7):23-25.
[3] 姚华军,王文,张润丽,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C].全国地质勘查工作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5.
[4] 尤孝才,张宇.地质调查项目组织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C].全国地质勘查工作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5.
[5] 钱福培.国际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J].中国投资,2000(8):47-48.
[6] 陈曦.浅谈信息化项目管理[J].科技资讯,2008(31):141-142.
[7] 徐彦,李琳.中国项目管理发展的热点和趋势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10):45-48.
[8] 周永军.项目管理现状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9]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R].2012.
[10] 测绘发展研究中心.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