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峰
在“马上有钱”的喧嚣声中,中信银行“一马当先”:2月7日,马年开市第一天,中信银行突然启动、连续暴涨,最大涨幅超过40%。
中信银行的单兵突进,与阿里巴巴股权合作的传闻不无关系,它的大幅上涨,并没能有效地带领整个银行板块上涨。比如,去年的领头羊民生银行,即便经历近几日的上涨,也不过抵达8元附近,与去年初的高点还有40%以上的距离。
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银行业整体市盈率(TTM)4.84倍,行业中公司市盈率(TTM)中值为5.08倍。整体市净率(MRQ)0.93倍,公司市净率(MRQ)中值为0.96倍,1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2家破净。这些不断拉响警报的数据,与中信银行“马上有钱”的逼空式行情,形成“硬币”的两面,提醒投资人一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原来“危”中确实也蕴藏着“机”。
问题是,动态PE、PB均处于历史低位的银行股究竟是否值得投资?如果银行股未来能够保持过去的业绩高增长态势,那么,如今的低估正是机会所在;相反,如果银行不良资产风险进一步爆发,互联网金融大潮冲击愈演愈烈,那么,银行股始自去年开始的股价下跌过程,不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而且还将延绵不绝。而只有在新环境中,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勇于创新的银行,才会迎来真正的机会。
《投资者报》通过对银行业本身和相关政策变化的诸多亮点的梳理,帮助投资人解惑上述疑问,厘清马年银行业的变化趋势,从而在危中觅机。
“危”之一:
借债成本及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上升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尽管银行股股价和估值已经过度悲观,但市场似乎仍在等待压制股价的因素慢慢释放。原因不外乎一是市场对今年大量到期的信托产品及影子银行的违约风险的担忧仍在持续。由此对投资人信心产生打击;二则可能是投资人担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较快,导致银行在资产端的风险上升;再有就是目前更严格的监管姿态和更火爆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冲击,尽管相对银行业来说体量不大却极吸引眼球,引发投资人对银行活期存款、客户双方面流失的担心。
来自垃圾债与不良贷款方面的数据似乎正在印证人们的这种担心。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5年期AA-与AAA级的银行间固定利率企业债(一般来说,AA-及以下评级债券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不推荐投资评级,通常称为垃圾债)收益率分别为8.35%和6.10%,率差升至225个基点,为2012年6月以来新高。在此之前,中国信用违约掉期指数2月7日上升13个基点至93,同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至年内最低点6.06。有专家称,中国风险企业借贷成本攀升至20个月来的新高,预示了中国未来可能发生首例境内债券违约的风险。
无独有偶,据银监会最新发布的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同时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资产负债情况也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61万亿元,占比43%,同比增长9%;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5.3万亿元,占比18%,同比增长14%。
部分市场人士已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危机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高达近10%的不良贷款率相比较。他们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据悉,银监会已向地方银监部门以及商业银行警示,2012年来暴露的钢贸贷款领域重复质押等违规业务模式,隐现被复制到煤炭、木材、水产贸易等领域的迹象。
市场人士和相关政府部门担心的焦点都集中指向同一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未来是否会大幅上升?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并形成大面积坏账,银行业将出现全行业亏损,那么目前的低市盈率、低估值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觉。
“危”之二:
利润增速下滑与互联网金融冲击
除了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样值得关注。因为投资不仅要受当前业绩影响,市场对未来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预期等都会是影响估值的重要因素。从今年来看,短期资金偏紧、更加严格的监管、局部信用风险的可能暴露,都将成为压制银行股股价的原因。
《投资者报》整合的最新银行盈利数据表明,银行业利润高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据银监会官网公布的数据,2005~2011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2011年银行业整体合计净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比重近30%。而自2012年起,银行业总体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利润增速为36%,2012年为18%,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3%,较2012年上半年增速下降9.47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2013年各类银行息差均持续下行,其中上市银行平均息差由2012年的2.68%连续下降至三季度的2.50%。银河证券一位长期研究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据他预测,受经济环境变化、利率市场化逐步改革、银行业收费逐步清晰等因素影响,2013年银行业盈利高增长态势难以再现,利润增速或将继续下降,进入“个位数”时代。
这位分析师称,相对息差与资产质量问题,“钱荒”与“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和迫切。据他分析,自去年6月银行爆出“钱荒”事件,此后这阴影就一直笼罩在市场,尤其是2013年年底至马年春节前的这一段时间,市场每有风吹草动,惜借和恐慌气氛就会迅速弥漫,银行间市场7天和14天回购利率更是“马上”飙升。“从微观角度讲,企业资金饥渴和企业债务隐患严重的格局决定了中短期‘钱荒魅影难却。一方面,中国企业的资金需求依然旺盛。有数据称,中国2013年的贷款规模为1170亿美元,较2012年增幅为99%。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债务隐患也很严重。据《2013年中国500强企业报告》显示,中国500强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4%,远高于发达国家大企业50%~7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微观层面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是很紧张的。”他如是说。
采访中不只一位专家对《投资者报》表示,要把“钱荒”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银行业的头上移开,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流动性结构失衡的问题,就必须从宏观经济层面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发挥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作用。
如果说“钱荒”还只是悬在头顶的剑,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则已是实实在在从银行身上割肉。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互联网金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三大部分,而这三项也恰恰是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对客户的冲击上。互联网金融最可怕的优势就是其大数据、大网络的科技优势。有了金融大数据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就能够根据海量网民的搜索,捕捉大众用户的金融需求,以定制化产品深入80%的蓝海理财用户,隔绝客户与银行的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说,像余额宝这类产品已经部分卡住了银行资金来源的咽喉,切断、截流了相当一部分银行活期存款来源的渠道,正在动摇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根本。网络信贷也必将分掉银行很大一部分信贷份额。
此外,银行五花八门的收费也被戴上了“紧箍咒”。国家发改委、银监会2月14日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新规,自今年8月1日起,有条件免收个人客户账户管理费、年费和养老金异地取款手续费,并降低部分收费标准。
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免收社会保险(放心保)经办机构和本行签约开立的个人基本养老金(含退休金)账户,每月前2笔且每笔不超过2500元(含2500元)的银行异地(含银行柜台和ATM)取现手续费。对于银行客户账户中(不含信用卡)没有享受免收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和年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申请,为其提供一个免收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和年费的账户(不含信用卡、贵宾账户)。至此,银行五花八门的各类收费,终于迎来了主管部门的重拳规范。
对于银行业利润增速的下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日前撰文指出,在利润增速下滑已成不争事实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一定要积极转型,着力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应是当前银行转型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各个银行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实现市场细分、明确定位、错位发展。
孙立坚表示,银行要在这中间控制好高风险,比如说,银行不是简单地把资金贷给企业,而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同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引导企业,结合金融机构自身擅长的风险管理经验为企业提供服务,让贷出去的产品质量提升,引导资金投放,才能在中间获得更高的业务回报。
“机”之一:
革新力量推动银行加速业务转型
就像硬币的两面,或许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会发现,银行息差的收窄、利润增速的下滑以及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也正是传统银行业涅槃重生的拐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利空因素的倒逼下,中国的各家银行必须积极谋求业务转型,从根本上积极响应和参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提速进程。
尽管2013年的金融改革带来了存款端成本抬升,加速了行业分化,但今年银行业的变化趋势也因此而显山露水:首先,越来越多的银行将采取积极的姿态拥抱互联网技术与理念,诸如抢滩移动支付领域、借力平台优势发展线上业务、利用数据优势完善征信体系等加速综合化经营的步伐与政策将你追我赶,以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在由堵变疏的监管手段下,更多金融工具的推出将推动银行表外业务多元化发展,不但带来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而且有助于银行经营理念从融资中介向交易中介转变,从信贷资产、利息收入为主向多元化资产、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
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绝大多数都在积极酝酿着调整政策的举措。它们的步调显示,2014 年,中国银行业势必不会再简单地继续依赖通道的价值,而是主动创造价值。无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甚至是中小银行,都试图迎着新的监管思路和基调,加速自身的变革与转型,以便在新的变革周期中适者生存。
不可否认,未来银行业肯定还将存在,但惟有那些积极跟上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机制的银行才会越来越好。事实上,这一点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事件所证实。
比如,近日有消息称,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欲揽地产、信托巨擘入怀,银行投行业务条线下的“金橙俱乐部”一举吸纳了40家信托公司成为会员。而去年12月,有57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入平安银行举办的地产金融俱乐部,其中包括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全国一线房企。由此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平安与众房企签约或源于地产永续债。
据了解,地产永续债融资金额巨大,且可以专款专用,再加上项目的其他配套资金,将形成大额的资金沉淀,银行亦可获得相当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因此,早在平安银行地产事业部成立之初,就曾与平安大华基金与恒大地产合作发行50亿元的地产永续债。而目前5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为平安银行金融俱乐部的会员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房企尝试这种融资手段。“现阶段平安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做传统的房地产融资,另一方面银行事业部在尝试为房地产企业设计各类资管计划。”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总裁刘湣棠如是说。
国有大银行之一的工行也同样坐不住了。据统计,去年全年工商银行完成的电子银行交易额超过了380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15%,累计办理业务超过470亿笔。目前,工行电子渠道完成的业务量在全部业务量中的占比已达到80%以上。
截至2013年末,工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已达1.6亿,移动银行客户数超过1.3亿,50%以上的客户已有一半的业务依靠电子渠道办理,近30%的客户其80%以上的业务不再到网点来办理;短信银行累计服务客户已超过3000万,累计业务量超过9000万笔,微信银行业务量超过700万笔。此外,目前工行电话银行注册客户超过1亿户。工行历来以营业网点人多杂乱、服务态度逊于股份制银行而著称,电子系统客户的增加,或许将逐步改变工行在服务方面一直被人们诟病的不足之处。
从长期看,《投资者报》预计大数据时代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银行经营方式变革。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包括平台、数据及风险管理。只有那些愿意打破旧有规章、牺牲短期利益、融合互联网发展的银行能战胜这些挑战。从这个层面来说,互联网金融不但不会破坏传统的银行业系统,相反会推动其转型并令金融业生态系统更趋多元化。
“机”之二:
“并购”与“挖潜”将相得益彰
2014年,或许将是中国的银行业“后市场化”的成长元年。
尽管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及金融服务三大职能,正受到非银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发起的、来自信息渠道产品三个方面的持续冲击。但显然,中国的诸多银行并不愿意坐以待毙,他们正在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应对办法。
据《投资者报》了解,除了业务创新,众多银行也正在学习“向外看”。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正在积极通过跨国并购看向东南亚、南非,以及南美洲等市场,以图寻找和开拓新的业务渠道与增长点。
有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近年积极在海外开拓人民币离岸中心,因此,除了新兴市场国家外,未来欧洲也是中国的银行值得进一步重点关注并拓展的地区。随着伦敦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卢森堡正成为另一个可选择发展业务的地点,如果能够在这些地方立足,对中国的银行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壮大国际版图的机会。
此前的2011年,普华永道环球就在《2050年的银行业》中预测,到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据此展望的话,未来十年,必然会有更多中国的银行到东南亚、南非,以及南美洲等新兴市场进行收购兼并,把握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的商机。
除了积极“向外看”,“向下看”的也不少。《投资者报》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去年16家上市银行纷纷大力开拓小微金融业务,为各自的盈利增长注入了新动力。比如,工行2013年半年报显示,工行去年上半年突出加强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了供应链融资新模式,依托1300多家核心企业,总共为1万多家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了金融服务,实现了1:8的拉动效应;而建行报告则称,截至2013年6月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7502亿元,客户数达77074户。
民生银行去年上半年同样加快实施了小微业务流程再造,在分行推进集中营销的小微业务新模式。其半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8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0亿元,增幅达21%。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新增46万户小微客户,客户总数达145万户。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万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42%。但从小微金融服务颇具特色的两家银行看,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0.47%,招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0.60%。“在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向小微金融业务转型势在必行。”东方证券一位金姓银行分析师如是说。
总体来看,银行股面对“危”是实实在在的,而面临的“机”尚待有所作为才能迎来。一季度银行股的反弹之路仍有曲折,可能难有趋势性机会。投资人可以将是否正进行战略转型和差异化竞争作为选择的决定因素,考虑配置一些实施战略转型、资产负债结构较好以及收入结构较好的银行股。若转型有效,未来的估值仍有很大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