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
【摘 要】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作文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代的节奏同步,与改革的声音协调,才能在高考评卷中取得考官的青睐。
【关键词】高考 创新作文 思维 选材 手法
21世纪是一个发展、竞争、挑战的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无人不能。所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国家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写好创新作文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在立意上创新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懂得: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可以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夕阳,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叶剑英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毛泽东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不同诗句。所以提倡发散思维,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找出符合文题、材料且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意。如2013年全国高考大纲卷(广西考区)让学生阅读的那段“尚先生手机失而复得”作文材料,故事一看就懂,看似容易,但在其中,命题者却已给考生制造了难题:看你如何在立意、选材、语言表达上创新?一些聪明的考生,思维活跃,不沿用老一套如“拾金不昧”的模式去写,而深挖材料中所蕴藏的创新因素,围绕爱心、真诚、友善三个关键词,尽善尽美地阐述了美德的内涵。以三种花比喻三种美德:爱心似玫瑰,热烈奔放;真诚似百合,纯真香甜;友善似桂花,淡雅浓郁,写出了一篇篇如《追求,将零落的人性拾起》《请相信人性正能量》《晒出你内心的善良》等清新优美的作文。表现了一个个具有时代感的主题:世界有爱更美丽;若为人生故,真诚不可抛;善良——架起心灵的桥梁……
二、引导学生多方选材 从内容上创新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每天都在“空对空”地写作,腹中空空的学生之窘迫之情便可想而之,也难怪他们对作文怨声载道,视之为苦差。因此,引导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和一些令人感动的典型材料:譬如有关爱国明理,空谈实干,尊师重教,食品安全,廉政勤政等,每个方面都能记住一两个典型例子,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景物、人和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写作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多向分析与思考,需要时,才能从往事中选出有新意的材料。
作文的内容新决定于所选的材料新。怎样才能使材料新颖呢?如某年高考作文《谈改革需要勇气》,一考生并不引用古今中外改革家的事迹来作例证,另辟蹊径,而以西红柿的发展过程来说明上述道理。文中说,西红柿最先生长在南美洲秘鲁的森林里,它之所以被当时的人称为“狼桃”,只因它色泽十分娇艳诱人,故对它分外警惕。开始,人们只能把西红柿当作观赏植物,谁也不敢咬上一口。16世纪,英国一公爵去南美洲游玩,发现它的姿色,便带回一个献给伊丽莎白女王。此后,伊丽莎白女王让人把它种在花园里,仍无人敢吃,所以英国人称它为“禁果。”大约又过了一两个世纪,一位法国画家,冒着生命危险品尝了一个西红柿,才发现西红柿味极鲜美,这样,它才能冲出花园,跳进菜园,上了餐桌。
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物是美好的,但由于思想禁锢,却被关进 “禁区”,成为“禁果”。要打破这种格局,就必须有敢于尝“禁果”,闯“禁区”的勇气。缺了这种勇气,连西红柿也吃不上,更不要说搞什么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了。
三、运用多种手法, 从形式上创新
文章有了新的立意和新的材料,还要有准确、鲜明、形象的语言表达,自然贴切的布局技巧。
(一)语言。生动形象、有文采、有个性的语言,能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们应使用极富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运用一些创造性的修辞手法才能来达到理想的效果。请看一段谈“羡慕”的作文片断:“有的人虽存羡慕,但心中并没有撒上尘土、升起无名妒火,而是找出自己的不足,把羡慕当作力,当作帆,当作奋斗向前的旗帜。在他们心目中,羡慕等于奋斗。因为它带来的是二月的杏花,七月的盛夏,九月的丰收,有的是朝气、希望,而没有颓唐和沉沦。”一连串创造性比喻的运用,不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而且也使得文章新鲜活泼起来。
(二)文体。近年的高考作文都不限文体,但要突出个性。思维发达、会编故事,擅长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小说、童话、剧本、诗歌等文学体裁样式: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辩,擅长议论说理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甚或夹叙夹议的杂文形式;感情充沛,文句优美的同学可选择抒情性的散文;一些应用文体,如书信、日记等也可根据情况灵活使用。
(三)布局。应追求多样化的布局技巧,以求匠心独运:或先抑后仰,或欲擒故纵,或尺水兴波,或悬念层叠,或撷取画面,或一线穿珠,或众星拱月,或烘云托月,或回环反复,或一字立骨,或虚实结合等等。
(四)头尾。“凤头” 文章,漂亮、俊秀。既要接触主题,简洁明确,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又要叫人一见钟情,似“卷帘而望庐山,香炉峰之雪”那样突兀、峥嵘,引人入胜。 结尾和开头一样,在文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人把“豹尾”和“凤头”并提,既说明结尾的特殊作用,又包含着结尾要有力度的主张。好的结尾不仅要完成文章主旨,言简意赅,明确有力,还要令人回味,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之效果。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句话,文无定格,贵在独创,文章千变万化。结尾也应有种种不同才是。
创新作文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上所侃,是为我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