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与中国十二生肖的阴阳

2014-03-03 17:24潘殊闲
关键词:周易阴阳

潘殊闲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为中国人所接受。阴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十二种生肖动物依次排列,究竟渗透了怎样的阴阳思想?历来论者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十二种动物的选择上,未能对其阴阳观的具体表现进行全面的梳理辨析。本文欲对此问题作一初探。

一、阴阳概念的出现

阴阳在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字中均出现较早。但阴阳观念最初究竟源于什么,却各有说法。

有学者认为,阴阳,就其本义来说,都与日光有关,日光不容易照射到的地区,如水之南、山之北为阴;日光容易照射到的地区,如水之北、山之南为阳。有学者研究指出,《诗经》、《尚书》、《易经》三部经典中阴阳两字的用法,大体上都是用其本义。综合而言,从西周到东周初期,阴阳两字的主要涵义是指日光的有无或日光能否照射到的地区。由此引申,常用以指阴寒与温暖的气候。以这些词义为基础,再进一步的主要发展,就是以阴阳为天的六气或天地之气[1]。

但也有学者认为,阴阳观念最初并非来源于原始初民对日照的观察,而是源于“结绳而治”时代的原始的数字崇拜。《周易·系辞下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2]650许慎《说文解字叙》也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3]于是才有了文字。也就是说,华夏先民最早是以“结绳”计数的方式来记录事物与语言的。因此可以断言,阴阳的最早符号并非是象形文字,而是与两个数字符号,此即相当于近代数学的二进位制,对应于“0”,“对应于“1”。阴阳交感而生万物,也即“0”与“1”相配而表示一切数字概念,两者的生成变易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即都是基于一种数理,而不是基于某种哲理,后代的阴阳哲理是从与数理中演化出来的[4]。

二、阴阳概念的运用

以阴阳观念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始于西周末年的史官伯阳父,所谓“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5]。这里所说的阴阳,属于天文学的概念。春秋时期,掌管天文的史官,也以阴阳二气说明气候的变化。如周内史叔兴解释“六鹢退飞过宋都”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6]此是以阴阳二气的变化说明风大,使水鸟退飞。春秋末年越国的范蠡,将天文学中的阴阳说概括为“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7]1301-1302,并且将阴阳观念应用于兵法:“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7]1302

到了战国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发展了春秋时代的阴阳说,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性质。《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其所谓阴阳,也指阴阳二气,但认为二气相交则生万物,所以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的性质。《老子》的阴阳说在战国时代起了很大的影响。道家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都以阴阳范畴说明万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过程。

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司马迁评论说:“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 余 万 言。”[9]1839又 说:“齐 人 颂 曰:‘谈 天衍。’”[9]1842邹衍是当时的天文学家,“深观阴阳消息”,是说懂得阴阳二气一消一息的变化,并用阴阳五行说来预言王朝的兴替,其主要内容被称为“五德终始说”。这一学说认为,王朝的更替都是天意的体现,所以,每一个王朝兴起,天神都要降临瑞祥。王朝的更替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循环的,周而复始,故称“五德终始”说。当金气胜时,就是金气主运,所建的王朝就要根据金的颜色、属性,来制作自己的朝服等服饰及相应的礼仪。《管子》书中有《四时》、《五行》、《幼官》等,都以阴阳五行为间架,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及人们所应做的事情。

道家和阴阳家的阴阳说有共同点,即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万物变化的过程。认为阳气主生,阴气主杀,阴阳有消长,万物则有生死。这种观点,为易学家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和筮法中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就是以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周易》的原理。

古人认为,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矛盾的双方在性态上总表现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一类趋向为明亮、活跃、向前、向上、温热、充实、外露、伸张、扩散、开放等;另一类趋向为暗晦、沉静、向后、向下、寒凉、虚空、内藏、压缩、凝聚、闭阖等。古人把前一类性态称作属阳,把后一类性态称作属阴。

毋庸讳言,《周易》的阴阳二爻是世间万事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象征:“二元对立的事物、状态,又不是僵死的,凝固的,它们都是处在运动、成长、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事物总是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正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三),整部《周易》的卦象爻位及其之卦、变卦,就都是在展示事物阴阳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的状态和规律。”[12]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

应该看到,《易经》和春秋时代的人解易,并未提出阴阳范畴,而《易传》的作者受了战国时代流行的阴阳说的影响,以阴阳解释《周易》和筮法。这是《易传》的作者在易学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他以“阴阳”为范畴,说明卦象、爻象以及事物的根本性质,并且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易学哲学的基本原理[13]。《周易·系辞上传》有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598

这段论述非常经典,在易学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意义,可概见于三:

第一,它将《周易》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阴一阳”。

就卦画说,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都是一阴一阳;就乾坤两卦以外的各卦说,皆由阴阳二爻所组成,也是一阴一阳;就六个子卦来说,震、坎、艮为阳卦,巽、离、兑为阴卦,相互对立,是一阴一阳;就六十四卦来说,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也是一阴一阳。总之,离开阴阳对立,就没有六十四卦,也就没有《周易》。

就卦爻变化来说,老阴和老阳互变,本卦成为之卦,此为一阴一阳;一卦之爻象互变,则成为另一卦象,也是一阴一阳;在一卦之中,刚柔上下往来,也是一阴一阳。总之,离开阴阳变易,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法则。此种观点,《说卦》概括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分阴分阳”是说六爻之位,二四六为阴,一三五为阳。“迭用柔刚”是说或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刚柔互易。

第二,将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概括为一阴一阳。就《系辞》解释筮法时所举事例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健为阳,顺为阴;明为阳,幽为阴;进为阳,退为阴;辟为阳,阖为阴;伸为阳,屈为阴;贵为阳,贱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总之,认为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对立面,其对立面称之为“一阴一阳”。对立的事物,同卦爻一样,互相变通。如日月推移,寒暑有往来,行动有屈伸,处境有穷通,君子小人相互消长。此种变化,亦是一阴一阳。

第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就其理论思维来说,是承认事物存在着两重性,并且要求人们从阴阳两方面观察事物的性质,既要看到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只看到对立面的一方,见仁而不见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此命题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其历史意义是,将西周末年以来的阴阳说,从对具体事物的论述,如天文学中的寒暖二气的变化、太阳和月亮的盈虚、兵法中的显露和隐蔽、医学中的寒疾和热疾等等,抽象为表述事物对立性质的范畴,并且把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概括为“一阴一阳”,看成是事物的本性及其变化的规律。这是《易传》在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就其涵义来说,实质上是指阴阳变易的法则。概括而言有四:

第一,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周易·系辞下传》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2]646

第二,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易传》认为,就筮法说,爻象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刚柔相易,变动不居。以此观点考察世界,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生活,没有不变的东西。《易传》将事物的变易性,概括为盈虚、消长、兴衰的过程。

第三,天地交而万物生。《易传》认为,在刚柔相推的过程中,其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还表现为相交和相攻,即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第四,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认为,刚柔爻象的变动没有停止的时候,其变动并非杂乱无章,为吉为凶,都有规则可循。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也是如此。这里所谓的“神”,并非指实体概念,而是指变化的属性。其主体是奇偶二数、刚柔二爻,以及事物的阴阳两方面。此两方面的配合、相易、往来、屈伸,不居于一格,此即“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依存和转化的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和宇宙的基本看法,并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宗教、音乐、绘画、天文、地理、农耕、占卜、风水等。可以说,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工具。

阴和阳是普遍存在着的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亦即元范畴。黑夜与白天、冬天与夏天、雌性与雄性,阴电与阳电、物质与精神、错误与正确、失败与成功、黑暗与光明、收缩与膨胀、冷与热、湿与干、丑与美、柔与刚、曲与质、恨与爱、合与开、假与真、恶与善、跌与升、守与攻、进与退……都是阴与阳的表现形式,也是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或曰对立统一。

阴与阳,相对而言,相错而言,但从更深层次说,则为一体。如朱熹就说:“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14]1602这便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意。而《周易》带给中国人的,则是一种阴阳的世界观、宇宙观、哲学观和审美观等等。诚如《朱子语类》所概括的:“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14]1604

四、中国十二生肖的阴阳

如前所述,阴阳概念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已渗透进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人以天干与地支相配纪时。天干有十,地支有十二。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将数分为阴阳,凡单数、奇数为阳,双数、偶数为阴。故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十二生肖①取配十二地支,所纪之时,既有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也有一年的十二个月,当然也包括年,十二年古人称为“一纪”。故十二生肖也由阴阳两部分构成。

但具体到十二种动物,怎样区分其阴阳?换言之,哪些因素就构成了这十二生肖的阴阳属性?翻检中国传统文献,没有统一的说法,下面就论者过眼文献所及,概述如下:

(一)以十二生肖的生理特征区分阴阳

十二生肖大小各异,形状悬殊,如何区分其生理特征?这一派论者抓住这十二种动物的脚爪和唇舌来辨析。在他们看来,鼠爪是前四个、后五个(因为子时的前半部分即晚11点至12点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即晚12点至次日1点为今日之阳,故鼠足前四后五),奇数为阳;牛蹄两瓣四爪偶数为阴;虎有五爪属阳;兔唇两瓣四爪属阴;龙在中国文化传说中为五爪为阳;蛇吐舌为两叉为阴;马蹄为圆奇数为阳;羊蹄为双为阴;猴为灵长类动物五指为阳;鸡爪为四趾为阴;狗五爪为阳;猪蹄两瓣四趾为阴。清人胡煦即说:

十二生肖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鼠五指、虎五指、龙五指、马单蹄、猴五指、狗五指,丑、卯、巳、未、酉、亥俱阴,故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牛四爪、兔两爪、蛇两舌、羊四爪、鸡四爪、猪四爪。②

《旸谷漫录》也云: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为十二相属。余曩日见家璩公选云:‘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鼠五指,虎五指,龙五指,马单蹄,猴五指,狗五指。丑、卯、巳、未、酉、亥俱阴,故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牛四爪,兔四爪,蛇两舌,羊四爪,鸡四爪,猪四爪。其说极有理,必有所据。③

(二)以十二生肖的习性特征区分阴阳

明人王逵则综合考察十二生肖的特性:

十二肖属,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午为阳极,显易刚健,以马配之,马快行。丑为阴,俯而慈爱,以牛配之,牛舐犊。未为阳,仰而秉礼,以羊配之,羊跪乳。寅为三阳,阳胜则暴,以虎配之,虎性暴。申为三阴,阴胜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卯、酉为日月二门,二肖皆一窍,兔舐雄毛则孕,感而不交也;鸡合踏而无形,交而不感也。辰、巳阳起而变化,龙为盛,蛇次之,故龙蛇配辰巳。龙蛇者,变化之物也。戌、亥阴敛而持守,狗为盛,猪次之,故狗、猪配戌亥。狗、猪者,镇静之物也。或云皆取不全之物配肖属者,非也。庶物万类,岂特十二哉?况无义理不足信也明矣。④

在王逵看来,十二生肖各有其特性。鼠专在阴气最重的子时(23时-凌晨1时)活动,故“幽潜隐晦”。而午时(11时-13时)为一天阳气最盛之时,马的特性是刚健奔放,故以马配之。丑为牛,牛有舐犊之情,即所谓“俯而慈爱”,故为阴。未为羊,古人以小羊羔跪着吸乳为逊顺知礼,故以“仰而秉礼”喻之。牛是老牛俯身慈爱幼牛,向下为阴;羊则脚跪头仰,仰者,向上也,为阳。寅(3时-5时),排在十二生肖上半段(子丑寅卯辰巳)的第三位,按照易理,上为阳,故称“寅为三阳”。阳胜则暴,因虎性暴,故以虎配之。申(15时-17时),排在十二生肖下半段(午未申酉戌亥)的第三位,按照易理,下为阴,故称“申为三阴”。阴胜则黠,而猴性黠,故以猴配之。王逵认为卯(5时-7时)、酉(17时-19时)为日月二门。所谓日月二门,即说卯时正是太阳升起的时候,申时正是月亮升起的时候。这两种动物都只有一个排泄通道,也即“二肖皆一窍”之意。两种动物怎样受孕——“兔舐雄毛则孕”,“鸡合踏而无形”,前者是“感而不交”,后者是“交而不感”。辰(7时-9时)、巳(9时-11时),是太阳已经升起且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之时,而龙蛇以变化莫测为其特点,故以龙蛇配辰巳。而戌(19时-21时)、亥(21时-23时)均是家畜,戌时是狗回家镇守之时,亥时是猪休息之时,此二物皆“阴敛而持守”,属“镇静之物”。

明人方以智在《通雅》中完整引述了王逵的观点:

子为隐,极幽潜隐晦,配鼠,藏迹;午为阳,极显易刚健,配马,快行;丑为阴,俯而慈爱,配牛,舐犊;未为阳,仰而秉礼,配羊,跪乳;寅三阳,阳胜则暴,配虎,性暴;申三阴,阴胜则黠,配猴,性黠;卯酉为日月二门,二肖皆一窍,兔舐雄毛则孕,感而不交也,鸡合踏而无形,交而不感也;辰巳阳起而变化,龙为盛,蛇次之,故龙蛇配辰巳。龙蛇者,变化之物也。戌亥阴敛而拘守,狗为盛,猪次之,故狗猪配戌亥。狗猪者,圈守之物也。⑤

朗瑛也大体继承了王逵的说法,但却略有区别:

予又思蛇、兔且取唇、舌,他物之足爪亦岂无如十二物者哉?夫十二支固属阴阳,皆于时位上见之,《易》卦取象亦然也,惟理义之存焉耳。如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午为阳极,显明刚健,以马配之,马,快行也;丑为阴也,俯而慈爱生焉,以牛配之,牛有舐犊;未为阳也,仰而秉礼行焉,以羊配之,羊有跪乳;寅为三阳,阳胜则暴,以虎配之,虎性暴也;申为三阴,阴胜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日生东而有西酉之鸡、月生西而有东卯之兔,此阴阳交感之义,故曰卯、酉为日、月之私门,今兔舐雄毛则成孕、鸡合踏而无形,皆感而不交者也,故卯、酉属兔、鸡;辰巳阳起而动作,龙为盛,蛇次之,故龙、蛇配焉,龙、蛇,变化之物也;戌、亥阴敛而潜寂,狗司夜、猪镇静,故狗、猪配焉,狗、猪,持守之物也。[15]

对卯、酉的解释,除沿用王逵的说法外,朗瑛还别开一说:“日生东而有西酉之鸡、月生西而有东卯之兔。”卯时(5时-7时),太阳从东边升起,而太阳中有“三足乌”,这是中国的神话传说,今天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已经证明了古人的想像。“三足乌”,也就是鸡之一种。而酉时(17时-19时)是月亮升起的时候,月亮里面有玉兔,这也是中国古人的神话传说。所以,卯、酉为日、月之私门。

与朗瑛同时代的杨慎的说法又有一些区别:“子鼠、丑牛,十二属之说。朱子谓不知所始。余以为此天地自然之理,非人能为也。日中有金鸡,乃酉之属;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日月、阴阳,互藏其宅也。古篆巳字作蛇形,亥字作豕形,余可推而知矣。”⑥

杨慎认为十二生肖所取之物象,非人能为,是天地自然之理。这话说对一半。天地自然之理有道理,但否定是人之所为,则显得迂阔。当然,十二生肖之说源于何时,至今确未有定论。十二生肖有十二禽、十二兽、十二神、十二物、十二虫、十二属相等称谓。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周代。但最早完整地出现一般认为是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16]31-32

这里谈到了十一种生肖动物,还差辰龙。在《言毒篇》中,王充有云:“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16]224于此,十二种生肖动物全部出现了。

(三)以卦象区分十二生肖阴阳

关于十二生肖,还有用《比》、《小畜》两卦来解释。此乃抗日战争时期一位饱学老儒的解释。他将十二生肖分为六畜、六兽,即马、牛、羊、鸡、狗、猪为六畜,鼠、虎、兔、龙、蛇、猴为六兽。生肖的排列次序合于《易经》的“比”和“小畜”两卦。古人以接近人的六畜为阳,在卦象中用阳爻表示;又以野生物为阴,在卦象中用阴爻表示。“比”()卦象为(坤下坎上),五阴一阳,由鼠开始排,阳爻正轮到牛,而鼠、虎、兔、龙、蛇均遇阴爻。《易经》中“比”卦之后是“小畜”卦(),卦象为(乾下巽上)五阳一阴。由马开始接着排,马、羊阳爻,羊之后的猴,轮到惟一的阴爻,其后鸡、狗、猪均为阳爻。“比”、“小畜”两卦,共六阴六阳,以家畜为阳、野兽为阴,十二生肖的顺序正合这两卦。[17]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古人对十二生肖的阴阳理解不一。十二生肖取配十二地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角度言,这十二生肖无疑包含着阴阳,正所谓奇偶相配。但诚如十二生肖的选择标准难以定论一样,由此去甄别十二生肖的阴阳属性,更难以一统。上述三种分类,每一类都还可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歧义。如王逵说,“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子时确为一天阴气最重之时,而子鼠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第一,当属阳。这就显得矛盾了。当然,按照易理“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之理,此子时亦可视为阳气潜藏待发之时。同理,申猴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九位,应该属阳,但王逵却以“申为三阴,阴胜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阐释,这也是矛盾的。当然,阴胜必定阳生,故猴属阳也就不足为奇。

总之,阴阳概念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以之审视十二生肖的排列特性及其规律,虽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感,但不失为认识十二生肖的一扇窗户,它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我们民族象喻思维的特性,值得我们玩味思考。

注释:

①关于十二生肖的来源,历来多有说法,如黄建荣《十二生肖:图腾崇拜的延伸——中华民族十二生肖探源》,《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5期;黄建荣《试论十二生肖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华民族十二生肖探源之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4期等。

②(清)胡煦:《周易函书别集》卷十五《篝灯约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御定骈字类编》卷一百六《数目门》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王逵:《蠡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方以智:《通雅》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明)杨慎:《升庵集》卷七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杨庆中.周易经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9.

[2] 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

[4] 谢谦.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62.

[5] 国语·卷一·周语上[M]//(清)董增龄.国语正义.成都:巴蜀书社,1985:91.

[6]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一四·僖公十六年[Z]//(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808.

[7] 国语·卷二十一·越语下[M]//(清)董增龄.国语正义.成都:巴蜀书社,1985:1301 -1302.

[8] 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52.

[9] (汉)司马迁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 吴义方,吴卸耀.易经百事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6-18.

[11] 钱穆.晚学盲言[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

[12]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8.

[13]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83.

[14]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十五·易一[Z].北京:中华书局,1994.

[15] (明)朗瑛.七修类稿·卷四[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1-42.

[16] 诸子集成:第七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4.

[17] 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6.

猜你喜欢
周易阴阳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服药先分阴阳
甜甜的“蝴蝶茧”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解释学中的“观象取义”——以朱子《周易本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