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国家形象传播观念:国家观与国际观

2014-03-03 15:18陈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和平观念利益

■ 陈蓉

浅议我国国家形象传播观念:国家观与国际观

■ 陈蓉

近年来国家形象传播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政府和业界的焦点议题,不过其中大部分研究和实践活动对传播观念关注得不多,特别是对国家领导人有关传播观念的研究甚少,理论关照也不够。而在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历程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有关国家形象传播观念具有划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分析了这一时期邓小平有关言论中所蕴含的国家形象传播观念,着重讨论了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观、经济利益至上和稳定压倒一切等国家观,以及和平发展观、共同发展观和韬光养晦观等国际观。

国家形象;传播观念;国家观;国际观

国家形象是一种对国家这一客体的认识,这种主观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基于国家间长期、持续的交往和互动,并对国家利益、身份等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主观认识体现为一种观念。诚如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那样,观念建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①。进一步讲,国家形象不仅需要国家的自悟、自塑,更有赖于其他国家对该国的认同。而这些认知是由内在观念和外在观念建构而成的,外在观念最终需要内化为内在观念,同样内在观念也会影响外在观念的形成,而建构和内化过程即为传播。本文着重探讨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蕴含的内在观念,聚焦在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判断、评价国际格局、本国利益及身份等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深刻影响着国家形象传播行为的重要理念,而且也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内容,这又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及其变化,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的观念其传播行为。

纵观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历程,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的有关观念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整个传播实践及其研究影响深远,这些观念散见于这一时期邓小平有关国家、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言论中,需要从传播理论的视角予以关照。这样不仅有利于理清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观念变迁,有利于把握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价值基础,也有利于发掘“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②,进而促进中国的理论自信。本文以20世纪70、80年代为例,探讨我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观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虽然仍不太平,不过整体上冷战思维日渐淡化,国家间关系也日渐由敌我对抗关系向对手竞争关系转变,国际竞争也日渐从军事向经济领域转移。正如温特所言,国际社会中,国家角色结构体现为竞争,而非敌对,竞争对手不像敌人,竞争对手期望相互行为的基础是承认主权、生命和自由是对方的权利,因此不会试图征服或者统治对方③。进一步讲,此时,战争与革命观念开始弱化,和平与发展观念得以强化。

一、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国家观

国家观是一种关于国家属性、利益等的自我认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观念,集中体现为国家安全观、政治利益观、经济利益观和文化利益观。其中,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安全观是国家观的首要维度,也是其他利益的前提和保障。而经济利益观则是基础性和本源性国家观,关乎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价值理念等的政治利益观也是核心国家观之一;文化利益观相对于其他观念而言,是一种软观念,但其影响深远。总的看来,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的国家观,该时期我国的国家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审时度势,改变了过去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看待国家身份、国家间的关系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观念,将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准则,强调基于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观念来认识和处理问题。④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强调指出,发展中美关系,可以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⑤实际上,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邓小平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也体现在他对待当时国内思想领域有关“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讨论所提出的“不争论”。“不争论”实际上就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大胆改革创新,全心谋求发展。进一步讲,这种观念可以理解为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去标签化,在国家形象自塑中需要消除冷战时期的敌对思维,突破简单化、刻板化和定式化的思维模式,从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深刻地、全面地和动态地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

其次是经济利益至上观。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实情,邓小平将经济利益视为国家的核心利益,将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一改过去“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具体而言,邓小平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将经济工作和问题视为政治问题,并强调指出,经济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进而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这是因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得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就会更大。”⑥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提高经济实力,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国家的其他利益。这一观念不仅对于重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塑造经济中国的形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拓展了中国的国家观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再次是稳定压倒一切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基于对当时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判断,也是基于国内需要稳定的实际需求,更需要持续稳定的环境来支撑。由此,在政治利益方面,该时期邓小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是首要的政治利益,稳定压倒一切。他强调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也干不成。”⑦可以说,这一观念贯穿于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形象传播实践活动,已成为一条国内从事传播实务的首要政治原则,也从一个侧面形塑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

最后是主权首要观。邓小平承继了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象传播中秉承的核心理念,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不可撼动的权力。他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到的独立自主权力,任何外国人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⑧因此,“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⑨

此外,邓小平还很重视国家的文化利益,并倡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高度发展。为此,中共第十二届六中全会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二、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国际观

国际观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对国际形势、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看法和理念,也是国家确立对外政策、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的基本依据。国际观也属于内在观念,与国家观一样是一种国家自我认知观念,不同于国家观之处在于,国际观体现为对周边国家、世界等外部关系的总体观点及其态度⑩,更多地是国际结构作用和建构的结果,也是国家间价值互动和共享进而形成的共有观念。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这一变革态势,发展和创新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国际观,集中表现为倡导和平发展观、共同开发观和韬光养晦观三大观念。

首先是和平发展观。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并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观。早在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就曾指出,“我多次讲过,中国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少关心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中国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以便聚精会神地搞国内建设。”(11)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是发展问题。(12)1988年12月,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13)和平发展观的提出改变了过去“战争与革命”的观念,促使中国的国家形象为之一变,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展示于世人面前的新形象,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与和平发展观密切相关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反对霸权主义是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世界有霸权存在就必然会不安定,更遑论谋求和平发展。邓小平多次指出:“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14)从理论上讲,霸权主义与和平发展属于不同类型的国际体系文化。霸权主义更多地倾向于霍布斯文化或洛克文化,强调敌意、竞争;而和平发展则是康德文化的体现,重视国家间的友谊关系。总之,和平发展观建构了一种平等互利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改变过去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

其次是共同开发观。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独立自主这一中国一直坚持的对外原则和基本理念,同时提出了“共同开发”的国家间关系观。邓小平认为,中国在处理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关系时,都应避免对抗或结盟两个极端政策。他强调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5)甚至在“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16)。实际上,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和平发展的语境下,才能独立自主,而各国的独立自主会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为此需要摒弃简单地将世界划分敌友的思维模式,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最后是韬光养晦观。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之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时地制造舆论,试图将中国推崇为世界共产主义的“新中心”“第三世界的领袖”等。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从冷战思维出发,将中国视为是最大的潜在敌人,继续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而且,确实有一些国际人士也希望中国能够肩负起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首领。为此,这一时期邓小平转变了过去“针锋相对、锋芒毕露”的战略观念,提出为“韬光养晦、永不当头”的策略观。韬光养晦,重在发展自己,不是不参与国际事务。进一步讲,世界上同中国有直接关联的许多事,并不随中国的意愿而发生发展着。在此情况下,感情用事不行,草率从事不妥,而是要沉着应付。“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17)对直接关系中国国家利益的事,应该予以关注,积极参与;而对于那些与中国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则要量力而行,该超脱的一定要超脱,一言以蔽之,只有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办好,才能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同时强调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也永远不当头。”(18)进一步讲,中国既不与任何大国结成同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把一些中小国家网罗到在自己周围,由自己担当盟主。中国致力于团结和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共同反霸,而不谋求领导地位,塑造、强化和传播世界和平力量这一角色,而非霸主的形象。

注释:

①③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272页。

② 新华社:《习近平强调: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http://www.gov.cn/ldhd/2013-08/20/content_2470599.htm。

④⑤⑥⑦⑧⑨(11)(13)(14)(15)(17)(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330、240、348、3、12、50、281、128、57、320、363页。

⑩ 《今天,我们需要确立什么样的国际观》,《北京日报》,2012年3月19日,第17版。

(12)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77585/77589/5421770.html,2013年5月28日。

(16) 《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710/4725570.html。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和平观念利益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健康观念治疗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博弈·和平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期盼和平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