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根
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历史的再考察*
■邓绍根
在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由术入学的初步阶段,徐宝璜最早认识到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并将心理学运用到采访对象和受众心理研究之中,从而拉开了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序幕。此后,邵飘萍、袁殊、任白涛等新闻学者先后关注和研究新闻心理现象和活动,积极引进介绍日本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明确提出“新闻心理学”定义,使得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处于引介阶段,为新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奠定根基。因此,纵观新闻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史,经历了引介、萌芽、酝酿、初步形成四个阶段。
新闻心理学;民国时期;引介阶段
关于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历史,众说纷纭。目前学界观点有三:第一种以刘京林教授为代表。她将新中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萌芽(1949-1978)、酝酿(1979-1986.6)和初步形成(1986.7-1994.5)。①第二种以周庆元教授为代表。他从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角度认为分为四个时期:孕育期,20世纪初期,采访对象说;萌生期,20世纪80年代,受众心理说;草创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记者为主说;发展期,酝酿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熟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认识主体说。②第三种以徐培汀教授为代表。其主张中国内地对新闻心理学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1918-1978)、酝酿期(1979-1986)、初步形成期(1986年至今)。③
三种观点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其分歧主要集中于如何评判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历史,表现在:第一,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起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对于新闻心理学较全面的、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虽然是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但是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④第二种观点认同该看法。第三种观点则认为:1918年徐宝璜在《新闻学大意》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证了新闻之精彩与读者心理的关系。第二,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地位。第一种观点未将它列入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整体历史之中,并在后来教科书《新闻心理学概论》(1995、1999、2007)三版中沿袭该论断。第二种观点认为它是以采访对象说为主的孕育期。第三种观点则将1918-1978年定为中国内地新闻心理学的萌芽期。因此,如何看待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历史,成为考察重点。本文希望以原始史料还原新闻心理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发展的本来面目,合理地评价其历史地位,起到一种对现实和学术的回应。
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由术入学的初步发展阶段,新闻学专著开始出版⑤,如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日本松本君平《新闻学》(1903年)、上海广学会翻译出版的美国记者休曼《实用新闻学》(1913年)。1918年9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徐宝璜教授开始尝试将心理学运用到采访对象和受众心理研究之中。他开始在《东方杂志》连载《新闻学大意》,告诫记者要注意采访对象心理,“访员欲人之谈话也,须设法增其对于己之信任,信任之后,自肯多谈,否则纵肯谈话,必多不由衷之言也。故访员如遇不肯谈话之人,应尊重其守缄默之意思,不必惊讶,亦不必失望,可委婉说明外间已注意某事,报纸之天职,在供给新闻,对于某事须有记载。”⑥10月,他向会员讲演《新闻之精采》时,强调新闻学与心理学两者密切关系,“新闻学与心理学常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精采,即吾人心理上之产物也。”⑦1919年12月,他出版中国人第一本自撰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再次强调上述观点,并猛烈抨击新闻界的低级趣味现象,“为迎合社会之恶劣心理,常捏登猥亵之新闻如某某之风流案,某姨太太或小姐之秘史者,或因受股东或津贴者之指挥,登载一种谣言以混乱一时之是非者,是为有意以伪乱真,其欺骗阅者之罪,实不可恕。”⑧
20世纪20年代至抗战时期,是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繁荣发达时期,新闻学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各种新闻学术观点逐步形成与传播⑨。1923年,邵飘萍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积极探讨记者采访心理,主张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视它们为“探索新闻真相之利器”;认为遇到“谈话半吞半吐”的采访对象,“苦于漫无系统,不能明其因果,则心理学上之联想作用,每足以济其穷。”⑩他批评新闻界迎合受众低俗心理,“京中各报,殆十有九花柳优伶之品评记事……各报为迎合社会心理,利用社会弱点起见,似关于花柳优伶种种不堪入目之论载为不可少。”(11)1924年,他在著作《新闻学总论》中认为记者应当“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与夫人群发达进步之潮流,不敢因一人一时之私见或利害关系,发生畏我国民悖之议论,致失多数国民之信仰与同情。”(12)反对盲目迎合受众心理,“新闻事业之政策,大体在得社会多数之同情,不能不迎合各方读者之心理,然不宜不问事实理性,而一味以盲从迎合为事。”(13)
同时期,新闻学者在引进介绍日本新闻心理学成果方面取得突破,其代表性人物是袁殊。1931年,他将杉山荣著作《新闻心理学》译成中文,分三次在《微音》月刊连载,篇幅长达35页,内容分为九部分:一、何为新闻心理学,二、感觉过程与新闻,三、表现过程与新闻,四、感情过程与新闻,五、意志过程与新闻,六、知觉过程与新闻,七、大众心理之诸特征,八、传达之方法效果及其关系,九、结论。该著作积极阐明新闻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新闻学研究之不足,“关于新闻学之本质的研究却极少,犹其如新闻的心理学之研究,更几乎是没有。”(14)他明确提出“新闻心理学”定义,“是翳以心理学之光来照明新闻的努力。换言之,即是新闻之心理学的照明和说明。”(15)他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新闻现象和活动,尝试按照心理活动的感觉过程、表现过程、感情过程、意志过程、知觉过程探讨新闻心理活动和规律,构建新闻心理学理论框架。他特别分析了大众心理和个体心理特征。他将大众分为:“一是隔离着于空间的大众;一是密接了于空间的大众。”认为前者的心理特征:1.大众的心理是朴素、单纯的,2.是鲜明浓淡的,3.是富于信仰性与模仿性,4.是稀薄于传统之影响的;后者的心理特征:1.注意是瞬间的,不确定的;2.是易破坏的;3.判断过程是易生错误的。个体心理特征则表现为:1.失去个别性与个别意识的,2.责任观念之稀薄,3.恃于众多之力,易陷于所谓权力自趁,4.易为客受传达。(16)最后,他呼吁:“今后新闻心理学的考究是将次第的盛行吧,必须是要盛行的!……为最多大众的心理所系的新闻事业之正体,以其依于心理学之光而无残遗的光辉出来。”(17)虽然袁殊的译文没有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有时晦涩难懂;但他明确翻译“新闻心理学”,系统引进日本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并强调其重要性,引起了好友任白涛的关注,延续了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引介过程。
民国时期著名新闻学者任白涛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过大日本新闻学会,出版中国最早实用新闻学专著《应用新闻学》。他潜心完成的新闻学巨著《综合新闻学》于1941年出版。他再次翻译杉山荣著作《新闻心理学》,并将其纳入《综合新闻学》第五章“新闻事业心理”,内容包括:一、新闻事业心理是什么,二、感觉过程与新闻事业,三、表象过程与新闻事业,四、感情过程与新闻事业,五、感情过程与新闻事业,六、意志过程与新闻事业,七、大众心理的诸特征,八、传达方法与效果的关系。虽然翻译水平比袁殊更高,但“新闻心理学”译成“新闻事业心理”似有不妥;而且该书缺少原书“结论”部分,显得不够完整;但他对日本新闻心理学的引介走得更远。该书第六章“报纸与读者”总26页,详细地介绍日本新闻学泰斗小野秀雄关于报纸读者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一、报纸与读者及读者相互间的关系,二、报纸的媒介机能,三、报纸的诱导机能,四、关于公众成立的诸家见解,五、读者群之观念的分类,六、读者形成的公众人数及其种类等。他将报纸与读者关系分为两部分:一是报纸与读者交互关系,二是以报纸为媒介的读者相互间关系。他既考察报纸反映社会心理的媒介功能,读者会由于“长期的读报而直接受到报纸之心理的影响”;又研究报纸的诱导机能,即“个人的心理机能”。(18)他将报纸读者分为两类:“意识的和无意识之读者。前者是明瞭地生出买报的欲望而成为读者;后者是漠然地生出买报的欲望而成为读者。”(19)他对两类读者心理分别进行论述,无意识的报纸读者是“少教育的,智能或年龄较低的读者。属于此群的读者是靠暗示的读者。”有意识的读者群“可以分为主观的关心群与报道的关心群的两类”。前者“是对报纸之主观的倾向,即报格有关心的读者群”;后者“是对新闻记事有关心的读者群。”(20)但是,他并没有照搬小野秀雄理论,有时表明立场,进行修正。如小野秀雄将公众分为理智和感情两大类,他加按语说:“在大体上同意这种见解”,但声明:“无论是目的报纸和营业报纸上的材料,不可偏重理智,也不可偏重感情,对此两者,宜持兼收并蓄的办法。”(21)
1947年9月,任白涛在《文汇丛刊》上发表的《新闻事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一文主张:“新闻事业心理的研究,已成了新闻业本质的研究之一种,与它的史的和技术的研究具有同等——就某点上说也许超过些——的重要性。”他比喻说:“大众的心理犹如气象、风向和潮流。所以,要想做现代的民主的报人,必须了解这种大众的心理,即顺应时代的潮流来作安全的驾驶。”(22)他猛烈批判新闻界低级趣味心理,“‘低级趣味’这种心理,差不多就好像大潮流中的一种非正常的流——比如漩涡;若是顺着它走,必然会被卷入深渊而蒙受‘失足’或‘落水’的灾祸。”(23)
在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由术入学的初步发展阶段,徐宝璜从1918年暑假筹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始,就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新闻现象,发表部分研究成果(《新闻学大意》中相关论述);在随后新闻教育活动中,他不仅完善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新闻学》中相关论述),而且向学员公开传授。因此,徐宝璜是中国最早认识到新闻学与心理学密切关系的学者,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起点是1918年从采访对象心理开始向受众心理发展。此后,邵飘萍从新闻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记者心理和采访主客体及其受众心理,且在法政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中重视新闻心理现象分析。可见,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是随着五四时期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和新闻教育的开端而兴起的。
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五四时期社会剧变,社会心理变迁,新闻业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型,新闻职业化运动兴起,使得新闻心理学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这是新闻心理学在中国兴起的时代背景。五四时期是世界史的转折阶段,更是近代中国的转型期。国际上,一战刚刚结束,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国内处于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夜。五四时期标志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跳跃,是中国社会心理变迁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现代化和革命成为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的趋势。(24)在此期间,各种政党报刊由盛转衰,开始从政论本位时代向新闻本位时代转型,涌现了一批著名新闻记者。新闻逐渐成为光鲜靓丽的职业,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新闻职业化运动兴起,引起新闻学者必须面对采访对象、读者(受众)和记者心理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心理学诞生,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兴起,为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学理基础。1917年,北大哲学教授陈大齐创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他出版《心理学大纲》,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材,标志着中国科学心理学诞生。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开始受到关注,“群众心理”逐渐成为中国研究者共同面对的话题。1920年,上海尚志学会出版《群众心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代表作,现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至1927年已经出版第五版,可见该书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此后,社会心理学著作不断出现,如陆志韦《社会心理学》(1924年)、欧东源《群众心理学ABC》(1929年)、张九如,周求是《群众心理》(1931年)等。关于“群众心理”对新闻学者的影响,徐宝璜表现非常明显。1919年2月,他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演会大纲中,特意将“群众心理学”排在导师或中外记者讲演题目的第一位。(25)1920年10月,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表《舆论之研究》一文论述说:“群众心理,对于简单常见之事,常有一定之善恶观念,存于心中。”(26)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促使新闻学者关注和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虽然新闻心理学研究从1918年开始起步,但在民国时期始终处于引介(引进介绍)阶段。新闻心理学主要引进介绍美日等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尤其后者居多。徐宝璜《新闻学》,是他留学美国学习新闻学的结果。蔡元培序言中说:“新闻学之取资,以美为最便矣。伯轩先生游学于北美时,对于玆学,至有兴会。”(27)邵飘萍逃亡日本期间关注到日本新闻学研究。他将《日本普通新闻学》作为《实际应用新闻学》附录出版,并写明“它乃愚数年前留东听讲于日本新闻学会讲义之一种也。”(28)袁殊关注到日本社会学家杉山荣著作《新闻心理学》,并将它翻译系统引进介绍日本新闻心理学,向中国展示了日本学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建构新闻心理学理论体系。任白涛后来再次翻译杉山荣著作《新闻心理学》,命名为“新闻事业心理”进行引进介绍,并引介小野秀雄受众心理研究成果。因此,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一直处于引介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未能创立自己的新闻心理学理论体系。
但是,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其一,它推动新闻界人士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其他传播活动,促进其他传播心理研究活动发展。如广告心理学,1919年9月,孙科在《建设》杂志发表《广告心理学概论》,告诫广告界人士要在广告心理的四方面下功夫,“注意之提起、注意之握住、印象之深入、反应之激起”(29)。1924年,师泉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广告心理学概论》明确提出广告心理学定义,“研究广告在心理上的效力,欲以最经济的广告费获得最大量的注意和最深刻的印象。”(30)1929年,徐宝璜发表《新闻学讲话》说:“我们不能在不懂心理学,商业等科学时研究广告学。”(31)其二,它推动新闻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教学活动的开展。1923年,徐宝璜创办平民大学新闻学系,开设群众心理课程,以研究报纸读者心理为主。(32)1938年,上海冠群补习学校工商美术专修班聘请许晓霞担任广告心理学教师,并在期末进行广告心理学考试。其三,它为新中国新闻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目前没有学者否认民国新闻学者对新闻心理学研究的探索实践。在追溯中国新闻心理学发展历史时,他们虽然可能会遗漏徐宝璜或袁殊,但都会记载邵飘萍、任白涛等新闻学者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贡献。
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由术入学的初步发展阶段,徐宝璜于1918年最早认识到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并将心理学运用到采访对象和受众心理的研究之中,拉开了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序幕。此后,邵飘萍、袁殊、任白涛先后关注和研究新闻心理现象和活动,强调新闻心理学研究重要性,积极引进介绍日本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新闻心理学”定义,使得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处于引介阶段,促进了其他传播心理研究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新闻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新中国新闻心理学发展奠定了根基。笔者认为: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历史,既不能像文章开头第一种观点那样直接将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排除在外,也不是第二种观点所叙述的以采访对象说为主的孕育期,更不是第三种观点的萌芽期(1918-1978),而是一个独立的引介阶段,否则新中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就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纵观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引介、萌芽、酝酿、初步形成四个阶段。
注释:
① 刘京林:《试论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
② 周庆元:《略论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历程与科学诠释》,转引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③ 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351页。
④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⑤⑨(32) 赵凯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206页。
⑥⑧(26)(27)(31) 徐宝璜著,肖东发、邓绍根编:《徐宝璜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2、133、41、162页。
⑦ 徐宝璜:《新闻之精采》,《北京大学日刊》,第237号。
(10)(11)(12)(13) 邵飘萍、肖东发、邓绍根编:《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3、117、109页。
(14)(15) 杉山荣:《新闻心理学》,袁殊译,《微音》,1931年第3期,第73、74页。
(16)(17) 杉山荣:《新闻心理学》,袁殊译,《微音》,1931年第5期,第107、111页。
(18)(19)(20)(21) 任白涛:《综合新闻学》,《民国丛书》第三篇第40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14、223、224、232页。
(22)(23) 任白涛:《新闻事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文汇丛刊》,1947年第1期。
(24) 王跃:《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的社会心理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5) 肖东发、邓绍根:《新闻学在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28)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民国丛书》第1篇第45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29) 孙科:《广告心理学概论》,《建设》月刊第1卷第2号,1919年9月。
(30) 师泉:《广告心理学概论》,《东方杂志》第21卷第21号,1924年。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 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编号:13&ZD15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暨南启明星计划”(项目编号:12JNQMM0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