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房屋(住宅)研究对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启示

2014-03-03 04:17:54
关键词:巴蜀民居住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近年来,无论是建筑界还是文化界,对于“全球性均一化”(global blanding)现象的声讨不断高涨。受其影响,建筑、文化和地方文脉成为关注的对象,而传统民居作为一种通过形式引导来发展地区特性、并反映其间差异的手段,也已引发了社会舆论及专家学者的激烈讨论。另一方面,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镇规划的改造,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如何做好保护和利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因而,加强对地域内传统民居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巴蜀地区而言,传统民居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众多专家、学者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对该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并结合国外房屋(住宅)研究成果,谈谈巴蜀传统民居研究从中或可得到的启发,以期对该地区未来的民居研究有所助益。

一、巴蜀传统民居研究进展

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建国前的开拓时期、50~70年代末的逐步兴起、80年代以来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1.开拓阶段

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发端于梁思成、刘敦桢和严钦尚等先生的入川考察。众所周知,梁思成先生一直致力于我国古代大型古典建筑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末,在入川侨居期间,亦对四川南溪民居、夹江店面、成都民居之门、广汉的乡间民居多有触及。同时期,刘敦桢教授在《川、康古建调查日记》中对四川民居的地域特性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其后,在《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中,将民居作为考察专项,与汉阙、崖墓、明代木建筑、附属艺术、桥梁一并纳入建筑类型,奠定了民居研究独立和重点考察的学术地位。而在严钦尚先生的论文《西康居住地理》中,考察地域性房屋的型式并不仅限于建筑学的工作,雅康间汉人的房屋、康定的锅庄、康人之石屋、森林中的木屋、草原的帐篷及陋室、彝人的竹屋都被赋予了地理学的思考,对房屋的型式、建材、分布位置、与自然条件和耕地的关系、民族习惯对房屋的影响等方面均有探索,由此拉开了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序幕。1941年,刘致平教授随中国营造学社由昆明迁至四川,对南溪李庄、宜宾、乐山、荣县、自流井、夹江、彭山、灌县、广汉、成都等县市的两百余所住宅建筑进行了调查,其著《四川住宅建筑》成为研究巴蜀传统民居的基础文献和经典之作,开创了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先河。

2.兴起阶段

50~60年代,顺应中国传统民居的全国测绘调查热潮,巴蜀地区的建筑科研单位、设计院所以及大专院校也加入了民居调查的行列,其中,辜其一、叶启燊、邵俊仪等先生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室暨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合办)重庆分室为研究平台,组织专人对成渝地区乡镇住宅以及川西藏、羌少数民族住宅进行了调查和测绘,收集了许多民居建筑的原始资料。

3.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术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也迎来了春天。以西南交通大学的季富政,重庆大学的叶启燊、邵俊仪、李先逵,西南建筑设计院的庄裕光,重庆设计院的陈荣华等先生以及他们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代表,扛起了巴蜀传统民居研究复兴的大旗。90年代以来,研究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的论著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巴蜀民居源流初探》(庄裕光)、《巴蜀城镇与民居》(季富政)、《巴蜀古镇续篇巴蜀乡土续篇》(赖武、陈锦)、《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居民续集》(季富政)等;综合性的研究专著陆续问世,如《四川古建筑》、《四川民居:附传统建筑装修图集》以及近年来的一部力作《四川民居》(李先逵);区域性的研究讨论逐步兴起,如对川西、川西北、川南、川东、成都平原、康巴地区、岷江流域、川盐古道、巴渝地区、三峡地区等民居的探索;专题性的研究集中在藏族、羌族、彝族、苗族、土家族和氐人等少数民族民居方面;从民居类型看,碉楼、合院、天井、吊脚楼、会馆、文庙、园林、客家民居、堡寨式民居等均有讨论,民居营造方面也有所触及;在民居个案研究上,川南夕佳山民居、川西大邑刘氏庄园、桃坪羌寨、川北阆中民居等亦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根据近年的研究走势,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还被纳入了西南片区民居与聚落的整体考察。如,蓝勇在论述西南历史文化地理中,辟专节阐述了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分区[1];戴志忠、杨宇振从民族学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西南地区建筑文化存在的多样性[2];毛刚在讨论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中,对四川的桃坪羌寨进行了个案分析[3];管彦波从历史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对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四川聚落、建筑和家居生活也有所论及[4];郦大方以四川阿坝、丹巴县和云南曼冈寨为例,运用聚落模型分析了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的相关问题[5]。可见,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开始从建筑学以外,如社会学、类型学、民族学等其它学科的角度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剖析。

4.现状述评

近二十年来,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初具规模,从单体民居的形制、结构、部件、材料、工艺等技术层面的实态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基于建筑学意义的民居考察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试图从文化层面解析民居的内涵与价值,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化。然而,由于缺少交叉学科的支持,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大部分成果“较多的是从建筑史学或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并偏重于建筑个体及其平面组织形制、结构构造做法等方面,而较少与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发展新方向相联系”[6]。虽然不乏有从气候、地理、历史、文化等自然、社会条件以及居住者的习惯、信仰等方面探讨民居建筑形成的论著,但是,对于民居建筑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总是缺乏综合性的把握。其研究角度还比较孤立,研究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显不足,研究结构的分散性与片段性比较突出,研究理论单一的现象未能得到改观,研究重力还在于对具体民居的实态描述和资料汇总上,更多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且某些问题至今若明若暗,似是而非,对于传统民居背后蕴含的深刻历史人文背景有待深入探讨,而进一步的区系考察和空间分异研究还属空白,总体处于狭义的民居概念与单学科审视角度的研究阶段。

二、国外房屋(住宅)研究述要

我国“传统民居”的英文多译为 traditional dwellings或者traditional folk houses。在国外,与之类似的民间建筑则有一个专业术语 vernacular architecture,译作乡土建筑,西方早期的“乡土建筑”被叫做“遮蔽所”(shelter),发展过渡为“房屋”(house)、“住宅”(residence),后来 folk house traditional dwelling traditional dwelling traditional dwelling traditional dwelling泛指在乡土环境中土生土长的所有建筑。国外对此类建筑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成果,为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带来了示范。

1.地理学对房屋(住宅)的研究

早在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地理学家科尔(Johann Georg Kohl)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论述了农村聚落的居住方式、分布状况、与土地的关系,着重说明地形差异对村落区位的影响。之后,西方学界涌现了研究不同地区房屋形式的系列成果,如杜谟(Dohme)的《英国之房屋》、马拉科夫斯基(M.W.Matlakowski)的《布哈鲁之房屋》、葛拉伯(Gladbach)的《瑞士之特殊木材建筑物》、胡西开(J.Hunziker)的《瑞士房屋研究》、博维尔(A.de.Fovilie)的《法国住宅之研究》以及邓晓南(De Schanel)的《赛诺那之房屋》等,主要强调房屋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在法国地理学界,维达尔·白兰士 (Paul Vidal de la Blache)在《人生地理学原理》一书中论述了人类居住与环境的关系、采用的建筑材料、住所的形式等问题。1910年,白兰士的学生让·白吕纳(Jean Brunhes)在《人地学原理》中以房屋、道路、耕种、畜牧、伐木、采矿六个纲目分述了人地关系的原理,认为房屋是一个狭小的地理现象,与人生关系非常密切。在对埃及村落中的房屋与聚落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后,提出了房屋的形式受到传统势力和自然环境影响的结论。1916年,美国学者索尔(Carl Saucer)对美国伊利诺伊州等地移民聚落的建造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之后,阿尔贝·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在《法国的农村住宅:划分主要类型的尝试》中,根据住宅的内部布局和农业职能确定和划分了法国农村住宅的基本类型,并在《人文地理学问题》中辟专章论述《农村的居住形式》,进一步探讨了农业制度、农业经济对居住形式产生的影响。20世纪初期以前,西方地理学者通过考察建筑和聚落的形态和分布,关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关系——人们如何利用气候、地形、资源等物质条件建造居所、形成聚落,并使之与环境和经济生产活动相协调,将作为物质环境和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乡土建筑与聚落的研究纳入了人文地理学的视野[7]。

20 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历史地理学的讨论逐渐热烈起来。以达比(Clifford Darby)、索尔及克拉克(Andrew H.Clark)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领域中,揭开了复原过去地理环境演变问题的序幕,强调地理学研究必须揭示地理现象现状生成的机制,即在横向的空间维度研究中加强对纵向的历史维度的考察,地理学视角下的乡土建筑研究逐渐受其影响。2007 年,地理学家、美国阿克伦大学终身教授诺布尔(Allen G.Noble)出版了专著《传统建筑物:一份有关结构形态与文化功能的全球调查》(Traditional Building:A Global Survey of Structural Forms and Cultural Functions)。该书“把乡土建筑文化理解为一种非正式传承的知识体系,是文化群体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应对所处环境与自身需求得出的一套解决问题方案,这套方案通常是通过试错得出的,而并非是通过明确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同时建筑文化也是一系列在文化群体内部得到普遍共识、具有习惯性约束力的法则,因而具有极强的持久力。所以,虽然个体的建造行为往往是非自省的,但建造作为一种范式却得以广泛而持久地存在着。”[7]作者高度重视乡土建筑的生成和历史变迁,倡导关注乡土建筑的整体语境而不局限于孤立的单体,为地理学者研究乡土建筑创立了一套系统的框架。

2.人类学对房屋(住宅)的研究

人类学和社会学界同样关注房屋(住宅)问题。美国知名学者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在其著作《印第安人的房屋建筑与家室生活》中从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家用聚落和住宅空间的考察,阐释了房屋建筑与社会结构以及生活习俗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要解释这些建筑和印第安部落的风俗习惯是协调一致的。对于不同聚落和住宅,将其平面布置和结构方式进行比较,以指出它们代表同一体系”[8]。摩尔根在此书中将人类学与建筑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结构组织理论和社会进化理论,开拓了建筑与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影响深远。

3.民俗学对房屋(住宅)的研究

在美国民俗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格拉西(Henry Glassie)对房屋(住宅)的研究极富启发意义,在其著作《中弗吉尼亚的民间住宅》(Folk housing in middle Virginia)中借助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民间住宅的“建筑能力”(Architectural competence)概念一说。认为受到建筑能力的制约与影响,住宅的形式在演变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它像人们长期使用的语法结构一样,在发展变迁中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正是这种建筑能力,使得社会模式和思想观念成功注入到特定地区的民间住宅建造中。格拉西结合新的感知方式和广泛的跨学科知识,为解释民居独特性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含义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尼芬教授(Fred B.Kniffen)对北美洲的乡村聚落作了多年的研究,尤其对房屋的形式与分布,曾收集了许多资料加以分析。其代表作《乡土建筑:扩散的关键》(Folk Housing:Key to Diffusion),通过对美国各地乡土建筑的楼梯、屋顶、烟囱等建筑特征的归类,并将其置于美国西部开发、移民方向以及文化转移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进行比对研究,复原了建筑形式的历史变迁过程,重构了不同地域文化向西传播的路径,将建筑与聚落的空间分布同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结合了起来。

4.建筑学对房屋(住宅)的研究

房屋(住宅)的研究成果理所当然地集中在建筑学领域。针对平民的建筑研究,美国建筑师、工程师、艺术评论家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dy)堪称杰出代表,一生关注大众建筑,著有《人民的街道》(Streets for People)、《伟大的建造者》(The Prodigious Builders)等书。1964年,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举办了题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主题展览,随后出版了同名著作。他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散见于全球各地颇富趣味与魅力的民间乡土建筑,而且从非传统的崭新视角科学公正地评述了平民大众的建造,推动了传统西方“非正统、非主流建筑”文化的探索研究,在建筑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学术反响。

之后,美国建筑学教授、理论家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在《宅形与文化》中,“以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了世界各地住宅形态的特征与成因,提出了人类关于宅形选择的命题,在国际建筑界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9]。认为包括了布局、朝向、场景、技术、装饰和象征等内容的“宅形”经历了原始型、风土型和现代型的演化,其形态各异的演变特征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著作尤其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建筑理论家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在研究世界房屋与乡土建筑方面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房屋与社会》(Shelter and Society)、《房屋、符号与象征》(Shelter,Sign and symbol)等著作,主编了《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认为乡土建筑的研究不应当停留在美学与功能技术层面,倡导用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关注乡土建筑与地方文脉、地方知识以及地方技术之间的关系。

与奥利弗并肩研究乡土建筑的林赛·阿斯奎斯(Lindsay Asquith)和迈克尔·维林加(Marcel Vellinga)将多名欧美乡土建筑学者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了一本论文集——《21世纪的乡土建筑研究:理论、教育及其实践》(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Education and Practice),展现了当今西方乡土建筑的一些研究动向和学术前沿,如,重视乡土建筑的生长与建造过程,关注营建者的情感、技术与地方知识,注重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考察社会阶层、权力、思想观念、传统习俗等对营造的影响。

此外,英国建筑批评家、建筑师斯蒂芬·加得纳(Stephen Gardiner)在其《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一书中,以历史书的体例形式,探讨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传统、习俗和材料的约束下产生的相异的本土建筑风格,并从中探求一种美的秩序和遵循了千百年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体例带来了启发。

国外建筑学对房屋(住宅)的研究涉及面十分广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如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提出的“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布鲁诺·塞维(Bruno Zevi)的《建筑空间论》,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英国建筑学家布莱恩·劳森(Lawson Bryan)的《空间的语言》等著作,均堪称经典之作。而在聚落地理研究领域,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创立的“中心地理论”,邦斯(Burce)的《都市世界的乡村聚落》,基士姆(Chisholm)的《乡村聚落和土地利用》,Goodwin的《快速发展地区的农村聚居模式》,日本学者原广司(Hiroshi Hara)的《世界聚落的教示100》,藤井明(Akira Fujii)的《聚落探访》等,对我国传统民居研究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

三、国外房屋(住宅)研究启示

相对我国而言,国外房屋(住宅)与乡土建筑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研究旨趣虽与我国不尽相同,却为传统民居的研究开拓了视野,带来了启迪,尤其在区域和民系研究方面,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研究理路,为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提升带来了启示。

1.跨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

保罗·奥利弗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提倡多视角的研究方式,认为乡土建筑可以从美学、人类学、考古学、建筑学、行为科学、民俗学、地理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现象学等不同学科进行考察,甚至还可以从认知的、保护论的、发展论的、传播论的、生态论的、人种论的、进化论的、记载和文献方面的、空间的、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探究。结合国外房屋(住宅)研究代表成果看,民间建筑的研究早已超越了建筑学的范畴,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其它不同学科均已参与其间,发挥了该学科的研究优势,以不同的研究切入点对房屋(住宅)与乡土建筑进行了多方位的全新解读。这种学科并用、多管其下的研究手段正走向深化,综合考察和集成研究成为当前国际乡土建筑研究的潮流,这不仅有利于房屋(住宅)研究走向纵深,而且对于方法研究和理论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多元化方法论的整体运用值得借鉴,这将是巴蜀地区传统民居实现研究突破的重要途径。

2.“民居-聚落-文化圈”的研究思路

综合国外房屋(住宅)研究趋势和我国传统民居研究的现状看,其研究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民间住宅,而是对传统聚落中祠庙、书院、戏台、客栈、商铺等各类建筑展开探讨。同时,在外延方面也不再局限于建筑平面、梁架、造型和装饰的研究,而在将民居研究同社会、文化、哲理思想相结合,与民居形态、民居环境相结合,与民居保护、改造、发展相结合[10],从纯粹的建筑单体考察逐步走向对各类型乡土建筑的群体组合和对村镇结构、聚落形态以及民居赖以生存的总体环境的系统关照,从以文化视角考察民居建筑的社会生活背景转变为对民居建筑之间和区域聚落之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的剖析,进而对民居聚落背后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圈进行解读和诠释,试图广泛探讨社会、文化、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与民居建筑的互动关系。因而,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应设法从狭义的民居概念与单学科研究范式的困顿中走出来,从对现存独特个案的建筑学考察逐步走向民居与聚落、民居与文化圈层面的跨学科集成研究,将民居置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系统,实现立体式综合探究。

3.“人群-建筑-文脉”的研究层级

房屋(住宅)、乡土建筑或传统民居既是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地域空间,又是不同人群交往生息的社会载体。居住者——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生活观念、居住行为等均受到区域内自然环境与制度文化的综合影响(如地理、风水、经济、民俗、宗教、宗族、地方文化、家庭习惯等),并通过房屋建筑物化体现出来。因此,国外的研究多从居住的主体,即居住者入手,强调人在其间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巴蜀传统民居研究而言,应该吸取发生学的原理,从人群的出现和人的行为去探讨民居建筑的渊源。其次,巴蜀地区历来民族众多(世居的少数民族多达十几个),特定民族聚居区内的社会环境,诸如制度、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作用,势必也会从聚落与建筑的营造观念和建造过程中彰显出来。因此,研究当地传统民居必须将地方社会与建筑空间密切联系起来。再次,还应该借助克莱德·M·伍兹的文化变迁理论,结合明清移民入川的史实,对相邻传统聚落(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之间)以及民居形态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综合把握,并参考人类学家W·C·Bennett提出的“区域共同传统”概念,总结地方物质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通过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提炼地方文脉的独特与异质性。

4.开展民居的普适与应用性研究

如同国外乡土建筑的研究,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也决不能止于基础性的工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带来的建设性破坏,巴蜀地区广大乡村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村落生产生活瓦解、传统房屋破败、人去村空的现象,这不仅归咎于经济发展出现的副作用,传统民居面临的现实环境与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亦是其重要的因素。如何将民居的传统功能与现代功能相结合是适宜性继承历史文化、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巴蜀传统民居在继续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寻求在聚落群系统中整体、协调发展的应对措施。因而,未来的研究当以营造巴蜀传统民居宜居社区为基本目标,以提升民居社区功能为主要内容,遵循传统与现代兼顾、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打造普适的、宜居的、生态的、节约型小康住宅,真正使传统民居在继承中创新,在应用中发展。

四、结 语

巴蜀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上游,属西南内陆重地,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从低盆地到高海拔的巨大落差中,地形多样、气候不一。其境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汉、藏、羌、彝、蒙、回、苗、瑶、纳西等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交错生息,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多样性文化特征。明清之际,号称“湖广填四川”的各地移民浪潮在巴蜀文化的传承中输入了新鲜血液,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巴蜀文明自成体系,成为中华文化圈中的特色亚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深刻地烙印在巴蜀传统民居的方方面面,使该区域内型式丰富、川味浓郁的民居建筑既折射了各省居住文化的光芒,又成为四川社会文化兼容并蓄、多元融合性格特征的典型体现,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民居多样性的建筑特点。

因此,开展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一是有助于该地区传统建筑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为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开拓视野,进而弘扬本土文化;二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民居发展的整体认识和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区域特色,进而为不同民族与文化群交互影响下的聚落与建筑研究带来启发;三是通过对民居相关问题的具体探讨,能为巴蜀民居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做好基础服务工作,进而为川渝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从参与现实经济社会建设角度而言,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大有可为。有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汲取国外研究的新观念和新视角,尤其关注国外乡土建筑理论与方法方面的新进展,将其吸收并融合到巴蜀传统民居的研究中,积极构建本土化的研究体系,不断拓展研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问世。

[1]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61-387.

[2]戴志忠,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174.

[3]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4-120.

[4]管彦波.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64-270.

[5]郦大方.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解析:以阿坝、丹巴、曼冈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13.

[6]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7]潘曦.乡土建筑人文地理学的新领域[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1-30(B06).

[8](美)路易斯·H·摩尔根.秦学圣等译.印第安人的房屋建筑与家室生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6.

[9](美)拉普卜.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

[10]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十年回顾[J].小城镇建设,2000(8):63-66.

猜你喜欢
巴蜀民居住宅
民居摄影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3:44
民居书画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2:14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Jaffa住宅
现代装饰(2021年4期)2021-11-02 07:08:22
民居智库
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 08:11:30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5:34
挂在“树”上的住宅
学生天地(2020年30期)2020-06-01 02:25:50
MHS住宅
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12:54:20
A住宅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