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晚红 王 钰
回归十六年:香港媒体的“变”与“不变”*
■ 曹晚红 王 钰
2013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六周年。香港回归前不少人对“一国两制”的构想充满疑虑,西方某些媒体更预言“香港将要死亡”,舆论普遍担心香港会“变”。回顾这十六年的发展,“变与不变”,成为观察香港社会的重要角度。香港媒体经历了不同的社会时期政治变化带来的冲击,媒体与社会的互动非常值得研究。那么,这十六年来,在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下,香港媒体是否发生变化?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十六年来,香港最大的不变是实践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制度并取得巨大成果。香港媒体在保持国际资讯中心的地位不变的同时,新闻体制、新闻理念和媒体运营方式也未发生变化。
考察香港媒体保持新闻体制和新闻理念基本不变的原因,最根本的便是“一国两制”这一政策的实施。回归祖国后,香港保持社会制度不变,依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保持不变,使得香港媒体的生态环境基本不变,香港的新闻体制和新闻理念才能保持基本不变。具体而言,不变的地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资讯中心的地位
香港作为世界著名的大都会之一,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还因其发达的大众传播业,而被称为“国际资讯中心”。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使香港继续保持着“低税制、经贸自由、资本及信息自由流通”的优势。虽然香港回归后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等危机时刻,但依然保持了经济的持续繁荣,“2012年,香港连续第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2012年,香港连续第二年以满分荣登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榜首;2012年,香港在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排名中位居次席”①。
此外,地缘优势也是香港成为全球资讯中心的重要原因。正如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在《从凤凰成长看回归十年香港传媒业发展历程》的发言中所说:香港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地缘优势。而回归后的香港,依然保持着“左右逢源”“南北荟萃”“东西融合”的地缘优势:既面向大陆地区,又放眼全球华人市场;既有大陆文化的深厚,又有香港文化的通俗;既有中华文化的坚守,又有西方传播理念的借鉴。
根据香港政府新闻处的资料,截至2012年2月29日,人口只有700万,总面积只有1075平方公里的香港,却拥有“50份日报和648份期刊(当中包括多份电子报章),4个免费本地电视台(共2个牌照,分属无线电视及亚洲电视)、69个收费电视台、13个电台频道以及620万手机用户”②。同时,香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繁荣程度而成为国际资本和国际机构的汇集之地,吸引了不少国际传媒集团和机构在这里设立亚太区总部或办事处。目前,已有“一百二十多家外国传媒机构,在香港设立亚太地区总部或分社”③,派驻记者,采制新闻。CNN、BBC、CBS等全球主要媒体的卫星电视节目也在此落地转播。
因此,香港回归之后的十多年间,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及地缘优势的保持让香港“国际资讯中心”的地位始终保持不变。这种不变表现在:第一,不仅媒体数量众多,而且信息量极大,加之香港电讯业科技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第二,香港媒体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高的自由度。第三,处于国际大都市的香港传媒信息来源多元,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
2.新闻自由及舆论多元化保持不变
香港的新闻自由经常成为国际社会检测“一国两制”是否成功的标尺。作为全球资讯中心,言论自由和舆论多元化是香港媒体非常突出的特征,那么,回归后香港的新闻自由究竟是保持原貌,还是出现了弱化甚至倒退?
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三章保障了言论、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对这些权利和自由的限制必须符合两个国际人权公约适用于香港的有关规定。根据《基本法》的规范,保障言论自由,能确保公众可以持有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包括批评政府的政策及措施等。基本法的规定就是要保护香港特区的新闻自由和新闻体制,给港人制造一个稳定繁荣的舆论环境,为香港特区的安定兴旺作出新贡献。这是从法规层面对香港的新闻自由做出的保证。
其次,“香港特有的多元文化背景决定了传媒产业无论从资本运营、人员结构,还是产品内容都呈现多元、包容、整合的特色”④。到目前为止,香港特区政府没有新闻审查制度,传媒机构只须按法律要求进行牌照登记注册,就可以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对全世界各地的新闻进行全面和自由的报道。总之,不同意识形态、信仰、文化的观点,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因此,回归后的香港媒体努力打造着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编辑自主”及“舆论多元”依然是香港媒体的重要特征。
3.市场导向的媒体运作模式保持不变
香港传媒的繁荣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指导下的香港媒体,在回归后依然坚持其完全市场导向的运作模式,除香港电台外,香港媒体均是私营机构,自负盈亏。因此,香港媒体作为一个极为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依然讲求资本运作及成本,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商业化的色彩始终浓重。总的来说,香港媒体的资本运作机制依然保持不变。
香港回归后,在各个领域都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比如商业、金融、旅游、文化等等,内地作为香港巨大的后盾和市场,在交流往来中给香港带来无限商机。香港媒体,作为香港社会的窗口,不自觉中已开始与内地媒体相互影响。可以说,香港媒体在保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转变。
1.政治关注度增强
1997年香港回归前的100多年的时间中,香港一直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中,“一切权利归英国皇室,港督集政治、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⑤,港民在政治上并无发言权,这就使得香港民众对政治毫无热情,他们宁愿在高节奏的工作及生活后,看一下马术分析、股市分析,甚至是探究一下媒体对于明星隐私的报道,也不愿意参与政治,表现出了一种“远离政治”的心态。
随着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事关香港的前途,香港人开始逐渐关注政治话题,从“远离政治”到“靠近政治”。1984年,无线电视台与亚洲电视台派出庞大队伍,在北京现场直播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仪式达四个小时之久,详细分析了这一事件的背景及其深远意义,获得了民众的普遍关注。而且,当时的香港电台为满足众多民众对香港前途的关注,开设了以关注时事、政治为主的电视热线节目——《80年代》,“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电话中说出对香港前途的见解、担忧和理想的解决方案”⑥。一时间,《80年代面面观》《香港今日》等时事类节目纷纷涌现,并广受欢迎。
1997年香港回归,更加成为香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一时间,港人的政治热情达到了一个至高点。香港回归后,香港媒体将政治关注点转移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方面,政治报道已成为香港媒体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众关注的重点之一。
2.国家意识提高
在对内地政治和“一国两制”制度的报道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香港媒体已经从回归初期的迷茫及困惑发生了转变,虽然“左、中、右”三派对此所持的态度及立场不尽相同,但总体表现出了国家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许多关系国家根本利益、大是大非的问题”,香港媒体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比如,对于台湾问题,香港媒体多持反对‘台独'的立场”。⑦
这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民众和香港媒体已经接受了回归祖国这一事实,对国家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增强,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2012年说过:“回归的15年,不仅是法理上的回归,更是人心上的回归。”⑧另一方面,香港回归后,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和“非典”疫情的影响,曾一度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在香港处于困难之际,中央政府对香港施以援手,带动香港经济走出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香港传媒对内地的印象和观点。
3.关注内地,与内地良性互动加强
香港回归前,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与内地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再加上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导致香港媒体对内地的报道“普遍带有偏见,负面新闻多,预设立场多”⑨。香港回归后,内地改革开放成果斐然,经济腾飞,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并在香港经济经历危机时伸出援手。现在,香港媒体对内地的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不再局限于政治层面,而是包括经济、民生、科技、环境、维权、娱乐、体育等所有与内地相关的重大事件。
香港媒体与内地的合作交流也日趋紧密,香港媒体纷纷与内地媒体展开合作,双方在融合及冲突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亚视”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发展部,全力开拓广阔的内地市场,及时处理及联络与内地相关的业务,以促进双方更多的合作。“无线”下属的无线电视国际公司也努力开拓内地市场,谋求业务的拓展。
4.媒体竞争激烈使媒体娱乐化和低俗化加剧
香港是世界上传媒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之一。香港回归后,传媒间的竞争有增无减,过度竞争使得香港媒体大肆渲染有关暴力、色情、偷拍明星隐私、非法入屋、血腥的事件。例如2006年6月初,某电台举办“我最想非礼的香港女艺人”选举,节目侵犯了女性尊严,而且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引来上千人向广播事务管理局投诉。最后,广管局裁定节目“品位低劣”,该电台违反《电台业务守则节目标准》,判罚款14万元,并要高层管理人员公开道歉。此外,为抢新闻而报道未加证实的消息的现象在香港媒体中也频频出现,这些不良现象降低了媒体的道德水准,污染了香港的媒介环境,误导了受众,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5.媒体自律加强
在香港,新闻工作者一向被称为“无冕之王”,过去香港没有一个机构制定过完备的新闻专业操守守则,但随着香港媒体竞争加剧,媒体的娱乐化、低俗化的趋势越演越烈,传媒公信力下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讨论,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自律条例。2000年由香港记者协会、香港摄影记者协会、新闻工作者联会和新闻行政人员协会等4个新闻工作者组织,草拟了《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守则除了要维护新闻自由外,也指出必须以公众利益为依据,求真和公平客观地报道,避免淫亵、不雅和煽情,遵守个人隐私,避免利益冲突,正确处理不愿透露身份人士所提供的消息等。
香港回归十六年,内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带动了香港传媒市场的发展,香港媒体与内地媒体的合作促进了双方的相互借鉴及融合,在保持基本新闻体制不变的基础上,香港广播电视也有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在“变”与“不变”之中,香港媒体依托内地广阔市场,不断发展繁荣。
注释:
①⑧ 林衍:《香港回归15年:变与不变》,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18日。
②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闻处:「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http://www.gov.hk。
③⑤ 钟大年、赵淑萍、胡芳:《香港内地传媒比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 刘长乐:《从凤凰卫视的成长看回归十年香港传媒业发展历程》,http://phtv.ifeng.com/phinfo/200706/0621_45_139335.shtml。
⑥ 方积根、王光明:《港澳新闻事业概观》,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⑦⑨ 陈锡添:《回归后香港传媒的特点与变化》,中国新闻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曹晚红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王钰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课题“香港广播电视研究”(项目编号:AM201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