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融合 新动向 新机遇
——“2013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综述

2014-03-03 02:06:30时梦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嘘声公益广告汉字

■ 吕 帆 时梦月

新融合 新动向 新机遇
——“2013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综述

■ 吕 帆 时梦月

2013年12月23日,“2013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由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这一论坛,今年已是第三届,逐渐成为备受中国传媒界关注的品牌活动。

与国内相关机构发布的全面盘点式年度报告不同,该论坛聚焦中国电视实践中具有突破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案例,用掌声对闪光处表达认同、敬意和褒奖,用嘘声对有争议的现象、观点表达忧思、遗憾和警醒。推选委员会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员组成,这些学界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包括: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国青年报》社长陈小川、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沈卫星、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等。

论坛现场,评选专家依次揭晓“年度掌声”“年度嘘声”和“年度特别关注”,并与优秀节目主创人员共同分享对媒介前沿问题的思考。除十多家主流媒体列席外,陕西电视台作为媒体支持单位对论坛进行了全程录制,并于2013年12月30日在陕西卫视播出。

一、五个“年度掌声”:学术视角的审视与考量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电视发展的见证者与思考者,如何致以掌声?又如何报以嘘声?论坛主持人俞虹说,“中国电视掌声·嘘声”一直坚持“不求面面俱到、不为热点跟掌,但求独立立场、独特发现、独到评论”的评判理念,重在不断凝练“公益定位、学术独立、价值引领”的独特品质。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电视研究中心“既不为掌声跟风,也不为标新立异而刻意规避热点”的立场与态度,认为中心已成为展现北大学术品质和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

俞虹认为,2013年的中国电视,从节目形态、制作理念都有了某种“回家”的向心力。传播上,电视媒体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开启了多屏互动时代,让家庭成员回归客厅重新围坐在电视机前。而文化上,则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家庭”主题、传统文化主题和代际关怀主题,形成了与去年唱歌选秀局面有区分度的新类型。

经过推选委员独立推选、集体讨论、匿名票决的严格推选程序,本届论坛最终将五个“年度掌声”分别给予《爸爸去哪儿》、电视公益广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开坛》和《论道》、《1/7》。

掌声一:《爸爸去哪儿》点燃亲情能量

张颐武在致掌辞中提及父亲在中国的文化系统里长期被塑造成“背影”,高大却沉默。但是,《爸爸去哪儿》将新时期的父亲形象带入了亿万中国家庭,将“父亲”的概念还原为鲜活的“人”。胡智锋进一步阐释了《爸爸去哪儿》点燃的亲情能量:一档纪实性很强的真人秀节目煽动起全社会对父亲的关注和表达,对成长方式的辩论和关怀以及对亲子问题的引导和反思。它让观众重新以家庭为单位聚合在电视机前,使亲子关系以新的形象走进了大众视野。

《爸爸去哪儿》的制片人谢涤葵在访谈中坦言,起初并未预料到栏目会取得如此大的社会反响。他说,《爸爸去哪儿》每集一个半小时要从一千多小时的素材里剪出,节目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主要在于反映了最真实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人的真实状态。谈到隐私保护问题,谢涤葵认为,明星家庭某种程度的牺牲有其价值,它换来公众对亲情的认知,让成千上万中国人向往回归家庭。

掌声二:电视公益广告全面提升

陆小华在致掌词中将2013年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成绩概括为:从缺平台、无创意,到成规模、有回响,中国公益广告不再是商业广告大潮中蹦出的几朵浪花。从命题作文到家事国事公益事,事事关心,中国公益广告样态不再是被动的模板。张志君认为,以《美丽中国·鹦哥岭篇》和“回家系列”为代表的一批公益广告在2013年实现了全面提升,成为公民进步和社会成长的生动注脚。公益广告应传递良知和力量,吸引人、打动人、引导人、塑造人。

国内著名广告研究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梳理了从1986年到2013年中国公益广告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未来的电视公益广告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影响社会,承担媒体责任。同时,他呼吁尽快形成涵盖资金运筹、选题策划、制作和效果监测的支撑机制,以保障电视公益广告稳定、持续、高涨地发展。

优秀公益广告主创代表、《美丽中国·鹦哥岭篇》总导演孔嘉欢认为,“感染、感知、感动”是公益广告创作者追求的三个标准,一线工作者应捕捉既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又能体现人性感动的闪光点,才能引发大众的共鸣,传递榜样的精神价值。

掌声三:“汉字”节目从唱歌选秀节目中成功突围

胡智锋认为,以“汉字”为主题的节目在海外节目模式引进的重围中异军突起,以黑马姿态突破唱歌真人秀一统荧屏的格局,成功地激发了中国电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动力和自信。张志君指出,“汉字”节目重建起了当下被新媒体割裂的家庭空间,民族性的文化话题和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一家老少围聚在客厅观看电视的场景得以再现,这是“收视回家”的胜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中华民族,只有通过手写的方式,文字才有温度。现在,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汉字听写大会》就是希望每年有一段时间让中国人和文字亲密接触,并由此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汉字英雄》制片人李林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汉字作为语言载体的传播能力,希望经由大众媒体影响更多的人。面对胡智锋“7000个汉字后,再用什么吸引观众”的问题,李林认为,“喜大普奔”“何弃疗”的广泛使用说明汉字语言本身在不断改进、延伸,只要汉字在发展,汉字类的节目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式。

掌声四:《开坛》、《论道》在坚守中创新

陕西卫视的《开坛》和贵州卫视的《论道》都在西部省份生根、发芽、开花、成长;它们不迎合市场,坚守文化阵地,坚持思想品位,以独特的视角让家国大事以更加可读的方式贴近观众。刘昶对两档栏目不跟风选秀、不偏向娱乐化、始终耕作自己的精神家园表示赞赏,评价其为“沧海横流,方显文化底色”,并呼吁媒体人应重新思考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

白岩松以“《开坛》十二年,《论道》有六载,坐市场的冷板凳,留文化的热土地”评点两档栏目。他认为,这两档栏目已经成为所在卫视的“无形资产”,正如“道”可被拆解为“头脑”(首)和“行动”(辶),文化类节目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想到做到”,既有思想力又有叫好声。

陕西卫视副总监郑毅认为好的文化节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太热的东西冷一冷,冷出理性和思路再做;太新的东西等一等,思考能否通过努力去开掘旧的东西。《开坛》十几年来的坚持不光体现在把精英人物的光芒带给大家,也体现在力争从草根中挖掘不平凡。

贵州卫视《论道》制片人包晓竹认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不能流于曲高和寡,做到通俗表达需要智慧和经验,而宣传任务、收视率和媒体责任、市场价值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是一家有责任担当的省级卫视电视内容的“金三角”。

掌声五:《1/7》十年地面频道的新闻步伐与理想

尹鸿以“用镜像记录并呈现中国社会发展变迁”来评价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1/7》。他认为,该栏目体现出的“敏感度、锐度、力度”使栏目十年所关注过的热点、难点、疑点,成为今天社会公平、公正和文明的推手。

时统宇强调《1/7》拥有一种中国电视难能可贵的沉重感、历史感,大时代的小人物在人文关怀的背景下体现出独特的魅力。他评价栏目“既有很高的本土收视,又有展望全国的新闻视野,地方与全国两个对比的背后,是栏目组看齐世界一流评论节目的理想和新闻专业主义的信仰。”

《1/7》栏目制作人燕晓英以近期播出的“疫苗风波”特别策划为例,阐述栏目强调的是关注和人息息相关的新闻,这种追求恰如一根火柴,不期望照亮整个社会,但希望照亮社会的灯当中有《1/7》这一盏。出镜记者訾丽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如何在采访过程和最终效果中突显人情味、平等视角和人文关怀作了生动的解读。

二、年度嘘声:媒体“无边界”对媒体伦理的僭越

嘘声,意味着质疑、批评与警醒,饱含着学界业界希望媒体消除不良行为、现象与倾向的愿望,促使中国电视传媒更加健康地前行。从2011年对“小悦悦事件”“杨武事件”发出嘘声,到2012年剖析“虐童”等新闻事件中马赛克缺失的危害,北大电视研究中心始终就不同的事件、案例聚焦“媒介伦理”问题。

本届“年度嘘声”延续北大电视研究中心在2013年第九届记者节公益论坛对“边界”问题的思考。俞虹教授通过分析新华网发布的2013十大逆转新闻,说明媒介伦理缺失为虚假新闻存在提供了土壤,并将《新快报》的“陈永洲事件”和“李某某强奸案”中部分媒体无视嫌疑人“未成年人”身份、侵犯个体隐私、不良炒作等媒介伦理缺失行为列为“年度嘘声”。

针对媒体“边界”议题,嘉宾们各抒己见。陈小川直言“媒体人要做能让全家人一起在电视机前看的新闻”。白岩松强调“媒体人不能只倡导全社会应该守住并且逐渐提高边界,而自己却逐渐丧失和降低边界,让别人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刘昶结合在《欧洲时报》二十多年的记者从业经历,指出即使是非职业记者,只要进行新闻报道或发布公共信息,都应该遵循新闻伦理,因为这与做人的基本伦理(底线)一致。时统宇认为“在媒体伦理缺失和滥用话语权、传播权这一问题上,同样应该苍蝇、老虎一起打。”张颐武将“媒介伦理”问题与当下媒体生存压力相联系,但这不能成为媒体人的借口,而是应做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年度特别关注:新媒体关系链传播改变电视的未来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紧扣时代脉搏,对最新的电视趋势、传媒的热点加以分析和思考。本届“年度特别关注”着眼于“新媒体关系链传播改变电视的未来”,以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荧屏上的二维码作为考察对象,探讨新媒体如何“让电视更年轻”。

长期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的陆小华解释了“关系链传播”的概念、法则,指出传统媒体是直接传播、对象传播,而新媒体则是通过让更多的人参与传播,通过一个个个体构成的“人链”传播放大声音。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汪文斌从创维最新发布“微信电视”说起,指出未来电视将朝着“社交电视”“互联网电视”的方向发展,即真正把电视网融到、用到网络中,而不是传统电视的多屏覆盖。白岩松说,必须致敬当下中国正如火如荼发生变革的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在改变我们的思维,它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传统传媒人既要拥抱这种现象,也要全身心地迎接它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更要研究这种转变重新定义的新的传播规律,三者缺一不可。尹鸿认为,无论是以社会化为基础的微信,还是以媒体为基础的微博,对于电视的影响十分巨大,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电视内容走向“年轻化”,其次体现在传播价值上,即电视与互联网的结合将增加电视节目与品牌的溢价。

(作者吕帆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时梦月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嘘声公益广告汉字
公益广告
党员文摘(2022年15期)2022-08-04 09:16:04
公益广告
秀江南(2022年2期)2022-04-29 00:44:03
公益广告
党史纵览(2022年2期)2022-02-21 14:04:18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2014中国电视掌声·嘘声”
声屏世界(2015年1期)2015-03-11 18:31:23
阅读理解分类练习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