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硕
交互式金融传播应用研究
■ 戴硕
金融传播是金融市场的相关信息借助媒体传导到受众的过程。在考察金融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信息传导的有效性是重点。由于受到信息层次和受众层次多样化的影响,传统的财经媒体并不是金融传播的有效媒介,投资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和行情系统获取金融信息的比例也高于传统的财经媒体。互联网发展迅猛,社交媒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势头强劲,其群体性、近似性、信息共享、互动交流和群体智慧的特征切合了金融传播的要求。同时,随着数码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互联网下的各种新媒介逐渐成为主流的传播手段。传播的主体和受众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交互式传播成为金融传播的主要发展方向。
金融传播;金融市场;社交媒体;交互式传播
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得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认识、对金融机构的态度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首要的改变是对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变得抗拒,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以及对金融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的不满。金融危机后,金融市场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第一,该提供给投资者或者消费者什么样的金融产品?第二,金融机构的贪婪导致的损失为什么要社会和广大无辜的人来承担?第三,尽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以及监管部门,为什么信息不对称情况依然如此严重?第四,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是否有能力对金融产品做出适当的选择和决策?第五,为何西方已经经历了如此多的危机,但是,信息不对称和危机的起因却总是如出一辙?第六,如果在公开市场上和媒体中无法获得必须的信息,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该如何解决自身信息获得的弱势地位?本文在上述背景下,将探讨如何提高金融传播的有效性,进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建构金融传播的新方式。
金融危机的发生清楚地显示金融服务机构的行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毫无疑问,资金是经济与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命线。金融服务业扮演着经济与社会的心血管系统的角色。
金融市场透明度是现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金融市场透明度一般是指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即有关金融工具的买卖价格、数量等有关交易信息的公开披露程度。IOSCO①最早将金融市场透明度定义为“市场参与者观察诸如价格、数量以及涉及经纪商等交易特征的能力”,哈拉(O'Hara,1995)则将市场透明度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观察信息的能力”。IOSCO(2001)认为,市场透明度是与当前的市场交易机会以及近期已经完成的市场交易相关的信息可获取的程度。这些信息根据交易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交易前信息和交易后信息两类。这两类信息都是与市场参与者的相关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金融市场上,相关交易的信息披露得越充分,市场参与各方所获取信息的机会就越多,与此相适应,金融交易工具的价格变动情况就越得到更多的反映,其信息导向功能就越强,在这种状态下,通过金融交易,金融市场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功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金融市场的透明程度,也反映出市场信息披露的公平程度,以及市场参与各方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平等程度。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共享的程度,决定了市场交易公正的公正程度。市场透明度一般是可以衡量的,信息披露广度、信息披露深度和信息披露速度是衡量市场透明度的三个指标。信息披露广度反映相关交易信息披露的范围。披露深度反映相关交易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越高,则金融市场透明的程度也就越高。信息披露速度反映相关交易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即时性在金融传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通过提高相关交易信息披露的深度、广度和即时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对于在降低弱势群体在获取相关交易信息时所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金融危机还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揭示了以往被人们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会对关乎自身利益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会知之甚少呢?
西方从16世纪开始,就把信用、知情权和契约精神放在重要的地位,在金融发展的历史上,每经历一次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和传递机制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呢?因此,在对信息供给源做出研究的同时,也要把目光转向金融传播本身。
1.受众层次的划分
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体,是否能够在传播内容上和传播渠道上覆盖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受众进行传播?尤其是在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比如,仅金融投资者就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里面又有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从资金规模来分可以分为中型、小型投资者。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需求和理解完全不同。虽然说,传播的受众会对信息产生各自的解码,但是,金融信息除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它还有不同于其他行业信息的特殊性,一是金融信息是有成本的;二是金融信息的公共属性会产生私人价值。比如一件社会新闻,虽然每个受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接收者一般不会根据这种理解做出可以交易的决策。但是,金融信息却具有这种属性,金融危机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内容层次的划分
受众对金融信息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金融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能够完全理解其中包含内容的受众毕竟是少数,而且,不同的受众对金融信息的需求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如金融投资者中的机构投资者和具备较高金融知识水平的投资者需要了解非常专业的信息以便分析判断,同时还需要知道市场上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中小投资者可能无法从大量信息中形成有效判断,而热切地希望知道一些已经形成的观点和判断来加以参考和跟随。金融消费者更多地想了解金融产品的真实状况和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信息以及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如此庞杂的信息需求,对金融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层次提出了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讲,受众对于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其能否很好地理解金融信息的必要条件,金融信息主要是由各种财务数据和一些错综复杂的外部事件构成,各种数据和线索之间充满了隐含关系,很多时候无法从金融信息中直观地看到其真正的意图和内在的结果。这对于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人,甚至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但缺乏分析判断训练的人来说,是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些金融信息的。更何况,金融信息既枯燥又无趣,缺乏大众传媒那样吸引人眼球的话题,很多人,包括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对此感到无聊、厌倦,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反馈。
因此,金融危机后,金融信息的传播应该根据金融市场内的参与者有更加明晰的层次划分,一是传播的内容要分清楚层次,即专业传播、金融消费传播和金融知识的传播。二是渠道上要有针对性的层次划分,即金融机构年报、金融信息媒体、财经媒体、网络都应该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受众特点去传播。而这种以相同信息需求和相近信息接受方式的人群划分,势必会为传统的金融传播带来困难。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传播是单向的,聚合式的传播方式没有办法对内容和受众群在同一媒体上划分清楚;更关键的是,由于受众金融素养的不足,无法对接受的信息产生有效的反馈。
3.传播形式的改变
此外,还有传播的方式和语言的改变。持续改善的互联网与可移动的多媒体在功能上表明,新技术为金融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非限制。一般而论,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都有与其消费者个人信息相关的庞大数据库,银行甚至具有人们离线生活的数据。这样,金融机构可以不要只是依赖正常的大众媒体,以及包括社会媒体、博客和专业网站在内的其他沟通渠道。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直接与客户交流的平台,其目标应该直接针对普通公众,与消费者面对面地沟通。如此,信息传递环节大大减少,可以保证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好的沟通体验。
次贷危机爆发后,西方许多国家不得不对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正式公布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彻底的全面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称之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白皮书”。信息披露和消费者保护是美国金融改革的重点。
1.信息的简单化和透明化
“白皮书”指出,为了重建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受不当金融行为损害。需对消费者金融服务和投资市场进行严格、协调地监管。政府必须促进这一市场透明、简便、公平、负责、开放。为此,“白皮书”建议: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以保护消费者不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损害,对消费者和投资者,金融产品及服务强化监管,促进这些产品透明、公平、合理。提高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行业标准,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抵押贷款、信用卡和其他金融产品消费者的利益。
透明度给人的印象是“信息越多越好”,而这是与我们所言的简单化背道而驰的。对于任何产业的任何公司来说,透明度都是一个必要前提,而简单化是可以向消费者兑现透明度的方法。
一方面,简单化是关于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金融产品的信息并做出决策的最佳途径。对于那些能够很快且容易理解的产品和服务,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会高很多。当金融投资者或者消费者做出决定时,信息的充分性与高度透明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简单化是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感到少即是多,选择越多反而越无法做出决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简单的产品。
对于简单化的理解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可理解性:这涉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关产品、服务和程序的信息明确无误地传播给受众。
第二,可达性:这涉及在多大程度上消费者可以在他们感到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接触到有关机构或者有关产品、服务和程序的信息。
第三,信息概括:这涉及在多大程度上以方便客户的方式排序有关产品、服务或者程序的信息。主要的焦点在于如何以客户感到清晰的方式提供信息,从而有助于进行选择和比较的过程。
第四,时间:这涉及在多大程度上精简了客户程序,从而提供节省时间的服务,缩短交付周期和等待时间。
第五,灵活性:这里涉及在多大程度上产品或者服务能够按照消费者的愿望或需要进行修改,无论是在他们购买前还是购买后。例如,选择追加保险或者事后修改非可豁免的免赔额、选择退款保证或者一旦当事人希望,允许其取消保险契约。
2.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过高估计了他们对金融业的了解能力和对风险的认识能力。媒体传播的庞大信息群、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舆论都让消费者确信他们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众多的研究显示,即便是在美国,大多数消费者事实上并不具备足够的金融知识。
在现在越来越金融化的社会里,管理资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养老、医疗需要个人承担更多责任,财富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保值增值才能对生活有所保障,作为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必须知道什么金融产品是他们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这些金融产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它们又是如何运作的。
在金融知识的推广普及中,政府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同时,这也是金融服务机构能够改头换面做出努力的地方。因为这与他们的核心经营相关。通过普及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可以证明它们了解危机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且显示他们正在以各种具体和有关的方式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功能。
3.传统媒体严重萎缩
美国在危机后的改革,从金融传播的角度来看,无非是从信息供给和受众两个角度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美国政府所希望的由金融机构直接针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息披露和金融知识推广是否有效呢?在这两者之间,金融传播媒介会通过何种方式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与危机后美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样,美国的传媒业在危机后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严重冲击,将近有100份日报停刊,8000多个编辑部工作被裁撤,还在岗位上的也被减薪,同时缩减假期。危机后,报业的新闻纸张用量减少了40%,广告营业收入约为280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41%;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为57岁,电视网的观众年龄为63岁,美国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比父母减少60%,而上网的时间比父母多了600%。②
根据Pew公众媒体研究中心的调查,40%的美国人现在将网络列为日常的新闻来源,而30岁以下人群中,59%将网络列为主要的新闻来源。在美国五大新闻网站中,Yahoo、MSNBC、AOL和CNN占据了四个。在2009年第一季度,Google公司获利14亿美元,而第一大报业公司Gannett获利仅5800万美元。
媒体市场的改变同样也影响着金融传播领域,而对于金融传播来说,由于金融业的即时性、数据化等特性,使得金融传播的网络化成为最为明显的特征。
1.群体智慧
“群体智慧”是指汇总的群体信息要优于某个群体中任意一个随机成员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这个理论。“口头传播”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人们通常都是面对面地倾听朋友、家人、商业伙伴和其他人的劝告和建议,而现在人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可以通过虚拟的空间。在过去几年里,科技的发展,更加突破了物理的限制,随着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网络媒体,如电子邮件、博客、聊天室、社区以及更多即时通讯工具的推动下,这种虚拟趋势已广泛蔓延,无论人们去到何处,他们都会随身携带他们的互联网设备,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必备品。由最新一代手机创造的最新飞跃已经席卷而来。现在与世界上每个人取得虚拟联系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世界越来越虚拟化。美国思科公司预测:到2015年,将有超过150亿个网络连接器,是世界人口的两倍,而且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翻两番。现在将近30%的美国人随时访问互联网,预计还将成倍增加。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15年,移动电话将是访问互联网的首选方法,超过了个人电脑。思科公司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移动数据流量将在五年内增长26倍。从2010年到2015年,主要受移动视频和智能手机,如iPhone的推动。就人们沟通方式所发生的变化而言,社交媒体发展的庞大规模引发的是一场革命,而非渐进的发展。显然人们普遍接受群体智慧和社交媒体,就是因为它们适应或满足了人类最大的需求:与其他人的沟通、互动和合作。
研究显示,人们使用在线渠道和具体的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分享有关产品、服务和品牌的意见。美国投资回报率研究机构在2010年对社交网络用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的人在推特上通过他们的微博推荐公司或产品。社交媒体兴起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人们更喜欢倾听那些他们几乎不认识的人,或根本不知道的人的意见或评论。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听信于那些有时甚至是匿名的意见,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受到这些意见的影响。
由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消费者自己当家作主提供了第一手的工具,并且这种增长态势仍将持续。10年以前,数以千计的人在线讨论理财事务的场合绝无仅有。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Nielsen Research)在50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网络用户相信他们认识的人的推荐意见;70%的用户相信网上其他消费者的意见;只有41%的人相信搜索引擎结果上的广告;33%的人相信网上的标题广告。人们对于其他消费者意见的信任度远远超过对于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的信任。
自从金融危机开始以来,泰勒·尼尔森·索福瑞公司(TNS)的Cymfony媒体公司一直通过社交媒体跟踪调查在零售银行业、保险业和投资业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研究消费者对于金融服务公司和整体行业产生的恐惧和信任的评论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上人机对话的流量反映了市场波动,例如,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时,对话流量急剧增加,达到峰值。恐惧和信任的水平也随着市场波动而变化。社交媒体上反映了人们对金融服务机构和金融业的“情绪变化”。非常有趣的是,因为这些都是不请自来的和未经过滤的评论意见,所以完全是自发真实的。因此这些评论就成为比常用的传统衡量标准更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2.社交媒体保持全面增长
社交媒体是一个接触客户和利用群体智慧的新平台。随着精明的Y世代③在互联网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社交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将更为扩大。Y世代的孩子多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其中96%的人已经进入了社会化网络。三分之二上网的人活跃于社交网络,而且互联网在所有目标群体都日益普及。根据eMarketer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14年,将有近60%的55岁至64岁的美国互联网用户定期访问社交网络,而这个数字在2009年只有34.3%。尼尔森全球研究表明,所有年龄段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同样信任陌生人的意见。
(1)意见领袖崛起
在群体智慧中,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分享者和影响者,但一些人的影响力超过他人。这些人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意见领袖,即在社交媒体中具有超级影响力的大型博主、评论家、照片共享者、视频上传者等等,他们的粉丝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难以企及的,因此,他们在任何社交媒体战略中都发挥着核心作用。
研究表明,在许多社交媒体上,在所有群体中,最少数的用户群却提供了最大量的内容。具有会员资格并不等于参与。大约有90%的用户构成“观众”,他们只是阅读或研究观察,但从来没有贡献。而9%的用户是“编辑”,他们有时做出贡献,通常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编辑。余下1%的用户才是真正的“创造者”,提供了几乎所有的网上内容。
(2)移动互联网正在推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越来越趋向移动通讯。社交媒体网站,如MySpace和Facebook调查认为,它们超过50%的网站流量来自于移动手机而不是个人电脑。现代智能手机为社交媒体提供了特殊的支持,因为社交网络是手机销售的最大驱动因素之一。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不仅能够在现场比较产品和阅读评论,而且在任何位置都能实时且不断地发出评论,同时客户所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销售和咨询支持。各种软件工具有助于方便地找到最好的交易,或在网上当场进行交易,就如同你身临其境在商店里的产品旁边。
社交媒体与数字和搜索媒体日趋整合为一体。电子邮件正在与社会网络消息合并,在电子信箱中,随时可以收到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的信息。搜索引擎,如必应(Bing)和谷歌等已经开始与社交媒体融合,从而使搜索引擎可以获得群体智慧和公众意见。
1.交互式金融传播的特点
从新媒体的传播形态来看,静态的内容已经逐渐过时,内容传播的范围和程度,在新媒体传播形态下,取决于与受众的关联性。内容与受众的关联度越高,受众的参与度、专注度和对于网络的黏度也会越高,这是现在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原因在于评论、意见、博客和交互式的视窗界面使受众有越来越高的聚合性和归属感。有能力的传播者会将自己数百万的用户或者粉丝随时变为“编辑”,这些“编辑”随时会把自己认为最相关和最有趣的内容,推荐给其他人。
金融信息由于其即时性和数据化的特点,与新媒体媒介传播的特点高度契合。金融信息相比其他新闻和消息,更需要快速传播,有些行情甚至需要用秒、分钟、小时的速度来传播。同时,由于复杂的金融市场和海量的金融产品信息,需要信息接收者能够在海量的信息里面迅速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内容。而网络让专门化的阅读变得容易,通过快速的搜集和比较,很容易得到关于任何主题的众多资讯,无论这个主题的涉及面有多窄,甚至可以具体到某个产品,并且将使用某个产品的其他消费者形成一个网上社区,共同来讨论、比较、分享经验。
这种社交媒体为金融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前文已经分析过,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信息不对称和受众金融信息接受度的问题,导致金融传播效果在不同的受众群之间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普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通过大众媒体或者专业的媒体传播的信息并不是那么有用,因为对于大部分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品种数量有限,并且除了自己关注的金融产品外,并不对其他类型的金融信息感兴趣,因此,他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上通过与该产品信息相关的群体获得必要的有效信息,而在这个网上社区里,他不用从海量信息里进行信息筛选,也不必通过媒体的解读来作为决策参考,信息变得直接,整个传播过程也变得简单、透明。
正是社交媒体的这种群体智慧的发展,为金融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即金融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点对点的传播,而信息的接收者往往是直接的投资者或者消费者。这种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新的现实要求金融机构做出计划和采取行动。这一趋势对于金融发展来说有着双重作用,一是从金融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交互式的信息传播过程,而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则成为一个信息、产品、服务和销售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如何将信息服务和金融产品相结合,如何加强金融服务的体验感,这是群体智慧具体化的最终体现。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实时窗口,可以使金融机构直接了解到客户甚至公众的任何所思所想,因此,这就开创了新的机会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因此,社交媒体加速了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客户中心化模式,以适应和接受客户权益的影响。
由于金融机构的品牌、产品和服务一直处于群体智慧监督之下,因此,金融机构的运转模式需要足够开放,必须能够倾听、回应并充分利用群体智慧。
2.交互式金融传播的应用
很多金融机构在考虑如何使用社交媒体。但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交互式传播和社交媒体的特点,首先,讨论“客户、目标和战略”,其次是“媒体、工具和技术”。金融机构利用社交媒体的目标可以是多层次的,例如,形成披露、增加认知度和关注度、业务拓展、信誉管理、客户忠诚度、加强客户服务、共同创造和提供新的服务,如点对点融资。根据目标决定哪些社交媒体是最适宜的。
(1)基于社交媒体的交互式金融传播
金融机构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则形成基于媒体形态异化的金融业务,正如前文所分析,金融交易是一种信用,信用的评价对信息高度依赖,金融机构利用社交平台聚集借款人和出借人,借贷业务的推出是以社交平台的高传播性和朋友间的信任为基础,同时通过信用划分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信用认证。出借人通过浏览借款人的背景资料,并对自身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以及对借款人的熟悉程度进行借款交易。而借款人也能通过社区的评价和金融机构自身的推荐、宣传而直接获得产品资料,并通过在社区内成员的讨论交流来进行对价。因此,利用社区媒体作为交易平台,将金融传播与金融业务紧密结合,是媒体社区的独特之处,而事实上,例如阿里小额贷、人人贷等,都是基于这种模式。
(2)线性交互式金融传播
线性传播的特点:第一,无间断;第二,方向性确定。这种模式适用于金融信息供给者和受众之间不需要媒介的介入而直接进行的传播,本质是信息供给方和信息需求方之间的直接交流,将“传播什么信息”的权利交给信息需求方,有利于充分发挥对信息的反馈和个性发掘,在同一规则与个性化之间寻找平衡。金融信息的线性交互式传播,多是用于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之间,作为传播主体的金融机构所传播的内容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目的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增加透明度。对受众来说,对于信息的遴选和判断还是依靠自身,这也可以看做是互联网金融的媒体异化。因此,信息接收的有效性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度,这要求受众具有较好的金融素养,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具有产品销售和服务功能的网站可以看作是线性交互式金融传播的平台。
注释:
① 国际证监会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IOSCO)是国际间各证券暨期货管理机构所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
② [美]肯·达科特:《消息经济来了》,林丽冠译,台北大是文化2010年版,第21页。
③ 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是在学校开始使用计算机的第二代人,被称之为数码原生代。他们习惯于技术支撑的高度连接性。像社会媒介这样的技术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①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② [美]杰夫·贾维斯著:《数位新分享时代》,许瑞宋译,台北财信出版社,2012年版。
③ [美]肯·达科特著:《消息经济来了》,林丽冠译,台北大是文化,2010年版。
④ [荷]艾德杰·巴卡士著:《金融危机过后的大趋势、大未来》,李璞良译,台北三采出版集团,2009年版。
⑤ [加]弗雷泽、[印]杜塔著:《社交网络改变世界》,谈冠华、郭小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⑥ [美]韦伯著:《无处不在:社交媒体时代管理面临的变革与挑战》,曹进、郭亚文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⑦ [美]瓦茨著:《六度分割——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陈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⑧ 雷蔚真著:《跨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⑨ 匡文波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⑩ James Surowiecki,The Wisdom of Crowds: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Economies,Societies.Doubleday;2nd prt.edition,2004.
(11) Erik qualman,Socialalnomics:how social media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and do business,John Wiley&Sons,Inc.201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金融传播学院、中国金融出版社)
【责任编辑:潘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