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与重塑:电视模式节目的中国式成长*

2014-03-03 02:06:30刘建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卫视电视节目

■ 刘建新

电视节目模式是指某个系列电视节目的制作框架,它包含若干核心要素和细节 (如演播室布置、布景、灯光、台词脚本、制作安排等),这个框架是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各种基本组成元素的组合设计版式的标准化提炼。①一旦这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行之有效,被当做类似节目制作的“宝典”或者“圣经”,而后仿照此种模式生产的节目就是模式节目,所以模式节目是经过市场检验被认为是成功的电视节目,它具有可复制性。

自2013年American Idol的中国版《中国梦之声》落户东方卫视,加上去年秒杀各类选秀节目的The Voice中国版《中国好声音》和再次落地的X Factor中国版《中国最强音》,全球三大顶级音乐真人秀节目会师中国,它们纷纷打上“国字头”的标签,用国际化的模式做着中国梦。模式节目在中国狂飙突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视模式消耗的大国。

一、模式节目在中国演进的三个重要阶段

模式节目在中国演进的过程,既是电视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所致,也是媒体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所催生。回望这个过程,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和时间节点大体是清晰和分明的。

(一)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以前

模式节目对国内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1998年CCTV-5引入法国电视台的《城市之间》,1999年以英国博彩节目Go Bingo为蓝本改编的《幸运52》。此时,“模式”还没有在业界形成完整概念,“山寨”多于正版,并集中于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等大平台。

这一阶段内最为成功的案例,是模仿《美国偶像》的《超级女声》。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感染力不仅在于高收视的数字和“蒙牛”酸酸乳的成功营销,更在于它影响到当时人们的生活行为,并且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二)第二阶段:2010年到2012年

2010年属于“模式启蒙年”。这一年,江苏卫视借鉴国外版权节目的《非诚勿扰》与东方卫视“全本购买”的《中国达人秀》大火,为业界对模式节目的认知具有启蒙意义。尤其是《中国达人秀》作为国内购买模式节目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为业界树立了“正版概念”。自此,模式节目在中国市场上结束了山寨时代,进入正视版权模式阶段,模式节目在中国的成长开始加速。

随着电视业态竞争加剧,2011年到2012年,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加入到模式节目的竞争之中,形成阶段性模式节目的小高潮。而反过来,一些成功的模式节目也帮助后起卫视提升平台价值和影响力。《非诚勿扰》之于江苏卫视, 《中国达人秀》之于东方卫视,以及2011年深圳卫视引入比利时明星代际节目《年代秀》,莫不如此。2012年, 《中国好声音》在“选秀七年之痒”中,于收视、口碑、品质等方面创出新高,成为模式节目新标杆,其轰动效应和价值能量把人们对模式节目的认知和反思提升到一个高度。②

(三)第三阶段:2012年之后

2010年以前,模式节目是少数派;2010年到2012年,是模式节目逐渐普及的阶段;2012年之后,模式节目已经不是一种前沿,而是一种常态。

经过3年的打磨沉淀和标志性模式节目的示范效应,2013年,模式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真正走进“不差钱”“大片满天飞”时代。模式节目已基本完成局部突围,实现常态化,在各大卫视遍地开花。各类海外模式引入中国的时间差迅速缩短,“大模式”季播盛行,造成阶段性话题。

二、模式节目中国式成长的趋势和经验

(一)模式节目常态化在电视业界已成一大趋势

从最早的《正大综艺》 《动物世界》,到《幸运52》《舞动奇迹》,再到《我们约会吧》 《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 《中国好声音》……答题、相亲、飙歌、秀舞,各大卫视纷纷模仿、克隆、购买海外模式节目,并且百试不爽。其中以综艺节目为最,2013年,各大卫视都推出了各自的全新综艺节目,居然几乎齐刷刷地都是引自国外。1月开始播出的综艺节目中,东方卫视的《妈妈咪呀》、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都引自韩国娱乐节目,在国内播出后获得了一片好评,再次证明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继《我是歌手》之后,《我为歌狂》《中国新声代》《天下无双》《中国梦之声》《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我的中国星》等轮番登场,因此,2013年被业内人士形容为“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引进井喷年”,购买国外版权季播综艺节目,数量创近年纪录。③

一批模式节目的快速走红,让这种对于黄金时段的其他节目来说制作费用低又有可能获得超高收视,进而吸引巨额广告赞助的节目,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制作公司和电视台的视线。与自行创意、制作节目相比,从海外直接购买版权,既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又有多国的高收视作证,更不用说模式节目通常都伴生着一套多渠道的收入模式。④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各大电视台纷纷收紧制作预算的背景下,模式自然成为电视市场的香饽饽,并且愈发炙手可热,中国电视“模式时代”不期而至。

(二)模式节目进入大片时代

现在电视观众对节目制作水准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大家看电视时强调视听享受,要听到最高保真的音色,要看到最好的表演以及舞美灯光制作,要满足观众的这种期待,过去那种不买模式,抄抄国外节目,简单克隆一下的做法,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马太效应凸显的市场竞争之下,季播、正版、大模式,成为实力卫视追逐的目标。中国电视进入了综艺大片时代,开始真正向国际顶尖节目靠拢、向原版模式取经,从细节上获取制作经验的一个阶段。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就源于其大投入、大制作。巨额的投入给节目品质保驾护航,该节目舞美标准几乎完全以模式宝典为指针,转椅直接从英国空运,现场机位数多达26-32个,足以记录下现场发生的一切,现场乐队是一线巨星演唱会的团队,邀请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工程师和零点乐队贝斯手的加盟,首创了室内节目采用演唱会音响标配的做法。大投入和足够专业的制作水准是当下模式节目中国式成长的大势所趋。模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制作的投入和水准得到了格外的重视。

(三)模式节目接地气:嫁接融合中国价值和文化

在引进海外模式的同时,成功的电视节目没有也不能忽略节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够树立品牌的,必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催生能够引领社会前进、审美教育的价值观,而这个过程是节目模式、节目生产与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相结合的产物。节目的价值不是模式所赋予的,而是节目团队在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海外模式节目在中国本土的生根、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嫁接、融合中国价值和文化的过程,近些年,国内一些成功的模式节目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1.凝练温情励志的价值观

回顾近年来各大卫视引进的模式节目,叫好又叫座的,一定是将“人文、综艺、新闻、公益”等几大元素进行了较好融合,从而获得观众认可和欢迎的。人文情怀、公益诉求符合中国人对电视媒体所应承载的社会价值的殷殷期盼。

2010年,东方卫视播出了引进海外模式的《中国达人秀》,这档节目应当说是引进模式中较为成功的。因为它既表现了原版节目的精髓,又彰显了中国人自己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观一如节目的理念——让平凡生命梦想绽放,找到那些最有力量的平凡人、普通人,发掘他们身上的励志故事,展现他们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激励梦想、传递温情, 《中国达人秀》在文化责任感的履行和中国价值正向传播方面可圈可点。这档节目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节目模式,更在于节目团队对每一个题材、每一位选手、每一个细节的深入挖掘与精心提炼。节目的艺术化处理手段和理念传递方式其实是团队价值观烙印的外化表现,达人秀团队以大爱、开放、尊重、向上的姿态传递力量,通过将此内核清晰的价值观与可感知的节目形态有机结合,爆发更多关乎中国价值、具有长久影响力的能量。⑤

2.触及复杂真实的社会现实

模式引进类电视节目必须与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流行的社会话题、多元的价值观念、普遍的社会现象,都应在节目中得到体现。即便是综艺娱乐节目,也绝不是脱离现实、一味娱乐大众,让人们暂时忘却现实烦恼的“麻醉剂”。越来越多的模式引进类节目,不仅把节目内容与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相联,而且还善于制造话题,推动观众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⑥这在一些婚恋交友类、职场类、游戏竞技类、真人秀类节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非诚勿扰》这档栏目之所以火爆,源于节目本身带给人们的“真实”,“非诚勿扰”俨然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的社会真实透明。新时代的80后、90后的婚恋观往往跟传统观念大相径庭、水火不容,难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言论一出立刻引起社会舆论大风暴,激起全社会对于金钱、“富二代”、爱情及诸如此类话题的广泛讨论,或严肃或调侃,或深刻或肤浅。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成为当今一部分年轻人的价值宣言和人生追求,这就是现实。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沉思:我们周围有没有“马诺”?有多少?为何有?这就是《非诚勿扰》带给广大观众和整个中国社会的话题和思索。

《非诚勿扰》的姊妹篇—— 《职来职往》亦是如此。职场梦想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2010年12月开播,它虽不是直接从海外引进节目模式,却是对《非诚勿扰》模式的借鉴。《职来职往》的热播有很多原因,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背景就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由于人才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求职者就业能力弱化。《职来职往》节目囊括各行各业、人生百态,通过行业达人和求职者之间的对话,反映当下最热点的行业话题并产生观点的碰撞。通过不同行业职位的人群,不同的思维与视角展示社会的本来面目,通过理性、客观、全面、真实的分析,展示真正的职场。虽然每个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但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坚持、痛苦或者喜悦等普世情感却是相通的,《职来职往》就像一部反映社会现实、人生成长的电视连续剧一样赢得观众的共鸣。

3.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基因深入血脉、绵延至今。一个是中国文化比较强调“善”和“美”的统一,所以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是不太轻易暴露在电视上的,而且中国的电视观众也很难接受。西方文化则不同,他们认为“真”是前提,有了“真”才能谈“美”。曾经风靡全美国的真实电视节目《学徒》,把比赛场地搬到了大都会的摩天大楼之间和豪华的办公室里,竞赛的内容是真实的商业经营项目,最后的优胜者得到的是年薪25万美元的稳定职位,甚至有一天能够成为亿万富翁。而《学徒》中国版的《天生我才》(浙江卫视开播),虽然也以真实电视为表现形态,记录和呈现创业竞争和职场商战的残酷,但基本上还是在中国文化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胜负和利益的获取和认知没有表现得象西方那么冷血和赤裸,这恰恰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含蓄与淡然的处世法则。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显著基因是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中国版的《百万富翁》—— 《开心辞典》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它用含情脉脉的“家庭梦想”来取代“你死我活”的拼杀场面,而且还把节目的播出时间安排在每个周末晚上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当观众其乐融融地看着选手家庭的开心,会不自觉地勾勒出自己的家庭梦。2013年1月,央视综艺频道开办了全新栏目《开门大吉》。《开门大吉》由《开心辞典》团队策划制作,《开心辞典》节目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家庭梦想”元素不仅在《开门大吉》中有所保留,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节目鼓励普通人为自己和家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选手通过参与游戏,挑战自我,帮助自己或家人实现家庭梦想。“亲情、家庭、梦想”,这就是节目营造的温馨和和谐的氛围。

三、模式节目中国式成长的冷思考

近年来,中国电视迎来一个又一个模式高潮,这让电视人有惊喜,也有沮丧。因为有的模式像天使,佑护着节目收视长虹,而更多的模式像魔鬼,折腾了不少电视人。模式利益驱动着电视人不断地进取,但同时也给电视人带来躁动。对模式节目一些带有共性且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应该有冷静的思考。

(一)同质化严重

现在模式节目仍然存在歌舞类节目过度开发、内容单一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卫视模式节目的引进还是瞄准在真人秀 (含才艺秀)节目类型方面。一个引进海外节目模式的综艺节目火了,其他台立马一窝蜂跟着去做,大家集体扎堆同一个成功类型,虽然各档节目在赛制上有不少新思路,在选手和嘉宾的选取,在舞台的设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但核心的东西没有变,经过了长时间音乐舞蹈等综艺的“洗礼”,观众已普遍表现出对同类节目的视觉疲劳。这些节目豪华的阵容、顶尖的设备、超前的舞台设计似乎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盛宴,实则是不断被重复、同质化,真正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急功近利

国外对于模式的研究投入是节目生产成本中最重要的预算,涵盖了样片成本、情报成本、人才成本、调研成本以及设备、办公等各项成本。而且这些成本投入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倍功半是家常便饭。这种状况在西方的媒体投资人眼里已经习以为常,但在中国媒体决策人眼中就难以容忍了,立竿见影和一夜走红成为中国电视人在模式开发上追求的标杆。⑦

任何一种模式不可能一夜成名,而应该是长期实践和努力的结果,如西方“老字号”节目《60分钟》《今天》《老大哥》《美国偶像》等,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市场洗礼才成名的。被誉为“美国真人秀之王”的《美国偶像》,自2002年开播以来一直是FOX春季档的收视利器,曾连续十一年高居季度收视统计榜单前列。《美国偶像》也是全球电视机构最热衷于引进的节目模式之一,截至目前,《美国偶像》模式已经被45个国家购买,节目在100多个国家播出,被视作欧美选秀节目的“活化石”。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也是历经十几年的磨练,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才成为一个时代的娱乐样本。对模式的认识和创立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要有一个持久的心态,这样才会有中国电视人独创的模式。

(三)创新乏力

模式节目的中国式成长是一个“仿造”— “制造”— “创造”的过程。但纵观近些年电视模式节目在中国的发展,依然是仿造过度、创造不足,为了缩短模式研发的时间,急躁的中国电视人往往把克隆国外流行的优秀模式作为模式开发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许多模式有着明显的水土不服,给一些盲目的引入者带来损失。

直接移植海外版权让中国电视人养成了一种“惰性”,很大程度阻碍了本土创意研发的脚步。模式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征:一是独特的创意,节目要有创新,使其能在市场立足,这变得越来越重要;二是专业化的规则设计,使其在不能被轻易模仿的同时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三是对人性共同点的把握,使其可持续发展。模式节目始于创意,每一个模式都是饱含智慧,经过精心提炼和精确测算的创意。国外节目先有3000个创意,最终播出的有两三个,成功的可能只有1个,而这样的生态模式,目前无法被国内电视业所接受。为了最大可能规避风险,往往是大势引进海外成功的节目模式,而不愿意花时间、资金、精力去原创。现在日本的综艺节目,可以将游戏发挥到极致,韩国则把明星效应做到极致,如果中国电视人转变观念,加之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相信中国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电视节目原创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电视台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本土电视节目原创力的匮乏和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导致近年来中国综艺娱乐节目对域外节目模式的大量引进。一定程度上,将域外综艺娱乐节目模式引入国内,对推动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文化引进”与“文化坚守” “全球化”与“本土化”“娱乐身心”与“教化心灵”的争论和担忧,一直伴随域外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始终。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最重要的还是要具备节目模式创意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对域外节目模仿、借鉴只是一段必要的学习过程,而非中国电视的终极目标,只有将世界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价值有机结合,提升自身的原创能力,才能制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优秀的电视节目。

注释:

① 孙小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突围》,《电影评介》,2011年第11期。

② 电视娱乐样板戏:热门节目的中国进化》,《综艺报》,2013年6月18日。

③ 《近30档引进版综艺节目将扎堆荧屏》,《辽宁日报》,2013年5月14日。

④ 周莹、王阳:《模式节目这门生意》,《新财富》,2012年第12期。

⑤ 于英:《引进海外模式重塑中国价值——论电视节目的模仿与本土化改选》,《当代电视》,2011年第9期。

⑥ 郭艳民、刘培:《浅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模式引进与本土化改造》,《中国电视》,2012年第9期。

⑦ 盛伯骥:《节目模式:躁动下的静思考》,《视听界》,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卫视电视节目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综艺报(2023年11期)2023-06-28 16:04:42
周四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34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5
省级卫视跨年晚会新常态
新闻爱好者(2015年3期)2015-02-28 20:00:04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