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宝钢,刘福龙,任 磊,孙 静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2.陕西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当前中国城市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时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地位突显,艺术化的城市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现状,我们将面临一个问题:即城市化时代的文化设计人才的后续力量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城市公共艺术人才的学科处于探索阶段[1]。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大学的全面扩招,加之艺术类学生学费是普通工科大学生的2倍,全国综合类大学、工科大学甚至是专科的外语类大学都相继创办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据目前统计,全国2 000余所的大专院校中有艺术类专业的达到了1 400所。陕西省的各类大学中所统计有艺术设计的达到95%以上。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艺术设计类学生,许多大学在教学方案制定中仍是沿袭传统艺术院校的方案,面对一缺师资、二缺办学传统的现状,而按本学校的特色制定方案又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艺术学科的支撑,往往使办学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明确艺术类人才的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从发展趋势而言,传统的艺术院校以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学体系传承及办学宗旨更趋向于传统意义上纯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多的是阳春白雪式纯艺术性质的个人价值追求。面对当今如此大规模的艺术类招生人数,要按照传统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将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也不可能要求大部分学生从事纯艺术性的工作,而更多的是应服务于当前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需的各类艺术型人才,既顺应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服务,更要能够确保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客观地进行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当代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由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已从30%的城市化率发展到如今的50%,其城市化进程在世界上得到公认。而已有的大型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也同样如火如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中国被戏称为城市建设的大工地,建筑师的实验场[2]。世界范围的重要设计师都积极参与中国的城市建筑设计,随着国际顶级大型活动诸如: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等相继在中国举办,一大批重要的设计师都在中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建筑艺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代表建筑的本身,更有与之相融的公共艺术被快速的推向广度和深度,并得以广泛运用与发展。公共艺术的范围很广,除却建筑,大到大型雕塑、标志性构筑物,小到广告牌、招贴、灯箱、报亭等无疑都是公共艺术需要展示的载体,当代的城市文化建筑无疑已经融入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城市文化更多的是靠其艺术的视觉形式赋予到各个的载体上,即使纯艺术形式很强的雕塑置放于城市中也将是通过文化的理念赋予城市雕塑的载体上[3],这就确定了大量的公共艺术适应面很广,所需要的人才量很大,要做好公共艺术就需要大量的相关学科的支撑,其范围涉及文学、建筑、景观、历史等多学科方面的综合知识,而综合性大学及多学科大学恰恰是具备了这些学科的背景与优势资源。
中国当代艺术类人才培养主要有纯美术院校和多科与综合性大专院校两大类。
纯美术院校类属于传统美术院校的模式,以培养纯艺术人才为主,现在各学院也设立了相关的设计学科,以顺应当代城市建设之需要的人才特点,由于学校的学科特点以及缺少工科背景的学科支撑,因此,大多还是纯艺术性的氛围,所培养的学生追求艺术与个性的特色,缺乏实用艺术的应用性特征。
多科与综合性大专院校类在创办艺术类专业当初的思考不尽相同,但随着学科的发展与办学时间的不断延续,特别是前几年教育部在国内高校中所进行的大面积评估,各高校为迎接评估而对所办专业均做了专业与学科的凝练,倡导办学特色已成为办学的主要理念。因此这类院校更多地开始注重结合各高校的特点走特色办学的思路,但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如何走办学特色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大部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使当年全国艺术院校中,以工艺美术为特色的中央工艺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由此开始在探索如何寻求综合性大学中办美术专业的特色问题。这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学科背景与氛围的影响,在走入工作中还是容易接受公共艺术中的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学习,至少在心理上大部分学生不会过于排斥。
要适应当代城市快速发展对公共艺术人才的要求首先要解决好大学人才培养学科方向制定,我们目前有很好的院校机制、有很好的生源、更有很好的城市建设需求,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利用现有国内院校资源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对国内各类高校的特色进行必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使其各学校在大的目标下制定适合于人才需求方向更能发挥各自学校特色的具体教学计划,物尽其用、物尽其才。
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还要根据各自学校特色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一个培养模式的制定要面临课程质量、学科特色、学科交叉等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师资与学科资源包括相互之间的课程比问题,许多成功的优秀大学是经过多少年的学科凝炼所炼就的。
综合性大学主要学科以理、文为主,而现在无疑又向许多学科进行了延伸,如:工科艺术类学科,艺术设计、传媒、动画、广告以及工业设计等,这类学校如何结合学科特色走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顺应当代城市建设和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下的时代特征,如何运用新材料、高科技技术应用于我们的公共艺术设计中是愈来愈重要的课题。而传统的以手去绘制进行训练与培养人才的手段,在不久的将来会以创造性的思维靠电脑绘制将成必然。公共艺术的形式也将发生很大变化,新材料必将带来革命性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利用现代动态造型的艺术形式,如水景激光造型、电子信号造型等已步入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中[4],但是艺术专业学科的学生涉猎很少,这与当前高校过于偏重传统方式培养艺术人才有很大关系。当代多媒体艺术教学技术更是要依托电子学科的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的运用有许多是要靠较强的工科基础来支撑,因此综合性的多学科背景知识对当代公共艺术学科非常重要。
因此,艺术当随时代不仅是艺术思想与观念的更新,更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行的公共艺术的创作,追求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5]。这种科技的理念恰恰是综合性、多样性,甚至是工科性大学所独有的资源优势,也是区别于传统的纯美术院校的单一性。更多的依托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创办具体有特色、符合时代城市建设需要的公共艺术人才即是优势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本文想要进行阐述的学科优势、学科互补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
城市公共艺术在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越显重要,但其理论研究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建设的重视,一方面为其研究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虽然中国的各大专院校正在大规模的招收艺术设计类学生,但在培养模式的诸多环节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这些院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标,结合本校特色,加强交叉学科的相互支撑,针对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而科学的研究,实现其良性的循环。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5-47.
[2]蔺宝钢,王兴亮.地域文化在当代城市雕塑建设中应用研究—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雕塑研究所工程案例具体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01):57-60.
[3]蔺宝钢.老子道天下,天下道老子—大型雕塑《老子》圣像创作记[J].雕塑,2012(06):2-27.
[4]郝玲,蔺宝钢.陈媛中小学校园环境功能雕塑设计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03)383-386.
[5]蔺宝钢.论艺术学科科研工作对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