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神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2014-03-03 01:24王立娟

龙 群,王立娟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

人神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讨的主要问题,并且始终是中西方争论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研究人神关系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概括,进而对中西方形成不同人神关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一、西方关于人神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古希腊时期的人神关系

古希腊对人神关系有独到见解,他们认为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希腊人不像中世纪的基督徒一样以神为中心,他们更多地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追求世俗的快乐生活。同时,他们也认为神并不是万能的,人的命运并不一定由神来决定,并且强调人是可以与神抗衡的,神同样可以被打败,至少可以被具有人血统的英雄打败[1]。

(二)中世纪时期的人神关系

中世纪西方盛行的是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一神教的神人关系原型。这种神人关系是一种绝对性的关系,它是以人神之间绝对服从为特征的,它超越了世间任何的世俗关系,形成了如下的精神要求:一是神绝对惟一;二是兼爱同仁,以上帝为父;三是超脱世俗,权利事情交由法律去处理[2]。

中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也为这一时期人神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奥古斯丁认为,神是存在,是主,是“所有创造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3]。换句话说,奥古斯丁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当然也包括人在内。从这里可以看出,中世纪有神论的信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的旦夕祸福是由神来决定或拯救的,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意义是微不足道的。

基于人对神的敬重关系,希伯来人在处理人神关系上采用了单轨的方法,即无论人发生任何变化,人神关系是始终不会改变的。在这里神被赋予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它的境界是人不容易接近的,但同时他们也强调人可以和神在一起,关键是人必须要遵守神要求的某个很简单的条件,只要这样就可以获得神的宽恕[4]。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神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对中世纪宗教有神论及其权力反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关注的对象从神转向人和自然,人们开始歌颂人,提倡人本主义,重视现实生活。这个时期的人神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把眼光从高高在上的神身上转向人。正如卓新平在《基督教文化百问》中所写,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尤其是宗教改革思潮兴起以后,基督教文化领域中开始了“人的发现”,从此在信仰态度上也导致了由“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逐渐转变[5]。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神关系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以后的第二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转变了欧洲文明的宗教基础,对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一时期产生了泛神论、自然神论、无神论的思想。

1.在启蒙运动时期以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泛神论的思想,其否认基督教传统教义具有人格的创始神、主宰神,并且认为自然和人之外并没有神,“神即自然”[6]。

2.在自然神论中,上帝虽然在名义上仍然保持着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的至高地位,但其实际上已被理性本身所取代,自然神论将上帝置于自然之外,然后把上帝的无限性赋予自然界本身而使上帝陷于一种没有立锥之地的尴尬状态中[7]。阐述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托兰德等。从这种观点中可以看出,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他们认为人只要根据自己的理性,按照世界运行的规律就可以改造自然界。

3.在以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为代表的无神论者提出人们要善于追求自己内心的幸福,而不要过于沉湎于神学的教条与束缚,要勇于去思考,敢于从神学体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无神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已不再相信神的伟大,转而认为人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尽管西方的人神关系在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出现了泛神论、自然神论、无神论的思潮,但西方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仍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国人神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从无宗教观念的视角看人神关系

早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意识水平也比较低下,自然也没有所谓的宗教信仰。处在那个时期的人们不了解自然规律,无法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因此他们将希望寄托于神,认为神是全能的,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切问题。那个时期处于“神本文化”时期,神主宰着人、支配着人,神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求神问卜,得到神的同意后才可以付诸行动[8]。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春秋时期人本文化的确立对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正如叶林生在《殷周人神关系之演进及思考》中所言,自从春秋时期人本文化确立以后,人神关系发生了颠倒,人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神虽然仍有一定的地位,但已抽象化,神处于从属于人的位置,成了人的附属物和工具,人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9]。

(二)从道教的视角看人神关系

在道教看来,人和神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反“天道”和“人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关系。正如李向平和赵翠翠在《“人神关系”的个体化建构——道教信仰的伦理规范及其秩序构成》中阐述的,道教特别强调重生、贵生,追求长生久视的思想,它指导人们通过学道、修道、行道等修炼方法达到人道合一,通神通仙。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强调人要通过道德化的修炼达到“人道”与“天道”的相通,从而最终实现“成仙”的理想化境界[10]。李娓在《从中国民间众神看人神关系》中认为,人是神的形体,神是人的功能,人就是神,神就是人,人神本为一体。然而并非所有的世人都可以称为神,成神之人必须具备神的特性,即清静自然、无为而成。人想要成为神就必须修行和修心[11]。

(三)从佛教的视角看人神关系

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大都认为佛教是无神的或具有无神倾向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太虚法师、赵朴初、隆莲法师等。隆莲法师说:“人们一般都认为宗教理论是有神论,其实佛教是无神的。佛、菩萨,他们不是神,不是宇宙的创造者,也不是宇宙的主宰,他们都是已故的先辈。我们塑像供奉他们,是展示他们伟大的人格、完美的人格,是让后人学习他们,用菩萨的人格感化众生。”[12]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并不推崇人对神的顶礼膜拜,而强调人要通过向佛、菩萨学习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

尽管正统佛教宣扬的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但当它传到民间信仰者那里就不知不觉渗透着有神论的思想。正如曾旭晖在《试论藏传佛教之人神关系》中谈到的,在最纯正的佛学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排斥对神的膜拜。但在民间信仰中,神灵仍然带有原始宗教的色彩,代表着一种力、一种迪尔凯姆所谓的曼纳观念,而这一切又为藏传佛教所包容。“密宗认为,内心想象作为人类精神虽然是主观的,却具有实在性,它们是一些象征,一些原始意象或‘原型’,深藏于潜意识之中,通过精神的投射,内心体验转化为可见形式,形成了西藏万神殿中的人格化意象。”[13]这种微妙关系中,人神之间基本上已不存在什么间隔了。事实上密宗修习达到“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时,人已经完成了神格化的过程。它的隐晦之处在于把佛理上的人佛关系在实践中转化为人神关系,把相对抽象的佛变成了具有咒术和法力的人格化的神[14]。

(四)从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看人神关系

神话是对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猜想,是世界观的最初表现形态,而哲学又是从神话发展而来的,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探究人神关系也是一种研究视角。如《关于人神个关系》就有这方面的阐述,人神关系始终是人类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世界观的本质和核心。从哲学发展的历史看人神关系主要有以下观点[15]。1.神先于人、高于人,神创造了人和万物,这是神创论的表述。西方中世纪论证上帝存在的哲学就是以哲学形态出现的神创论。2.人先于神、高于神,人是神的创造者,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共同特征。人本主义哲学认为,神就是人的“神性”,亦即人的超越性。3.人和神并无谁先谁后、谁创造谁的问题,而是人神共在。中国哲学所讲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就是对这种观点的描述。4.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仅否定了神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人的存在,解构了人神关系这一传统哲学的话语霸权。无神的世界和无人的世界一样,是一片荒漠,人类精神陷入了危机之中。

早在原始社会和殷周时期我国虽然也有过“神性至尊”的思想观念,但这并不是我们的主流思想。自从人本文化确立以后,我国一直以“人”为主的人神关系作为主流思想。如李向平在《人神关系的中国模式》中认为,我国的神人关系是相对性的,并无单向性的服从要求。神人关系会依赖于人所处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强调人甚至能够接近于神的境界,人有可能变成神。同时他还认为,中国宗教的神人关系原型并不是一种至上的关系模式,它们与天命信仰、天帝崇拜的模式一样,是依人而异的关系本位,是一种伦理特殊主义的制度设置,强调的是“人主之情,上通于天”而已[16]。

三、中西方形成不同人神关系的原因

(一)中国以“人”为中心人神关系的形成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人神关系的变化[17]。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耕文明著称,但在原始社会、殷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变化的能力有限,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认为神有足够的能力应付这些自然的变化,从而帮助他们获得丰产。随着人类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现象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再认为神能够主宰一切,逐渐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可以自己应付自然变化并取得农业的丰产。伴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变化,人神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其不再是“神性至尊”,而是“人的显现”。

人本文化的出现也是导致人神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原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随之人神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周人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已经朦胧地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品质、所作所为、对民众的态度等问题对国家政权的存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周统治者不得不借助道德概念,将上帝的绝对权威和强调人事的主观努力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重视事在人为的思路[18]。但随着周王朝的逐渐衰落,老百姓面临饥饿和战争的困扰,他们不再相信至上神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开始注意人自身的存在和自身的努力,认为事在人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积极争取获得丰产。在经历了西周由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过渡后,人们的主动性、独立意识在神权的高压下产生了,这为人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直到春秋时期,人本文化终于正式确立了[19]。人本文化的确立使人神关系发生了颠倒,人开始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神虽然仍有一定的地位,但已被抽象化,神处于从属于人的位置,变成了人的附属物和工具。虽然神已退居次要地位,但神的某些特性却“融进”了英雄、圣人的血液,是由“神气十足”的英雄、圣人取代了神[20]。

(二)西方以“神”为中心人神关系的形成

1.基督教的盛行对西方国家形成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国家基督教盛行,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强调神的至上性,认为无论发生什么变化,神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神始终被赋予高高在上的地位,神的境界也是人类所不能接近的,人类可以和神在一起,但必须绝对服从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神的宽恕和救赎。

2.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相继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为了使资本主义更好地在西方发展,就必须有资本主义精神的指导,这就促成了新教伦理思想的应运而生。新教伦理思想对西方形成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也有一定影响。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基督教的教义能够产生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不仅能推动世俗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对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起到规范作用。在这种伦理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人们以忘我的职业劳动和节俭的生活态度来体现基督教信仰,并且把劳动成果的取得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而不是自己能力的体现[21]。从马克斯·韦伯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在新教伦理思想的束缚下,人们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伟大,而是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神的恩赐,认为神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功臣。

3.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西方形成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一个原因。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具有抽象概括能力时,人们的思想就能够远离具体事物,对现实的各种客观因素进行抽象和重新组合,产生自己所需要的种种幻想形象。当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运用抽象思维将其理解为是神的命令和指示,以此求得内心的安慰。

4.西方人对未来前途的担心和恐惧也对形成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列宁在谈到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宗教产生的根源时曾经指出,“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根源。”[22]在资本主义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由于资本盲目势力的增大,资本盲目势力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寄予对未来前途的担心,西方人也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神,希望能在神那里找到某种恩赐和保证[23]。

总之,中西方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人神关系做了研究,中西方对人神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各方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阐述和认识。不同的人神关系根植于不同的历史土壤,不同的人神关系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态,中国对于人神关系的认识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及土壤,这甚至也会影响它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程度,影响当今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

[1]杨曙晨.浅谈古希腊人的神观—神人同形同性论[J].科教文汇,2009,(29):245.

[2][4][16]李向平.人神关系的中国模式[EB/OL].易文网.2007-10-07.

[3]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9.

[5]卓新平.基督教文化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187.

[6]王珍.东西方无神论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81.

[7]格雷汉姆·沃林.自然神论和自然宗教原著选读[M].李斯,许敏 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1.

[8][9][17][20]叶林生.殷周人神关系之演进及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03-106.

[10]李向平,赵翠翠.“人神关系”的个体化建构—道教信仰的伦理规范及其秩序构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6.

[11]李娓.从中国民间众神看人神关系[J].社会科学,1996,(4):59.

[12]演仁.佛教无神、无我[J].佛教文化,1996,(2).

[13]拉·阿莫长宁.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M].江亦丽,罗照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

[14]曾旭晖.试论藏传佛教之人神关系[J].中国藏学,2004,(4):95.

[15]赵润琦.关于人神个关系的理解[Z].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09-05-17/158156.aspx.

[18][19]高建芳,沈华.试论商周时期人神关系之演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3):39.

[2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 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79.

[23]苏彦荣,祝心越.宗教学概论[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