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帝王

2014-03-03 00:42:02诸荣会
天涯 2014年1期
关键词:朱棣太监郑和

诸荣会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至今常常引以为骄傲的历史壮举。

然而,南京郑和公园里的郑和铜像却让许多人失望:虽然那郑和身披披风,手仗宝剑,迎风而立,但他的身材明显过于清瘦了,面目线条过于柔和了,没有那如刀刻斧镌一般的饱经沧桑的皱纹,尤其是没有一根胡子——古代男子塑像一般都不会少的胡子。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郑和就是个太监——太监怎么会长胡子呢?!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生于1371年。1382年在家乡被掳进明军,不久成为了太监,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因跟随朱棣征战屡建奇功,深得其赏识,朱棣即位后,赐其郑姓,史称郑和。

其实南京人不相信,或者确切地说是不愿意——不愿意郑和是个太监,且这种不愿意由来已久,甚至他们还不愿意他姓郑,他们更愿意他姓马——或许在他们看来,郑和成为太监的标志,便是由姓马改姓郑。尽管完成“下西洋”壮举的是郑和,但南京人就是喜欢那个姓马的云南少年,以至于他在南京的“府上”,南京人世代都称其为“马府”,而不是“郑府”,它所在的那条街,今天仍叫作“马府街”。

马府街在今天的南京,是一条很小的街,说是“街”,其实叫“巷”更为名副其实些,因为它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丈余,今天一般人走进这条小巷,是很难想到,就是这么一条小巷,它的尽头会连通着长江,连通着海洋,连通着世界。

1903年,云南出了一件大喜事,石屏人袁嘉谷在当年科举的经济科会试中考得了第一名,成了云南有科举以来的第一位“状元”。一天,有个人告诉他一件事,在昆阳县的一个村上发现了一块石碑,可能是郑和父亲墓上的。然而,大概袁大状元有太多更要紧的事情要办吧,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立即做出什么反应。直到过了近十年后的某一天,不知怎么袁状元却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来,于是去昆阳寻访,好在还访得了此碑的拓片。一看拓片字迹,袁嘉谷立刻意识到了它的价值,于是热情地为之作“跋”,是为《昆阳马哈只碑跋》,同时还完整披露了碑文的内容:

故马公墓志铭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已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四人。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仪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我之所以要将这篇墓志铭原文照抄在这里,是为了方便下面与读者解说其中的种种令人费解之处:

根据墓志所载,此文作于永乐三年,即1405年,也就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那一年;作者为当时的礼部尚书、大学士李至刚。根据这一点,我们不难想象,那一定是郑和在临出西洋前请李至刚写的,要不,一个已故的山村野老的墓志,无论如何也难以劳得动尚书大人的生花妙笔的!然而就是这篇墓志中,我们竟然同样找不到郑和父亲的姓名、籍贯、生平和死因等这些一般墓志铭所必须要交待的信息。

死者的姓名是墓志铭必须要首先交待的重要信息,然而,这篇墓志中,对死者只称“马公”和“公”,没有名,只有“字哈只”。但据专家研究,这里的“哈只”也不是郑和父亲的字,只是人们的一种尊称,是对去过天方朝觐的穆斯林的尊称。有人对此曾猜测,是因为郑和小时即被明军掳去,他并不记得父亲的名字。但这一说法令人难以信服,一是郑和被掳时已十二岁,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还不能记住父亲的名字,显然难以说通;再则,碑文中明确写着“祖拜颜”,那么,郑和连祖父的名字都能记得,而竟然恰恰不记得父亲的名字,也很不合逻辑;另外,即使真是郑和没记住父亲的名字,那么1405年刻碑时,他的哥哥还在世,他就不能问一下自己的哥哥?

墓志中交待,“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一个人死于三十九岁,该属于英年早逝吧?怎么死的无论如何也要带上一笔吧?但是只字未提;既然“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其中的年号写得清清楚楚,那么生年为什么只是“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恰恰没有写年号?

这一切,难道只是作者笔下的疏忽?难道一个堂堂的尚书大人,连一篇普通的应用文也写得如此漏洞百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原因只会有一个,那就是这些都是因为某些难言之隐而需要故意隐去。

于是有人根据郑和父亲去世的时间推测,其很有可能是死于对明军的抗拒战争中,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其生平事迹和死因自然是难以言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卒年时间可以写得很明白,因为“洪武”是本朝,而生时是元朝的至正年间,是“敌朝”,而此时元蒙势力还没完全被肃清。更有人进一步推测,如果郑和父亲只是一个乡野村夫,是不必有如此忌讳的,很有可能郑和父亲,甚至家族都原是元臣;甚至这也是明成祖在郑和多次立功后要赐他郑姓的原因之一,意即要他彻底与过去决裂,彻底忘了过去的出身和身后的家族。

虽然这些结论的正确性一时还难以全部肯定,但是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这一篇墓志铭的字里行间的确是充满了难言之隐;当然,其虽出自李至刚之手笔,但真正有难言之隐的并不是他,而应该是郑和。

朱棣赐郑和郑姓是在永乐二年,即1404年,他为父亲刻碑造墓是第二年。这不能不提醒我们,郑和为父亲的这一次刻碑造墓,或许是他借此而做的一次认祖归宗。认祖归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看重的,但是郑和却明显地认得有所保留、偷偷摸摸,甚至不乏心有余悸。那么我们也不难想象,现实中的郑和是生活在怎样的尴尬、无奈和悲哀之中呵!

“自幼有才志”,这是在《马公墓志铭》中李至刚对郑和的评价;“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有智有略,知兵习武”,这是《明史·郑和传》里对郑和的描述。然而才貌双全、文武全才的郑和却成了一名太监。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命沐英留守云南,调傅友德、蓝玉所部班师回都,郑和随军被带到了南京。此时他十三岁。

来到南京不久,郑和被选为宫廷侍从,而做宫廷侍从必须要先受所谓的“宫刑”,即“阉割”。据说,做过此手术后,要躺在一个既不见天光,也不得透风的密室里百日才能愈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郑和躺在那暗室中的每一个个日日夜夜里,在他心头除了充满痛苦和绝望外,更会疯长着仇恨和报复的野草。

中国历史上的太监,似乎一直都是一些为人所不齿的角色,尤其是明朝的太监,更是恶名昭著。明武宗时,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被称为“八党”或“八虎”,令时人谈“虎”色变;明熹宗时的魏忠贤更是“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卷 364《魏忠贤传》),他自称九千岁,下有“五虎”、“五彪”、“十狗”等徒子徒孙,党羽遍布,并勾结外戚,专断国政,大兴冤狱,残害百姓,杀害东林党人。还有那个王振,竟然在家藏金窖银六十余库。然而,当我们在指责他们的种种几乎是变态的恶行时,有没有想过,这多少与他们当初成为太监时所受的痛苦与绝望相关呢?他们的这种种恶行,是不是多少有一些是他们对于当初所受痛苦的报复呢?

洪武十八年(1385年),傅友德、蓝玉部又奉朱元璋之命开赴北平府(今北京),协助燕王朱棣加强对北元的防务,郑和也随军北上,不久进了燕王府,并很快得到燕王朱棣的赏识。

1399年,朱元璋驾崩,由其长孙朱允炆继位,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旗号发起所谓“靖难之役”,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皇位。正是这一场战争,不但改变了朱棣被建文帝朱允炆“削蕃”的悲惨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且也改变了郑和的命运,他这条在风雨中痛苦挣扎的小船,由此注定了将驶向一片无边的海洋。

朱棣在取得了帝位成为明成祖之后,史载郑和是因“屡立军功”而获朱棣赐姓“郑”的,那么,郑和究竟在战场上立过哪些军功,他在战场上又是如何勇敢杀敌等等,我这里不想去史书中一一抄来,我只想提醒读者不妨想象一下:此时的郑和,为什么能够如此忠于朱棣、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在战场上杀敌时,我想郑和一定很容易地想到父亲的死,想到了他在南京的那个暗无天日的密室内的痛苦和绝望,一定觉得眼下似乎是最好的报复的时候。

不是吗?当年杀了父亲的明军是朱元璋派去的,现在朱元璋死了,但建文皇帝是朱元璋任命的,是他的继承者,朱元璋欠下的,由他来还太合适了!朱棣真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报复的极好机会,而且表面上,自己奋勇杀敌还能赢得忠于主人的美名,真是一举两得!当然,战场上的勇敢,无疑是自处赴死,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郑和一定想到,早在十多年前南京的那个密室里自己已死过一次了,一个是男人而又没有了男人尊严的人,活着又与死了有多大区别呢?或者说,与其这样男不男女不女、人不人鬼不鬼地活着,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去!

俗话说:“三十而立。”此时郑和正好三十岁。

朱棣登基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封赏群臣,“屡立军功”的郑和自然也在被赏之列。他得到的除了一个空头的“郑”姓赏赐外,也得到了提拔,“擢升官监太监”,也就是被提升到了太监的最高级别了。

然而,再高级别的太监也只是个太监呵!郑和又一次陷入了尴尬。

郑和最辉煌的人生,当然并不是他的“屡立军功”。

如果他没有后来的七下西洋,或许历史早就忘了这么一位从战火和硝烟中走出来的大太监,也或许凭着他的“有智有略”再加上强烈的仇恨与报复心理真有可能成为魏忠贤的前辈。然而命运又一次扭转了他人生的航向。

1402年7月10日,朱棣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在他看来这宝座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的,然而别人却不一定这么看。在他登基时,方孝孺一语道破:“燕王呵,百年之后,你也逃不过青史之上的那个‘篡’字!”为此,朱棣在很长一个阶段都觉得屁股下不尽安稳。

其实,哪怕方孝孺不明说,朱棣也比谁都清楚,他这个违背父命的皇帝,多少有点非法,他从臣下游移的目光中也没少读出了一些谴责甚至诅咒;他知道自己在世人的眼里永远是个“弑君篡位”的贼,史家的笔墨更是怎么也不会放过他,不会因为自己当初的受辱而获得稍稍的原谅。怎么办呢?洗刷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怎么洗刷?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式的洗刷最终都不成个事,因为那样的结果往往是越洗越黑。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出众的功业来证明自己比那个被篡弑的建文帝强得多!甚至比自己的父亲、开国的洪武大帝强,更甚至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强——世俗传统与世人目光联手将朱棣又一次逼到了这样一个境地。

于是朱棣开始大张旗鼓地展示他的文治武功了: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要巡视西洋,第二是编撰《永乐大典》,第三是御驾亲征大漠,第四是修建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第五是开凿阳山碑材……而这一切都在证明朱棣的内心——

想当年,面对那些从海上而来的倭寇海盗,即使是先皇,似乎也束手无策,只好下令禁海,并让海边的百姓后撤五百里;现在我不但要让这些海盗从此识相,停止对我大明的骚扰,更要让天下知道,我朱棣不但能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纵横漫漫大漠,而且还能驰骋万里海洋。

想当初,登基前后,江南的士子们不是宁可掉脑袋也要对我口诛笔伐吗?他们斥责我暴厉、残忍、不知礼法、毁坏人伦等等,现在我要让天下文人士子们看一看,你们中多少人曾梦寐以求的文化功业,只有我才能够完成!我要用事实告诉你们,我也是一位很重视伦理人文的贤君!

想当年,已故父皇说出“清沙漠者燕王也”这句话时,想来有些人可能很不服气,现在我要再次证明给你们看看,我朱棣不但能让蒙古铁骑闻风丧胆,还能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

不是说我大逆不道吗?现在我要让世人看看,我为娘修造的这座大报恩寺,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富丽、装饰之堂皇举世无双!我要让世人都明白:我才是母后最孝的儿子!

不是说我弑君篡位吗?现在我要让世人见识见识,我为爹开凿的这座“神功圣德碑”不但古今中外的人们见所未见过,而且料定也闻所未闻过!我要让世人明白,我不但是父皇最忠孝的儿子,而且还是父皇最能干的儿子!

……

朱棣的其他三项壮举这里不多说,只说那巡视西洋,那可是个世界级的挑战!要知道,葡萄牙人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是此八十七年后的事情,而达迦马绕过好望角也是此九十二年后的事情,西班牙人麦哲伦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更是一百一十六年后的事情。此时要巡视所谓的西洋,谁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

朱棣几乎没太费脑筋便想到了郑和。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七月,朱棣一声令下,郑和率领一百多艘艨撞巨舰(时称“宝船”),从南京的龙江宝船厂浩浩荡荡地驶出,沿着长江到太仓的刘家港集结后,便“云帆高挂,昼夜星驰”,直驶向茫茫的海洋。这便是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

据史料记载,朱棣之所以选中郑和下西洋,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郑和的穆斯林出身,这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时少了许多宗教方面的隔阂。二是因为郑和“有智有略,知兵习武”——云帆一挂,自是千山万水之外,一切意外都得主将自己做主决断,有勇无谋自是不能担当;此行,虽可谓是和平使团,但是谁知道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用兵之处自然难免;朱棣与郑和一同身经百战,他自然了解郑和这方面的能力。三是因为郑和对朱棣的忠心——此行除了“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外,还有一项使命,便是“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惠帝是清乾隆时的追缢)亡海外,欲纵迹之”,这就更需要主帅既要有过人的智慧,还要对朱棣忠心不二。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支舰队呵,船上的二万八千多人,都是从明朝军队中优选出来的,又经过严格的海陆作战训练,可谓是当时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军陆战队。他们远在天边,或真的寻到了惠帝并与之联手怎么办?或留恋西方番国进而一去不回怎么办?朱棣除了相信郑和对自己的忠心外,他还想到了一点,这就是郑和只是一个太监——他永远也不会有后——一个无后之人是不会有叛主立国的野心的。

经历了两年零三个多月的等待,朱棣终于等到了郑和船队的归来。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二日,明成祖朱棣亲临龙江迎接,并且为庆祝郑和的这次远航成功,下令在南京兴中门外建天妃宫一座,并于永乐十四年亲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另外又设西夷馆一处,专职翻译郑和带回的各国文书。

然而此次回国,郑和在南京仅仅只呆了十天,便于当年当月的十三日,又第二次起航了。此后又几乎连续不断地四次远航。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郑和第六次远航回到南京,此时的南京只是名义上的“南都”,真正的首都早迁往了北京,永乐大帝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年轻的朱棣了,他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来日无多,他没再急切地催促郑和再次远航,而是任命郑和做了南京留守。两年后,成祖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他即位却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八年多的时间里,郑和的宝船一直被搁浅在南京的龙江关外的江边,而郑和的心也似乎被搁浅在了一个人生的荒滩。

郑和在南京留守的任上做着应做的事,上班点卯,听钟下班,日子顺风顺水,生活波澜不惊。几年过后,不要说中国,就是南京人,似乎也快忘记了自己的身边住着一个将中国交给了世界的人,也几乎忘了城外的江边上搁浅着一条又一条曾到达过西洋的宝船。他们看到的郑和,只是一个常常在马府大门口迎来送往的老头。

宣德五年(1430年)的一天,马府街上突然由远而近地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随着一声“圣旨到!”郑和接旨。原来是宣德帝因“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

此时的郑和已经是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了。

然而,接旨后的郑和似乎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很快,他便又一次披挂上阵,扬帆而去了!

至此,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郑和的一次次下西洋,只是仅仅简单地对一道命令的服从,或者只是一种忠诚的表达。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想象,在海洋深处的那些日日夜夜,郑和一定是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那种渴望和满足、成功和喜悦、孤独和寂寞,那种完全的自由、最高的权威、绝对的独立、至尊的荣耀,那种苦的甘甜、愁的欣慰和痛的快感……总之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人生,一种可与明成祖相媲美的人生。而这种人生,是在陆地上永远也得不到的,只有到了海上,什么成祖!什么皇帝!都见鬼去吧!我就是皇帝,海上的皇帝!

就这样,大海成了郑和的故乡,成了他的向往、他的乐园,他的一个永远也走不出的梦。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郑和在完成了第七次下西洋的访问任务后返航途中,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大海也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最好归宿。

郑和死后,他的同伴将他按穆斯林的礼制葬于海洋,也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海上帝王,就这样最后交还了大海。随后于当年五月二十一日回到太仓港,七月六日到回到南京龙江。随即明宣宗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动,甚至连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等也被全部销毁。那些曾承载了中国人多少光荣与梦想的郑和宝船呵,再也没有驶出过龙江。郑和将中国一度交给了世界,但终究也没能将世界交给中国。好在那时,郑和已经死了,他不会再为此而感到尴尬。

1842年8月,一艘“皋华利”号的英国军舰,停在当年郑和船队出发的南京龙江江面上,而军舰之上,中国清政府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耆英,在英军大炮的威胁下,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此时,人们或许又会再一次想起郑和,想起他的船队,但是他已死去整整四百年了,他当然更不会为此而尴尬。

尴尬的是我们整个民族!

猜你喜欢
朱棣太监郑和
朱棣“魂牵”建文帝
寻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2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0期)2018-10-26 01:28:5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9期)2018-10-26 01:17:02
明清太监也读书
百家讲坛(2016年8期)2016-07-23 17:16:50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宦官的职责:洒扫庭除
读书文摘(2014年6期)2014-06-10 10:09:19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