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宝锋
长期以来,苹果和三星的专利大战一直是专利新闻中占比重较大的内容。而最近几个月,“专利流氓”似乎超越了苹果和三星,占据了更多专利新闻的版面。
笔者利用LexisNexis的全球新闻数据库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如果我们分析近两年来各种英文新闻中提到“Patent Troll”的数量会发现,从2013年4月起,“专利流氓”在各种新闻中提及的次数增长越来越快,近半年的“出镜次数”甚至与之前一年半的数量相当。
目前,至少还有5个与“专利流氓”直接相关的提案在美国国会进行讨论。包括专利透明化和改进议案2013、专利诉讼整合议案、创新议案、专利诉讼和创新议案2013、专利滥用降低议案2013,以及2012年已经提出,2013年修改后再次提出的“将高科技创新者从恶名昭彰的法律纠纷中拯救出来2013”议案。
在这几千篇提及“专利流氓”的新闻中,舆论非常明显地站在了声讨“专利流氓”一边。媒体指责“专利流氓”不仅让那些刚刚起步的创业企业步履维艰、不敢进行创新,被“专利流氓”骚扰时也无力对抗;而且让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不胜其扰。由于“专利流氓”不生产任何产品,所以大企业想通过自己手中所有的专利反诉“专利流氓”侵权从而获得交叉许可也不可能。
有些人会误把“专利流氓”等同于NPE。NPE相对是一个比“专利流氓”更宽泛的概念,除了包含“专利流氓”之外,NPE还包含了大学研究机构、技术研发公司、代表专利权人进行专利实施和谈判的中介组织等。上文提及的“将高科技创新者从恶名昭彰的法律纠纷中拯救出来”议案2012年已经提出,但其中没有把大学等NPE组织同“专利流氓”区别开来,在国会中遇到很大阻力;2013年将大学等机构排除后才卷土重来。
根据国际机构Patent Freedom的最新统计,从2010年起,涉及包括了“专利流氓”在内的NPE的专利诉讼数量急剧增加,详见下图。
虽然“专利流氓”被媒体口诛笔伐,一些“专利流氓”也纷纷改头换面,但在众多的指责声中,还是有人提出“专利流氓”的存在增加了专利的商品性和流动性,让发明人的投入得以获得回报,从而促进创新。不过从舆论的总体评价看,这种创新促进作用相对于“专利流氓”的破坏作用而言是次要的。
尽管参众两院的议员提出了各种针对“专利流氓”的议案,但由于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9月16日签署了对美国专利法进行全面修订的《美国发明法案》,新修订的法案的作用有待时间加以检验修订效果,一些议员并不同意急于通过更多的有关专利的法案。
即便如此,上述提到的几个议案对“专利流氓”的态度比较一致,有些也已经在众议院获得通过。无论哪些议案被最终通过,美国从立法层面对“专利流氓”的限制一定会越来越严格。
与美国对“专利流氓”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相比,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也并不安静。笔者用专利流氓、专利蟑螂和专利海盗这三个经常被中文媒体提及的关键词在“Wiser”中文新闻数据库里发现与上面分析的同一时期,有2134篇中文报道中也提到了“专利流氓”问题。
当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时,国外的“专利流氓”可能会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或者国内的一些公司也会积极实施“专利流氓”的商业模式。“专利流氓”问题也是中国立法者和司法审判人员要密切关注并不断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立法中进行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