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阳 张艳 潘魏伟
2003—2012年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研究
朱紫阳 张艳 潘魏伟
期刊学术影响力一般是指学术论文在期刊上公开发表后,对该领域学术界或同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对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从初始时期注重期刊的物理属性,逐步转变为关注学术共同体对期刊的感知和认同。经历了一个从“信息密度”—“影响力”—“质量”—“学术地位”的演化过程。这种价值取向更加强调学术共同体的共识,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定量指标,而是说同行评价与引文等文献计量学评价是互补、互证、互校的关系。另外,引文既是定量评价法,又包含定性评价(同行评议)的观点,当学术引文规范得到较好的遵守时,引文法的定性定量评价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基于引文分析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测度还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ISI公司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数据库,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量化评价。
根据汤森路透2013年6月28日发布的2012版JCR,以及近十年的回溯数据,本文客观分析和解读了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的发展沿革和影响力分布特点,同时分析了中国大气科学(气象学)JCR源期刊数据的具体情况,以及同国际该学科一流期刊之间的差距。从具体数据层面探究相关问题,旨在给出提升中国大气科学(气象学)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相关建议。具体检索时间为2014年1月20日。
2003—2012年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影响力逐年上升,但中国此学科期刊影响力表现欠缺,在国际上还处于较低水平。
1. 期刊数量变化情况
通过检索JCR(2003—2012年),统计分析各年度大气科学(气象学)JCR源期刊数、增减刊数、改名刊数等,帮助科研人员了解JCR大气科学源期刊的变化发展,以便更好地检索、浏览阅读和投稿,加快本学科高品质科技文献的传播速度。为了更好厘清期刊的变化发展,本文也回溯统计了JCR 2002年的数据。
通过表1,可以看出,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的数量十年间增加了34种,总共增长了85%,其中2009年增幅最大,增加了11种。表1中的期刊增减反映的是JCR中具体名称的改变,未考虑到期刊名称的变更合并等情况。经过具体考察,我们发现其中有4种出现刊名变更,详情见表2。
根据表1和表2的调查数据,2003—2012年大气科学JCR源期刊除了4种期刊改名,以及ADV SPACE RES在2006年中断一年以外,十年间均保持了稳定且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2012年大气科学学科类目下退出的INT J GREENH GAS CON,也还属于JCR 2012年源期刊,只是从属于其他两个学科(ENERGY & FUELS;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另外,随着交叉学科和相关文献的增长,泛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期刊被JCR收录,而不在这个类目下,也完全有可能,
如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出版的JGR-Atmospheres、GRL等。
表1 2003—2012年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数量变化情况
2. 2003—2012年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总体影响力指标统计分析
JCR从2003年开始按照主题类目对期刊进行了分类统计。从这个主题类目下的指标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大气科学(气象学)主题类目与其他类目之间的对比情况,以及在该类目下某个期刊与其他期刊的对比情况。主题类目下的统计指标包括:总被引次数、中值影响因子、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集合立即指数、学科集合被引半衰期、期刊总数和论文总数。其中,中值影响因子(Median Impact Factor)统计了主题类目中的所有期刊,这些期刊按照影响因子排序,采用该主题类目中间期刊的影响因子,例如,JCR2012年收录的74种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的第37和3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均值便是中值影响因子;学科集合影响因子(Aggregate Impact Factor)表示某个学科领域里JCR出版年所有期刊的一般文章和评论性文章引用该类目过去两年所有期刊发表的文章的情况,该数据有利于将该类目下某种期刊与类目中其他期刊通过学科集合影响因子进行对比评价,反映了该主题类目下文章的平均引用行为,它能相对平衡应用学科和基础研究学科比较时的影响因子差异;学科集合立即指数(Aggregate Immediacy Index)表示某一特定主题类目下JCR出版年所有期刊引用同一年所有期刊文章的情况,此数据有利于读者查看该主题类目下期刊平均被引周期,同时可以看出该主题是否属于快速发展的领域;学科集合被引半衰期(Aggregate Cited Half Life)表示某主题类目下的所有期刊从当前年度向前推算引文数占截止当年引用期刊提供的总引用数的50%的年数。通过对期刊总体影响力的统计分析,可以在一个学科层面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发展态势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定位和了解学科内一个具体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状况。
表3给出了大气科学(气象学)SCI源期刊2003—2012年在主题类目层面的变化发展。在这十年间,无论是期刊总数、论文总数、总被引频次,还是中值影响因子、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集合立即指数,在总量上都保持增长态势,2003—2012年间,期刊数增长了28种、论文总数增加15277篇,总被引次数十年间也相应增加了2.66倍,中值影响因子涨幅为43.65%,学科集合立即指数提升了74.22%,学科集合被引半衰期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这些总体影响力指标可在评价某种个别期刊影响力时提供参照,可以适时规避一些学科间因研究冷热、应用或基础领域分布而造成的影响因子差异。
表2 2003—2012年大气科学(气象学)JCR源期刊名称变化情况
表3 2003—2012年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主题类目层面统计
3. 2003—2012年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分项影响力指标统计分析
(1)影响因子
尽管影响因子在很多不合适的场合被人为地误用,出现“影响因子综合症”、“影响因子神话综合症”等全球性的影响因子崇拜现象,因此也为很多人诟病,但就其本质而言,影响因子仍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尤其是较长时间的影响因子平均数,更值得关注。对于大气科学(气象学)的JCR源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我们做了一个十年被连续收录42种源期刊影响因子的统计,并列出了这42种源期刊影响因子十年平均值分布状况(表4)。另外,对于最新JCR 2012年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1,且在这42种之外的期刊进行了调查(表5),同时对SCI和SCIE来源刊进行了区分。
由表4可以发现,在2003—2012年连续被JCR收录的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中,平均IF在3以上的期刊共有5种,均为美国和德国出版,影响因子在1.5和2之间的期刊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5.24%,SCI期刊共有36种,占42种总期刊数的85.71%。在表5中,除了表4中连续收录的42种期刊以外,2012年IF>1的期刊有20种,不过,其中的SCI期刊仅有3种,所占比例为15%,IF>3的6种期刊中仅有一种为SCI期刊。由此可以看出,在同一学科内,影响因子高低与是否为SCI期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期刊评价更强调综合因素。
(2)特征因子
汤森路透2009年1月发布的JCR增强版增加了两个新的文献计量指标——特征因子值和论文影响分值,一般也统称为特征因子,这是继影响因子之后的两个重要文献计量指标。特征因子值(Eigenfactor Score,简称
EFS)是对一本期刊总价值的度量,也即该期刊总的影响力,载文量大的期刊会有较多的被引,会更容易被较多的研究者访问,因此其特征因子值也较大。特征因子的值是一个频率数,因此JCR列表中所有期刊的特征因子值之和是1。论文影响分值(Article Inf l uence Score,简称AIS)即期刊的特征因子值除以其载文量,是衡量篇均影响力的一个尺度,即一本期刊中平均每篇文章的影响力,这一数据排除了期刊载文量的影响。论文影响分值是标准化数据,因此JCR数据库中篇均文献的论文影响分值是1.00,比如说期刊Neurology在2006年的论文影响分值是2.01,那么该期刊文献的平均影响力是JCR数据中篇均文献影响力的2.01倍。分析这两个指标和其他计量指标的关系,总结其中潜在的规律,对于期刊评价、期刊管理,以及提高期刊从业人员对于期刊质量的重视程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对JCR大气科学(气象学)74种源期刊的特征因子值和论文影响分值进行排序,并取两者排序名次之和的TOP20期刊(表6)进行研究。
从表4和表6可以看出,两者排名前五的期刊名称一致,只是个别排名次序稍微有些变动,而且在两者TOP 20的期刊中也有18种期刊重合,JCR 2003—2012年大气科学(气象学)连续收录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排名前20中,仅有BOUND-LAY METEOROL(第17名)和J AEROSOL SCI(第13名)两种期刊未出现在表6中,代替的是J ATMOS OCEAN TECH和NAT CLIM CHANGE。这说明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的在期刊的分层评价中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特别是对大范围的期刊评价具有积极意义。
在这TOP 20期刊中,AMS(美国气象学会)出版的期刊最多,占了7种,其次为WILEY (4种),SPRIGER、ELSEVIER、EGU分别为2种,AGU、NATURE和IOP各1种。尽管有EGU一类的OA期刊出版,但高质量期刊的出版形式仍然是按照商业期刊社团机制运作。出版频次为月刊的比例最大,共有8种,半月刊3种,季刊和双月刊各有2种和1种,以及不规则5种,可见TOP 20期刊的出版频次最常见的是月刊和半月刊,占到总数55%。在TOP 20期刊创刊年中,最早的三种都是AMS出版的期刊,分别为1872年的MON WEATHER REV、1920年的B AM METEOROL SOC、1944年的J ATMOS SCI,创刊年比较集中在1950—2000年这个阶段,共有11种期刊,2000年以后开始出版的期刊共有4种,其中EGU出版的占了2种,分别为2001年的ATMOS CHEM PHYS,以及2005年的CLIM PAST。
表4 JCR 2003—2012年大气科学(气象学)连续收录42种期刊的十年平均影响因子分布
表5 JCR 2012年大气科学(气象学)收录的42种十年连续期刊以外且IF>1的源期刊
4. 2003—2012年JCR收录中国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2003—2012年被JCR收录的中国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主要有4种,分别为中国大陆的ADV ATMOS SCI、ACTA METEOROL SIN、J TROP METEOROL,以及中国台湾的TERR ATMOS OCEAN SCI。4种期刊中影响最大的是ADV ATMOS SCI,1984年创刊,1999年被SCIE收录, 2009年被SCI收录,十年平均影响因子值为0.782,且是在4种期刊中唯一一个IF超过1(2012年IF为1.338)的;ACTA METEOROL SIN、J TROP METEOROL先后于2007、2008年被SCIE收录,这两种期刊被收录后都曾出现IF下降的现象,且影响因子数值较低,两者均值分别为0.728和0.316。中国台湾出版的TERR ATMOS OCEAN SCI,创刊于1990年,2003年被SCI收录,在4种期刊中波动幅度最大,最高时影响因子有0.965,最低IF则为0.227,十年平均值为0.624。2003—2012年,这4种期刊历年的影响因子都低于这个学科历年的集合影响因子,表明这些期刊的论文被引用状况处于该主题类目
文章的平均水平之下。这些期刊影响力欠缺有诸多原因,诸如SCI期刊论文收录的地区差异、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实际水平的局限、中国优秀稿件的外流、难以吸引国际高水平论文的投稿等。中国出版的该类期刊还有更多可提升的空间。
表6 EFS和AIS排名之和TOP20的JCR 2012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
(1)2003—2012年JCR大气科学(气象学)源期刊影响力逐年上升,但中国此学科期刊影响力表现欠缺,在国际上还处于较低水平。高影响力源期刊的国家分布主要是美国、德国、荷兰、英国等,中国该类期刊的影响力还比较低,分析其原因,除了JCR源期刊的地域分布差异、中国科技期刊的实际运营状况、科学研究基础的具体差距外,科技管理政策的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国际期刊管理上通用的是登记制,而中国目前实行的还是一直以来的审批制,使得国内期刊一直以编辑部的形态存在着,他们通常不是独立法人,没有自主财权、人权、物权,只顾耕耘,不问金银收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壮大。
(2)期刊影响力的测度不适用于对单个期刊进行评价,更不适于将期刊的影响力测评结果作为评价期刊论文的根据。在衡量期刊的影响力时,大范围的指标数据测度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仅对单个期刊进行考察评价,则会有失偏颇,特别是对一些基础研究和综述快报类的期刊,它们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没有太多的意义。例如像ENVIRON RES LETT这种综述快报类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会高于同一学科其他类别期刊。在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评价中,应该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在对表4和表6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在较高排名(例如TOP 20)的期刊中,评价结果更趋于一致,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期刊刊载文献的领域范围、文献类型等差异,期刊的评价指标数值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该期刊中文献的价值。判定期刊的影响力,应该综合各种因素,比如历史地位、同行认知、期刊的出版机构声誉、期刊的编辑速度、退修反馈的意见的价值等等,最后才是辅助各种计量数据。期刊的影响力更加强调的是综合因素,而非仅仅是影响因子的大小。所以以刊评文是错误的策略,根据发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力指标数据对科研人员、机构进行奖励或排名更是不合科学规律。
(3)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要把期刊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把期刊质量与其生存发展的利益关联起来,调动各方办刊热情和动力,尽可能克服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意识形态的局限性,把期刊的内容生产和经营运作之间的矛盾降到最低。
(4)学习国外科技期刊社团运营的先进经验,建立国际化的英文科技出版社团和发布平台,同时要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可以尝试建立中国大气科学(气象学)学会(协会)期刊集群、科技期刊社团等非营利性组织,诸如美国的AMS、AGU以及欧洲的EGU等。
(5)应坚持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采取综合措施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诸如完善稿件同行评议制度,做到编委、作者和读者的国际化,加强期刊数字化建设步伐,尽可能缩短期刊的审稿录用周期,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等。
本文由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SJB870006)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2013年度立项课题(NL-2013005)共同资助。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
深入阅读刘雪立. 2012. 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 185-190.
刘艳华, 华薇娜. 2010. 期刊评价新指标——特征因子.情报杂志, (7): 122-126.
刘宇, 叶继元, 袁曦临. 2011. “通往自由之路”:期刊评价价值取向的演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 (3): 147-154, 160.
叶继元. 2005. 引文法既是定量又是定性的评价法. 图书馆, (1): 43-45.
叶继元. 2013. 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108-117.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