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解析

2014-03-02 07:04周绪正余群力朱跃明李有全程富胜王自科石红梅张继瑜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母牛肉牛甘肃省

周绪正,阎 萍,殷 宏,余群力,朱跃明,杨 勤,于 轩,李有全,程富胜,王自科,石红梅,郭 宪,张继瑜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3.甘肃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4.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5.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科学研究所;6.甘肃省农牧厅)

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解析

周绪正1,阎 萍1,殷 宏2,余群力3,朱跃明4,杨 勤5,于 轩6,李有全2,程富胜1,王自科6,石红梅5,郭 宪1,张继瑜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3.甘肃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4.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5.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科学研究所;6.甘肃省农牧厅)

2013年,甘肃省肉牛牦牛产业继续以20个肉牛产业大县(含3个以牦牛肉生产为主的大县)为主保持平稳发展。据甘肃省辖区86个县市统计,2013年肉牛存栏509.2万头,出栏肉牛181.3万头,牛肉产量达19.3万t。牦牛是甘肃省重要牛种资源之一,存栏118.73万头。甘肃省初步形成了以河西走廊国家商品粮基地肉牛产业区、陇东地区肉牛产业区和依靠天然草场的牦牛产业区为优势的肉牛生产基地,甘肃省肉牛业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尤以西门塔尔牛和当地黄牛杂交效果最为明显,已成为甘肃省肉牛生产的主体。文章从甘肃省肉牛生产概况、肉牛产业技术应用状况、与甘肃省肉牛产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建议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以助力甘肃省肉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肉牛产业

1 肉牛生产概况

1.1 肉牛存栏[1-3]

2013 年甘肃省牛饲养量661.56万头,存栏509.2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35.09万头,出栏牛181.3万头;肉牛占全省牛存栏数的76.97%,牛肉产量达19.3万t,占肉类总产量的19.55%;牦牛存栏118.3万头,占全省牛存栏数的17.88%。除能繁母牛数未变外其他各项均较2012年有所提高,详见表1和表2。目前全省建有种公牛站1处,存栏种公牛45头,主要品种有西门塔尔牛、利木辛牛、夏洛来牛、皮埃蒙特牛、红安格斯牛等,年生产优质肉牛冻精100万支;全省建成牛冻配改良站1 664个,其中集体性质的621个、个体587个,每年冻配改良黄牛超过100万头,冻配改良面达80%以上,年产活优质杂种牛90万头以上。

表1 全省2013年与2012年肉牛生产情况

1.2 肉牛屠宰加工

目前,甘肃省畜产品加工企业46个,全省建成各类具有加工中高档牛肉的屠宰加工生产线37条,具备年屠宰22万头牛、加工10万t中高档牛肉的生产能力,加上小型屠宰场(点),牛的屠宰能力可达70万头左右,基本形成了牛肉、食品、皮革、革制品、生化药品等6个系列60多个产品的加工生产线;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5家,年加工能力160万t。在陇东庆阳、平凉,河西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几个市县已建起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流水作业、红白脏器分离、减少污染并保证肉质量的肉牛加工厂,大部分深加工企业按标准进行胴体喷淋、排酸、分割等程序;一些地区还建了各种牛肉产品加工厂和冷库等,肉牛加工、贮藏能力增强,产品花色类型增多,档次提高;市场出现了部位肉、肥牛肉片、半成品、熟食产品等各类系列

产品,有3家企业(平凉红牛、庆阳早胜牛、安多牦牛)已取得对港出口活牛证书,高端牛肉的开发与生产稳步发展;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720多个,带动农户近100万户。

表2 2012年甘肃省20个牛产业大县肉牛生产情况(按牛存栏量由高到低排序)

1.3 养殖模式

甘肃省目前肉牛养殖发展模式: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养殖户+合作社+规模场+饲料厂+加工场的产业链条。从养殖类型可分为:从繁育母牛生产到牛肉销售(自繁自育产业链)、从外地购架子牛到肥育销售牛肉(异地育肥产业链)、从外地购育肥牛屠宰到牛肉销售(屠宰销售产业链)的3条产业链。从经济效益来看,后两条效益最高,从肉牛产业的长期发展及就业看,自繁自育产业链最好,规模最大,以每家每户为主及少数规模化养殖,部分规模化龙头企业母牛养殖达千头以上,这是甘肃省肉牛发展的基础。

1.4 合作组织

2013 年,甘肃省肉牛养殖场(小区)2 686个,农区牛规模养殖比重达43%;全省规模养牛数量不断扩大,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达578个,肉牛养殖小区达287个。20个肉牛产业大县牛存栏、出栏分别达310.55万头和122.89万头,分别占全省的63.52%和71.17%,以育肥为主的局部地区肉牛出栏率高达82.51%,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陇东肉牛产业带(肉牛存、出栏占全省20.8%和31.7%,详见表2);省级畜牧龙头企业58户,其中养殖企业12户,畜产品加工企业46户,其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饲养技术的改进与规范,为甘肃肉牛的选育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 肉牛产业技术应用状况

2.1 应用状况

2.1.1 育种或杂交改良与繁殖 2013年全省西门塔尔冻精授配比例达75%,主要分布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主,比例达80%以上;中部地区以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西德黄牛为主;陇东地区以秦川牛、利木赞牛、德国黄牛开展三元杂交,但以南德温牛冻精为主开展改良;发展速度较快的张掖市冻配覆盖面和肉牛的良种化程度均达85%以上;随着市场拉动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人工授精规模以每年10万~15万头的速度增长;全省黄牛冻精配种点达1 753个,冻配改良数量由2012年的70万头增加到100万头,冻配率由54%提高到75%。同时加强了“河西肉牛”“、陇东肉牛”等肉牛新类群选育工作,在甘州、崆峒等县区组建存栏基础母牛500头以上核心群20个。对发展前景看好的早胜牛、甘南牦牛两个优良地方品种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场,在重点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提纯复壮工作,牦牛适当引进半血野牦牛和娟姗牛冻精进行改良。

2.1.2 饲料加工调制与饲养管理 随着玉米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全省农作物秸秆、糠麸等饲草料资源量达2 000万t,其中玉米秸秆850万t,小麦及其它农作物秸秆、糠麸达到1 150万t,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 000万t左右,饲料粮比重已达22%,这为肉牛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

础。在规模养殖场,肉牛饲养管理比较规范,多数按增重调整饲料配方,科学养殖。在养殖散户或农户,肉牛饲养还采用传统的饲喂方式,将秸秆或麦草直接散放在地上饲喂,饲草料利用率低,造成一定的浪费。

2.1.3 疫病控制 甘肃省畜牧管理部门加大了动物防检疫病硬件投入,初步形成一个遍布市、县、乡、村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省级动物防疫部门配备了兽医卫生监督检验设施,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了检疫检验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但尚未建立重大疫病防控长效机制,饲料、兽药、添加剂等规范使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1.4 设施与粪尿处理 按标准建设的规模化养殖小区设计比较合理,但数量较少,集中在部分龙头企业和规模化养殖场;一般养殖户的牛舍设施简单,牛场缺少粪污处理设施,一般堆放还田,只有少数企业加工成有机肥。

2.1.5 加工领域 在庆阳、平凉、酒泉、张掖、武威及临夏等市县建起了肉牛加工厂,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大部分深加工企业均进行胴体喷淋、排酸、pH值检查和分割。一些地区还建了各种牛肉产品加工厂和冷库等,肉牛加工、贮藏能力增强,产品花色增多,档次提高,市场出现了部位肉,肥牛肉片、午餐肉、灌肠、肉串、牛排等牛肉制成品和半成品;但目前规模化屠宰加工企业均呈亏损状态,因为市场监管不到位,产业链条中利益分配不均衡,致使屠宰量都达不到设计量的40%。

2.2 存在问题[4-6]

2.2.1 基础母牛存栏严重不足 西北地区基础母牛流失严重,导致犊牛来源严重短缺;母牛生产周期较长,规模养殖场母牛养殖数量少,养殖主要集中于农户;长期以来饲养繁殖母牛的效益远远低于育肥和屠宰加工效益,影响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据张掖市调查,按目前价格计算,1头育肥牛屠宰后出售,屠宰销售环节盈利3 000元,育肥环节盈利1 500元,繁殖户仅获利500元。此外,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户改用机械化耕地,母牛养殖农户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基础母牛数量和犊牛生产,局部地区基础母牛养殖比例下降近10%,导致架子牛严重短缺。甘肃省对养猪业、奶牛业方面已相继实施政策性保险,肉牛养殖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保险政策。

2.2.2 产量与质量低,生产水平低下 由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且不配套,引、育脱节;肉牛品种繁育处于起步阶段,甘肃省目前仍没有组织起专门化的肉牛生产体系,牛肉品质较差;良种及冻精管理尚未纳入法制轨道,低价倾销劣质冻精的现象时有发生;土种牛、杂种牛与良种牛争夺市场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肉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生产水平低下。

2.2.3 肉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水平落后 甘肃省肉牛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多数养殖户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养牛饲料营养不均衡、疾病防控不到位、饲养管理不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从传统的养殖方式看,西北农区养牛主要采用秸秆养牛方式,存在饲料中营养物质供给不足、饲养周期较长、牛肉质量较差等缺陷;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仅在少数大型肉牛养殖场应用,一些规模养殖场尚未应用分阶段饲养、日粮科学配制、饲草加工调制等技术,散养方式仍占主体,牛肉产品规格不统一,市场竞争力受到了一定影响。

2.2.4 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环保形势严峻 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户粪污堆积严重,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不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其育肥生产与环境保护相脱节,环保形势严峻,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配套的土地可消纳,肉牛场制作有机肥或生产沼气难以获得经济效益。

3 甘肃省肉牛产业相关政策与措施

3.1 甘肃省2013年度出台的政策与措施

甘肃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饲草料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养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13年甘肃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制定印发了《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和《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加强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启动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累计安排草食畜牧业专项资金10亿多元,带动社会资金20多亿元,重点培育20个肉牛产业大县,明确了扶持原则、扶持重点、扶持方式、资金来源以及管理和保障措施,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总体思路,以产业大县建设为重点,集中对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养殖场(小区)、饲草料加工利用、基础母牛补贴、技术培训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连续扶持。

3.2 甘肃省内各县2013年度出台的政策与措施

各市州、县区把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作为农村经济工作重点,按照引进一批优良品种,推广一批实用先进技术,创建一批畜牧科技精品示范点,培训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总结一批先进典型的总体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了产业大县建设步伐。康乐等县将肉牛产业发展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采取“接力赛”的方式,一届接着一届干,建立了以发展“康美模式”为主的肉牛产业大县建设长效机制。下面以康乐县“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基地支撑,科技服务、市场运作”的“康乐模式”为例介绍如下:康乐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的农牧区交汇地带,发展肉牛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连续8年出台了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的实施意见。“为了鼓励农户多养基础母牛实行良种补贴”,对从县外引进的新增能繁母牛每头补贴1 000元,母牛每产活1头犊牛补贴200元,对能繁母牛达30头以上的母牛繁育场,每产活1头犊牛补贴300元,目前康乐县已经建立了3万头良种母牛繁育核心群;康乐县为了扶持民间养牛,成立了“金牛资产担保公司”,搭建了“妇女小额贷款平台和双联惠农贷款平台”,为全县3头以上母牛、5头以上育肥牛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目前已累计担保贷款1亿多元。成立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通过联户担保,随时借贷,为养殖户解决1万~2万元的短期周转资金,康乐县近3年为畜牧产业投入资金6亿多元,其中政府整合资金8 000多万元,调动民间资金3亿多元,最大限度地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如今康乐县年肉牛饲养量达20万头,出栏7万多头,畜牧业总产值达5.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63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肉牛产业已成为康乐县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康乐县发展肉牛产业,只是甘肃省发展肉牛产业的一个缩影。

4 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建议[7]

4.1 出台扶持母牛发展的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肉牛产业是能繁母牛、犊牛、架子牛、育肥牛饲养,屠宰加工,贮运以及市场销售等诸多相关环节组成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生产体系中,牛源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肉牛产业的兴衰,全国母牛饲养数量锐减已成为导致牛肉价格上涨和制约肉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甚至会对肉牛产业产生致命冲击。甘肃省应以“陇东红牛”、“河西肉牛”基础母牛核心群为抓手,切实加强基础母牛保护与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肉牛养殖业,要加快制定并落实肉牛品种改良与基础母牛补贴政策,保障基础母牛数量和产业发展后劲。对养殖基础母牛5头以上的繁育场(小区、农户)实施补贴,并进行良种登记;要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养殖户饲养基础母牛,对体型外貌评定达到一级和特级的母牛进行注册登记并纳入补贴范围。

4.2 科学合理布局,加快肉牛产业带建设

不断优化全省规模养牛牛生产布局,在陇东地区以平凉市和庆阳市为重点区域,以南德温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等兼用和肉用品种公牛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建设陇东肉牛优势产业带;在河西走廊以张掖、武威、酒泉为重点区域,依靠农作物秸秆和其它农副产品发展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皮埃蒙特牛、夏洛来牛等肉用品种公牛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建设河西牛肉牛优势产业带;在甘南、临夏等地建设牧区肉牛优势产业带,在临夏以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等肉用品种公牛与当地母牛进行杂交提高生产性能和牛肉的质量,甘南州主要为牦牛产业区,开展牧区繁育饲养、结合农区异地育肥,生产绿色畜产品。

4.3 鼓励建设肉牛合作社等经济实体

肉牛合作社生产与经营具有小规模、大群体、标准化生产的特点,是现代化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适合我国土地资源少、肉牛养殖投资大且养殖分散的特点;通过引导养殖专业户组成肉牛合作社,采用订单生产,不仅有利于建设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还有利于技术推广与应用,也可缓解环境压力。

4.4 制定出台生态养殖与粪污处理政策

要制定发展种植业必须施用有机肥料的法律法规,保证肉牛场产生的粪污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粪污无害化处理,对农牧结合搞循环经济的肉牛养殖场户、合作社或企业要给予政策补贴;对于肉牛场也可以采用生产沼气发电的处理方式,沼液沼渣也要有配套的土地加以利用。此外,还应推广一些其他牛粪综合利用模式。

4.5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保护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畜牧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新增改造扩建投资予以奖励;在科技开发、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环境控制等项目立项投资建设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肉牛加工企业创建的企业品牌、产品名牌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创建双赢的新型产业合作机制,龙头加工企业要采取订单收购、入股合作、合资经营、组建农业合作社等形式,与基础母牛养殖场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司智陟.我国牛肉消费现状与预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9):54-57.

[2]甘肃省农牧厅编.甘肃农业年鉴[M].兰州:甘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8-269.

[3]贾茂辉.中国肉牛主产区生产布局变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11-18.

[4]李强.肉牛养殖场(小区)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4):78-80.

[5]何彦春,韦鹏,由自军,等.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母牛不孕症发病情况调查[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4):78-79,82.

[6]昝林森,田成山,王洪宝.中国肉牛种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2):4-7.

[7]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课题组.2012年中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及2013年展望[J].农业展望,2013,1(1):4-7.

S8-9

B

2095-3887(2014)04-0069-04

10.3969/j.issn.2095-3887.2014.04.018

2014-04-18

国家现代农业肉牛牦牛技术体系(nycytx-38);重点牧区生产生态生活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3BOO)

周绪正(1971-),男,副研究员,学士。

张继瑜(1967-),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母牛肉牛甘肃省
母牛分娩前管理要点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肉牛口炎咋防治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