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青 刘小丽 佟 哲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1978 年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步入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而且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了各项改革事业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除了要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外,卓有成效的宏观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也功不可没。而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在国家体制变迁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地缘、人缘的优势,先行一步,通过创新经济体制,激活经济发展机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12 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51.2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00 亿元,增长8.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58.39 亿元,增长10.1%;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4%;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1171.31 亿美元,增长0.8%。为了定量地分析广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宏观制度变迁情况,本文运用灰色邓氏关联分析法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投资市场化指数对广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最大,两者的关联度为0.6802,市场化收入分配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次之,分别为0.6483 和0.6436,而非国有化率的影响力则位居末席,为0.6428。
美国经济学家诺尔斯曾指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通过改变现有的成本—收益结构,将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他认为,制度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对于广州的制度因素分析,宏观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为了定量地剖析制度变迁与广州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本文参考金玉国(2001)的研究,分别选取不同的指标对其加以度量。
产权制度变迁反映工业领域的非国有化改革,用非国有化率(非国有化率=非国有工业总产值/ 全部工业总产值);市场化改革程度用投资市场化指数表示,计算公式:投资市场化率=(利用外资+自筹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用市场化收入分配比重,计算公式:市场化收入分配比重=(当年GDP-财政收入)/ 当年GDP);对外开放程度用外贸依存度表示,计算公式:进出口总额/ 当年GDP,其中,用各年的人民币平均汇率进行换算。2000~2011 年广州市经济增长及制度变量值见表1。
表1 2000~2011年广州市经济增长及制度变量值
从表1 可以看出广州经济增长与各个制度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其中,投资市场化指数与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相关性,而市场化收入分配比重显示出递减趋势,非国有化率和外贸依存度则在波动中略有提升。可以看出,广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制度变量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考察各个变量的影响力程度,本文采用灰色系统分析中的邓氏关联度分析法,对考察广州经济发展的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四大制度变量的关联度进行了核算,关联度介于0~1之间,越靠近1 表示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越大,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其关联性显著。表2 的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四大制度变量之间的关联度都大于0.6,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显著,其中对广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最大的是投资市场化指数,两者的关联度为0.6802,市场化收入分配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次之,分别为0.6483 和0.6436,而反映产权制度变迁的非国有化率影响力则位居末席,为0.6428。
表2 2000~2011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四大制度变量的关联度
对广州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市场化改革,始于1978 年,广州在全国率先放开水产价格、进行蔬菜购销体制改革,对商品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对不合理的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1995 年以后,广州市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在价格管理方面,除少数水、电、通讯等国家实行垄断价格以外,其余全部放开;多元化、商业化银行体制改革逐步推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不断成长,外资银行开始进入,金融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三位一体”,具有一定辐射能力并与全国联网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2006 年以后,广州又先后启动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液化石油气价格改革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进一步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逐步体现稀缺资源的市场价值,引导社会更好地利用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广州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持和内在推动力,改善了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未来,广州将进一步推进建设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打破行业分割和垄断,创新专营性公共服务产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法人地位。
广州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且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作为经济特区的延伸,1984 年4 月国务院批准广州成为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拉开了广州对外开放的序幕,此后,广州市率先利用党和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其“打开城门”“不设防”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全国和海外宾客前来投资、经营、创业和交流,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于市,使广州成为影响和辐射内外的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一方面,广州借助毗邻港澳、广交会的区位优势,华侨众多的“文化血缘优势”,大力引进FDI、加大出口贸易,先发优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广州根据中央关于“认真总结和运用国内外一切行之有效的经验,制定新的政策,对现行的外贸体制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体制进行重大的改革的精神”,广州不失时机地放权搞活,扩大企业对外贸易的权限,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促进工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贸易,推动了自上而下的贸易体制渐进式改革。从1979 年至今,广州在扩大外贸经营权、规范外贸审批权、实行备案登记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出口额、外汇额、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数不断增加。“十二五”时期广州将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立足珠三角,以穗港澳合作、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及中国—东盟合作为重要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国际化,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近期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市外经贸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外商投资政策,包括拓宽外商投资开放领域、推动外商投资形式多元化、奖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总部、对外商投资企业用地予以支持、对大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出入境便利、实行外商投资审批便利化、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招商引资平台、专项扶持加工贸易、专项支持“走出去”战略等,对外开放的深化必将会给广州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强的动力和持续的生机。
从表1 可以看出广州市市场化收入分配份额逐年下降,虽然会削弱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能力进而有可能影响经济的增长水平。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后,广州市各级政府更有能力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政府在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就业、科技进步、文化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稳定等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广州市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为广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八五”时期开始,广州市就展开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布局,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体现在改造旧城区、开发东南部新城区,建设地铁、珠江新城、环城高速公路等一批跨世纪的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供水、供电、供气和交通电信设施等。到“十一五”结束时,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臻完善,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交通环境和无障碍环境显著改善,城乡绿道网建设成绩斐然;城市新中轴线、珠江两岸景观带和一批标志性建筑群彰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初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成功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第16届亚运会、首届亚残运会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城市的软、硬实力大幅增强,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形成了推动广州后亚运时期又快又好发展的新优势,并将努力建设成为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另外,广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州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有力的要求,着力形成持续改善民生福利的长效机制,使市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地生活。正是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支出,引导社会投资,改善发展环境,保障社会和谐,使得分配格局的变化成为影响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1979 年起,广州率先打破国营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商业形式,允许工业企业创办供销公司和自销产品,让农民进城开业办店,逐渐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政府拨款扩建、新建农贸市场,打开城门允许农民进城摆摊经营以弥补国营商业不足,从而一方面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国营商业进行自我改革。1979 年10 月,中共广州市委、市革委会决定,允许待业人员自筹资金、自带工具,自选场地,自由组合,从事生产和开办生活服务事业,以及从事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1980 年8 月18 日,市革委会召开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决定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从此,广州市广开就业门路,实行多渠道就业。1979~1987 年,广州城乡个体工商户增长了17 倍;1993 年,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全国最先提出个体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使国民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60%,九成市属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未来,广州将全面实行主辅分离,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以股份制改革为主线,引入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优势企业和民间资本等战略投资者,实现大中型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进一步落实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同等待遇,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积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十多年来的体制改革与创新,产权制度的变迁对广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有所降低,继续加强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利益格局分配正在成为影响广州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两大制度因素。今后,广州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立足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继续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破解发展难题,以转型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升级,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具有广州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
[1]舒元等.广东发展模式-广东经济发展30 年[M].广州:广东人们出版社,2008.
[2]陈民恳等.宏观制度变迁对宁波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三江论坛,2008.
[3]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2).
[4]《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0-2012).
[5]《广州市统计年鉴》(2000-2012).
[6]《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