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地质灾害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2014-03-01 09:12宿星王得楷董艳艳施泽东张连科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4年2期
关键词:兰州市兰州滑坡

宿星,王得楷,董艳艳,施泽东,张连科

(1.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3.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4.中共秦安县委办公室,秦安 741600)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亦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作为一个典型的山间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城市沿黄河两岸呈条带状展布。由于兰州地处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的西缘,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形成区内沟壑纵横、谷深坡陡、黄土巨厚、降雨集中、植被稀少等特殊地质环境特点,加之人口稠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兰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兰州市地质灾害给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发生地质灾害事件10~30起,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事件多次发生,如2009年5月16日下午,九州开发区石峡口小区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的两万余方黄土将小区内4号楼2个单元的楼体全部摧毁,30余户居民受灾,8人被埋压,除成功救援生还1人外,其余7人遇难[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兰州市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广受地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重点关注,并相继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地质灾害的类型[1]、发育分布特征[2-3]、灾害成因[4-7]、形 成 机 制[8-9]、易 损 性 评 价[10-11]、防 治 措施[12-13]等诸多方面成果丰硕。但地质灾害防治中关于社会管理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成果相对单一、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在总结分析兰州市地质灾害现状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提出并论述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两大类对策,突出了科技和管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1 兰州市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1.1 地质灾害类型

兰州市区发育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5种类型,其中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为主。

据2012年统计,兰州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4 809处,其中滑坡1 412处、不稳定斜坡2 176处、崩塌517处、泥石流682处、地面塌陷22处,大量人口密集区的住宅、市政设施、学校、铁路、公路、水库、通讯线路、水利、电力设施、厂矿企业、名胜古迹等约66.7万人口和2 600多亿元财产面临直接威胁[14](图1)。

1.2 地质灾害灾情

图1 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图Fig.1 Types of geo-hazards in Lanzhou

兰州市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城市,历史上灾害频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至2012年底,兰州市共发生地质灾害342起,已造成687人死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7.95亿元(表1)。

表1 1949~2012年兰州市发生的地质灾害统计表Table.1 Geo-hazards occurred in Lanzhou from 1949 to 2012

2 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分析

2.1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解析

兰州市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实质性影响。同时,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提速,加之兰州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多项能源、交通重点项目在兰州投建,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各类建设向南北两山山坡、台塬沟壑等地质环境脆弱地带不断扩展,地质灾害危险性逐年加重。兰州市也是全国唯一因地质灾害死亡人员的省会城市,九州石峡口2007年9月17日滑坡和2009年5月16日滑坡均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兰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县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编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认真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推进了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3)地质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4)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5)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6)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7)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8)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培训及学术交流。

2.2 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效,局部地区地质环境出现好转,但受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综合影响,地质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防治经费严重不足;(2)监测预警水平相对较低;(3)防灾减灾宣传培训相对薄弱;(4)灾害监管体系亟待完善;(5)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3 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从兰州市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实现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应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态度,在提高对地质灾害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有前瞻性和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指导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实践活动,并对兰州市未来中长期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根据国内外防灾减灾技术进步,社会管理和兰州市的具体情况,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归纳总结研究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防灾对策和社会管理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兰州市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点多面广,治理任务艰巨,目前泥石流治理工程仍不完善,防治标准偏低;需要治理的边坡灾害点(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约700处以上,目前进行了几十处;危险区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亦处于初级阶段,治理工作任务艰巨。

兰州市目前沿山坡前缘及沟口一带的开发建设所引起的城市地质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兰州市区的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地形地貌、建设土地质量的限制及管理方面的疏忽,及已有的规划对地质灾害问题认识的局限性,在城市规模急剧膨胀扩展时期,沿南北两山山坡区、沟口一带形成了大量的居民住宅、企业和单位。以上问题反映在技术层面上关键是此类建设从规划、实施方面缺乏对地质灾害的科学认识和防治。因此,必须以综合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为依托,切实有效地开展相关灾害的防治工作。

3.2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灾害防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国内外都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风险评估也称危险区、威胁区划分或灾害的空间预测预报;风险评估也是以预测技术为依托的分析研究评价工作。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和抢险救灾中,具有最基础、最现实的实用和指导价值。同时,风险评估也是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完善的一项工作。兰州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南北两山前缘不稳定斜(边)坡和滑坡的风险性(包括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和直接威胁市区的上百条泥石流沟在50 a一遇、100 a一遇、200 a一遇等频率下的威胁范围评价。

3.3 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对预防和治理兰州市的地质灾害具有十分紧迫和现实的意义。引入各种科技力量和高尖端监测、预警设备,对重点地段开展不间断连续监测、预警和联网,形成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在皋兰山、伏龙坪、九州开发区、徐家湾及华林坪、彭家坪、阿干镇等地开展专业监测预警,结合群测群防点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

3.4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边缘学科等领域。从兰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出发,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包括:(1)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2)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与技术研究;(3)移山造地与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研究;(4)生态建设与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研究;(5)应急救援避难技术研究;(6)地质灾害管理机制研究等。

3.5 科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从兰州市地质灾害突现的实际出发,兰州市第四版总体规划及后期的详细规划、小区规划、扩展版图开发规划和规划的依法执行实施,应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指导兰州市城市规划的重要指标性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配套规划文本的附件,一同由规定的相应各级政府进入审批程序,批准后作为法定文件,经人民代表大会立法,依法纳入城市的正常管理,贯彻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实际操作之中。

3.6 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制度保证

通过法律的规范、政策的引导,使社会性的城市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得以实现,并确保相关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加强相关立法及政策制定、实施工作,在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7 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多维度开展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基于地质灾害具有范围广、危害大、持续长、突发性、隐蔽性、复杂性的特点,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出发,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通过多维度的管理实践工作,合理防范并治理城市地质灾害。

3.8 着力解决防治管理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力度

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层面,应以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行政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并实施包括地质灾害责任追究制度、地质灾害灾情上报制度、灾情信息发布制度、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治理评价评估制度及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与管理制度在内的多项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3.9 探索开展社会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社会响应机制

以增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性为导向,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的趋势,现实表明亟需建立以社会性的地质灾害防治为指向的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社会响应系统,以增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性。

3.10 积极开展系统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有效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在城市居民与相关组织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其充分感知并认识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树立起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应具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地质灾害防治的积极力量,尽可能降低因民众或利益相关组织认识不到位而产生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开展的不利因素。

4 结论

兰州市的地质灾害问题既是自然条件的客观反映,也与深刻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平衡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应立足于灾害现状,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等多个层面科学决策设计,开展系统全面的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和水平,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1]梅海,张纪勋.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4):53-57.

[2]李永进,冯学才.兰州市地质灾害特征与防灾战略[J].甘肃科学学报,2003,15(s):30-33.

[3]姚宝贵.兰州市市区地质灾害分布与防治建议[J].甘肃地质,2007,16(1):71-75.

[4]仵慧宁.兰州市区地质环境特征与崩滑流灾害[J].甘肃科学学报,2000,12(1):78-82.

[5]马亚杰,赵希璋,吕鸿图.兰州市皋兰山北坡滑坡、泥石流生成的内部环境条件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6):105-111.

[6]畅俊杰.兰州市区滑坡泥石流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50-252.

[7]穆鹏,吴玮江,杨涛.2009年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成因及其西侧高边坡稳定性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0,32(4):343-348.

[8]孟兴民,张世武.皋兰山三台阁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J].甘肃科学学报,1990,2(1):48-53.

[9]穆鹏,董兰凤,吴玮江.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8,30(4):332-336.

[10]张永军,侯云龙,刘武.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在兰州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甘肃地质,2009,18(4):84-88.

[11]梅海,张纪勋.兰州市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2):103-106.

[12]王志荣,李永进,冯学才.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开发利用[J].甘肃科学学报,2000,12(1):91-93.

[13]鲍文,崔鹏.兰州城市发展与山地灾害防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33-36.

[14]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兰州市地质环境公报(2012年度)[R].2013:1.

猜你喜欢
兰州市兰州滑坡
我的兰州梦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琐记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兰州市核桃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