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夏
“今年大旱,多亏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民生工程,为我们村新打机井40眼,保住了3200多亩玉米苗。”近日,安徽省涡阳县公吉寺镇程大村支部书记李茂彩兴奋地说,“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随着涡楚河疏浚治理工程全面结束,涡阳县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又一个项目得以顺利完工。
涡阳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为民生添保障,只是安徽省大兴水利、润泽民生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65年来,安徽省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270亿元,初步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工程体系,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65年科学治水,安徽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受益度显著提高,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改善和安徽奋力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安徽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陆续兴建了拦蓄大别山区洪水的佛子岭等五大水库,建成了灌溉1000万亩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也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通过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省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工程体系框架,水利工程防灾减灾效益累计超过5000亿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全面建成了14项治淮骨干工程,战胜了多次严重的洪涝干旱灾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安徽省水利工作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治水思路,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三是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四是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五是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六是必须坚持强化队伍、提升能力的自身建设。
伴随着水利地位的提升,安徽水利治水思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越来越迫切的呼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利越来越高的要求,“治水才能保安”、“兴水才能富民”逐渐深入民心。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安徽提出了实施“水利安徽”的重大战略,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效益体现在兴利除害上,既保护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安徽省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建成各类堤防总长3.45万公里;水库5826座,其中大型水库16座、中型水库113座;已建水闸1.59万座;万亩以上灌区498处,有效灌溉面积3016万亩;固定机电排灌站2.06万处,装机容量210.4万千瓦。全省初步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工程体系,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江河安澜,则百姓安居。对长江干流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分期治理,揭开了长江安徽段治理的新篇章。经过65年的治理,安徽长江干流两岸形成了总长约800公里的堤防体系,沿江各支流也通过河道整治、联圩并圩、堤防加固、建防洪闸等工程措施,防洪能力得以大大加强。淮河治理成效显著,全面建成以临淮岗为代表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基本构建淮河中游综合防洪体系,如期实现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工作目标。
在做好大江大河治理工作的同时,我省还集中力量攻坚,加强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治水保安是基础,兴水富民为根本。”纪冰说,“水利工作就是要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群众享受到水利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全省统一实施的民生工程,完善工作机制,提升质量效益,切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安徽省采取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加快农村饮水从保障向安全转变,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顺利实现全省农村饮水解困目标的基础上,于2005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7年起纳入全省民生工程实施范围,2012年省政府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陆续出台工程审批、招投标管理、资金绩效评价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有力规范了工程建设行为,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
依据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今明两年安徽省将加速解决992.7万农村居民和76.8万农村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自来水“村村通”。
与此同时,安徽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其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三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13年起,为解决小型水利工程标准不高等问题,更好发挥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安徽省每年将投入资金近100亿元改造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八小工程”。
在重视农村水利基础保障的同时,安徽省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三个环节”,实施红线约束,强化制度执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为未来发展争取主动权。全省用水效率逐年提高,近10年来全省万元GDP用水量由586立方米下降到23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620立方米下降到166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至0.49。
经过多年持续的水利建设,安徽省初步构建了防洪除涝和灌溉工程体系,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洪涝旱灾害频发多发的气候条件没有根本改变,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瓶颈状况、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局面依然存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水利工作将坚持“一个战略”、着眼“三大问题”、建设“四个水利”、构建“五大体系”。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大力实施“水利安徽”战略,着力解决“水多、水少、水脏”三大水问题,加快建设工程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四个水利”,构建完善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利信息化和水利公共管理服务“五大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徽省情水情的水利改革发展之路,推进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力争到2020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在工程水利方面,到2020年,初步完成三大流域规划内干流及支流的系统治理,干流防洪能力达到防御流域内最大设计洪水的标准,重要支流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以上标准;流域内重点城市及重要城市的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基本完成流域内中小河流系统治理,防洪能力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标准;面上排涝能力达到5~10年一遇标准。
在民生水利方面,到2020年,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大幅度降低病险率;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基本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大中型泵站建设与更新改造,基本完成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进一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1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实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覆盖。
在资源水利方面,到2020年前,按照“依托皖江、调配皖西、补给皖北、改善皖东”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指向,争取完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巢工程,与驷马山引江补淮、淮南引淠、引淮济阜、引芡济蚌、引淮入亳等区域性调水工程共同构成流域和区域相互支撑的调水格局,全面建成江淮互通、河湖相连、库塘多点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
在生态水利方面,到2020年,全面形成全省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重点河湖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逐步修复,城乡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淮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展望未来,安徽水利基础设施将日趋完善,防灾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江淮大地将展现出一幅“江河安澜、供水安全、河湖健康、山川秀美、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