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兴旺,高兴,张殿光,张琨
摘要:基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些许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及方法,以期不断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建筑环境;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1-02
一、专业发展要求
2012年,教育部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重点是采用一系列建筑设备为建筑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同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行自动节能控制。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大规模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和重新定位。从教育部发布的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可知新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本专业现在的实际客观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现根据本校该专业自身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生源就业等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二、实践教学环节常见问题
大连海洋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4年,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专业多年来的本科教学总结积累,在专业建设、师资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总结如下[1-4]。
1.实践教学观念陈旧。为了方便组织和管理,实验、实习环节大都由教师包办一切,即指导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多班分组集中讲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只是程序步骤的执行者,缺乏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显然这种实践模式方式与现代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2.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实践内容方式单一,实践不深入,如实验内容枯燥、实习内容老套,实习方式多以参观为主,导致很多学生把实验实习当成一种负担,认为实践内容和将来所想要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另一方面,常去的实践单位设备陈旧、加上不少单位不愿频繁接受学生实验实习,影响实践教学计划的连续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3.教师感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走马观花,缺乏思考、被动学习,所问问题和所学知识不相符,比如在现场只知道一些设备和管道,却不知这些设备和管道的用途,更不能建构整个系统的全貌。另外,多数空调通风系统多为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具体内部构造和熟悉安装设备情况,加上部分实践单位的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和学生有较好的互动,也无法使得理论和实践同步。
4.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表达能力欠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实践适应能力不足。原来的教学体系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而且学生自身也希望切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实现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
三、相应措施及改革方案
由前述可知,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亟需调整和改革,现结合本校该专业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5-8]。
1.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建立完善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一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多个校内实验实习基地,购买更新了很多重要的专业设备,完善了多个实验室系统;另一方面逐步和校外企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工程设备单位、自控检测设备单位和专业设备生产或销售单位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愿去相关单位实习。
2.将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系列化,增强学生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分实习(实训)、实验、设计(论文)和素质拓展(如各类科研训练、科技创业大赛、人环奖、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等)四个模块,把各专业模块中涉及到的重要设备具体分为基础、重点、难点三个层次要求掌握(举例见表一),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的了解。
3.设计题目紧密联系实际工程,要求“真题假作”。采用简化的实际工程范例“真题假作”,不断地强化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即采取开放型的设计模式,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学生模仿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实际工程设计命题。通过设计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收集、检索和应用各种资料和文献的方法;熟悉和专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掌握设计计算方法、程序步骤和工程设计要点。设计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设备选型与系统布置、绘图的规范性等。
4.不断拓宽和更新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建筑环境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很广,让学生一专多能可通过不定期的职业规划与专业讲座,包括邀请相关专业名企老总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了解建筑环境专业工作的性质、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建筑环境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法、安装施工、调试管理过程,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开阔学生的眼界,也找出与社会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5.校企合作共建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社会对懂得一定建筑智能化知识与技术的毕业生比较欢迎,因为建筑节能、室内空气质量和建筑防火都必须依托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的平台上。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校的专业设置加大了对智能建筑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知名企业共建了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重点培养暖通空调制冷-建筑设备学科与电气控制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6.优化考核方式,增加个人汇报+分组讨论考核项。摒弃之前简单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即除了考察学生出席上课、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常规项外,还听取学生实践后的收获汇报,并分组讨论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避免了学生间的相互抄袭现象和“随大流、走形式”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文章针对本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给出了些许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及改革方案。
期望通过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体系深度系列化、设计题目“真题假作”、拓展学生工程实践知识面、校企合作及优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效的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8(19):139-140.
[2]谷士艳,孙清,敖永华,张春梅,高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2-215.
[3]崔肖洁,沈雅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466-469.
[4]李晓虹,苏华,李茜,龙翔,陶淑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产实习教改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4):70-72.
[5]余晓平,刘丽莹,付祥钊.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J].暖通空调,2013,43(8):20-13.
[6]吴根树,刘妍,陈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2):46-47.
[7]张东海,黄炜,黄建恩.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27-131.
[8]梁才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9-20.
基金项目:大连海洋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田兴旺(1981—),男,山东省菏泽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多孔介质高效传热和建筑节能技术研究.endprint
摘要:基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些许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及方法,以期不断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建筑环境;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1-02
一、专业发展要求
2012年,教育部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重点是采用一系列建筑设备为建筑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同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行自动节能控制。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大规模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和重新定位。从教育部发布的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可知新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本专业现在的实际客观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现根据本校该专业自身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生源就业等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二、实践教学环节常见问题
大连海洋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4年,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专业多年来的本科教学总结积累,在专业建设、师资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总结如下[1-4]。
1.实践教学观念陈旧。为了方便组织和管理,实验、实习环节大都由教师包办一切,即指导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多班分组集中讲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只是程序步骤的执行者,缺乏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显然这种实践模式方式与现代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2.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实践内容方式单一,实践不深入,如实验内容枯燥、实习内容老套,实习方式多以参观为主,导致很多学生把实验实习当成一种负担,认为实践内容和将来所想要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另一方面,常去的实践单位设备陈旧、加上不少单位不愿频繁接受学生实验实习,影响实践教学计划的连续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3.教师感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走马观花,缺乏思考、被动学习,所问问题和所学知识不相符,比如在现场只知道一些设备和管道,却不知这些设备和管道的用途,更不能建构整个系统的全貌。另外,多数空调通风系统多为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具体内部构造和熟悉安装设备情况,加上部分实践单位的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和学生有较好的互动,也无法使得理论和实践同步。
4.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表达能力欠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实践适应能力不足。原来的教学体系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而且学生自身也希望切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实现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
三、相应措施及改革方案
由前述可知,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亟需调整和改革,现结合本校该专业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5-8]。
1.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建立完善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一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多个校内实验实习基地,购买更新了很多重要的专业设备,完善了多个实验室系统;另一方面逐步和校外企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工程设备单位、自控检测设备单位和专业设备生产或销售单位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愿去相关单位实习。
2.将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系列化,增强学生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分实习(实训)、实验、设计(论文)和素质拓展(如各类科研训练、科技创业大赛、人环奖、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等)四个模块,把各专业模块中涉及到的重要设备具体分为基础、重点、难点三个层次要求掌握(举例见表一),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的了解。
3.设计题目紧密联系实际工程,要求“真题假作”。采用简化的实际工程范例“真题假作”,不断地强化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即采取开放型的设计模式,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学生模仿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实际工程设计命题。通过设计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收集、检索和应用各种资料和文献的方法;熟悉和专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掌握设计计算方法、程序步骤和工程设计要点。设计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设备选型与系统布置、绘图的规范性等。
4.不断拓宽和更新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建筑环境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很广,让学生一专多能可通过不定期的职业规划与专业讲座,包括邀请相关专业名企老总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了解建筑环境专业工作的性质、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建筑环境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法、安装施工、调试管理过程,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开阔学生的眼界,也找出与社会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5.校企合作共建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社会对懂得一定建筑智能化知识与技术的毕业生比较欢迎,因为建筑节能、室内空气质量和建筑防火都必须依托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的平台上。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校的专业设置加大了对智能建筑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知名企业共建了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重点培养暖通空调制冷-建筑设备学科与电气控制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6.优化考核方式,增加个人汇报+分组讨论考核项。摒弃之前简单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即除了考察学生出席上课、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常规项外,还听取学生实践后的收获汇报,并分组讨论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避免了学生间的相互抄袭现象和“随大流、走形式”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文章针对本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给出了些许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及改革方案。
期望通过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体系深度系列化、设计题目“真题假作”、拓展学生工程实践知识面、校企合作及优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效的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8(19):139-140.
[2]谷士艳,孙清,敖永华,张春梅,高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2-215.
[3]崔肖洁,沈雅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466-469.
[4]李晓虹,苏华,李茜,龙翔,陶淑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产实习教改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4):70-72.
[5]余晓平,刘丽莹,付祥钊.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J].暖通空调,2013,43(8):20-13.
[6]吴根树,刘妍,陈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2):46-47.
[7]张东海,黄炜,黄建恩.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27-131.
[8]梁才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9-20.
基金项目:大连海洋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田兴旺(1981—),男,山东省菏泽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多孔介质高效传热和建筑节能技术研究.endprint
摘要:基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些许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及方法,以期不断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建筑环境;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1-02
一、专业发展要求
2012年,教育部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重点是采用一系列建筑设备为建筑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同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行自动节能控制。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大规模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和重新定位。从教育部发布的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可知新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本专业现在的实际客观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现根据本校该专业自身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生源就业等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二、实践教学环节常见问题
大连海洋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4年,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专业多年来的本科教学总结积累,在专业建设、师资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总结如下[1-4]。
1.实践教学观念陈旧。为了方便组织和管理,实验、实习环节大都由教师包办一切,即指导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多班分组集中讲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只是程序步骤的执行者,缺乏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显然这种实践模式方式与现代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2.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实践内容方式单一,实践不深入,如实验内容枯燥、实习内容老套,实习方式多以参观为主,导致很多学生把实验实习当成一种负担,认为实践内容和将来所想要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另一方面,常去的实践单位设备陈旧、加上不少单位不愿频繁接受学生实验实习,影响实践教学计划的连续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3.教师感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走马观花,缺乏思考、被动学习,所问问题和所学知识不相符,比如在现场只知道一些设备和管道,却不知这些设备和管道的用途,更不能建构整个系统的全貌。另外,多数空调通风系统多为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具体内部构造和熟悉安装设备情况,加上部分实践单位的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和学生有较好的互动,也无法使得理论和实践同步。
4.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表达能力欠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实践适应能力不足。原来的教学体系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而且学生自身也希望切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实现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
三、相应措施及改革方案
由前述可知,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亟需调整和改革,现结合本校该专业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5-8]。
1.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建立完善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一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多个校内实验实习基地,购买更新了很多重要的专业设备,完善了多个实验室系统;另一方面逐步和校外企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工程设备单位、自控检测设备单位和专业设备生产或销售单位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愿去相关单位实习。
2.将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系列化,增强学生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分实习(实训)、实验、设计(论文)和素质拓展(如各类科研训练、科技创业大赛、人环奖、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等)四个模块,把各专业模块中涉及到的重要设备具体分为基础、重点、难点三个层次要求掌握(举例见表一),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的了解。
3.设计题目紧密联系实际工程,要求“真题假作”。采用简化的实际工程范例“真题假作”,不断地强化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即采取开放型的设计模式,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学生模仿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实际工程设计命题。通过设计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收集、检索和应用各种资料和文献的方法;熟悉和专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掌握设计计算方法、程序步骤和工程设计要点。设计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设备选型与系统布置、绘图的规范性等。
4.不断拓宽和更新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建筑环境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很广,让学生一专多能可通过不定期的职业规划与专业讲座,包括邀请相关专业名企老总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了解建筑环境专业工作的性质、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建筑环境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法、安装施工、调试管理过程,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开阔学生的眼界,也找出与社会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5.校企合作共建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社会对懂得一定建筑智能化知识与技术的毕业生比较欢迎,因为建筑节能、室内空气质量和建筑防火都必须依托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的平台上。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校的专业设置加大了对智能建筑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知名企业共建了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重点培养暖通空调制冷-建筑设备学科与电气控制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6.优化考核方式,增加个人汇报+分组讨论考核项。摒弃之前简单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即除了考察学生出席上课、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常规项外,还听取学生实践后的收获汇报,并分组讨论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避免了学生间的相互抄袭现象和“随大流、走形式”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文章针对本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给出了些许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及改革方案。
期望通过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体系深度系列化、设计题目“真题假作”、拓展学生工程实践知识面、校企合作及优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效的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8(19):139-140.
[2]谷士艳,孙清,敖永华,张春梅,高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2-215.
[3]崔肖洁,沈雅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466-469.
[4]李晓虹,苏华,李茜,龙翔,陶淑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产实习教改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4):70-72.
[5]余晓平,刘丽莹,付祥钊.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J].暖通空调,2013,43(8):20-13.
[6]吴根树,刘妍,陈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2):46-47.
[7]张东海,黄炜,黄建恩.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27-131.
[8]梁才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9-20.
基金项目:大连海洋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田兴旺(1981—),男,山东省菏泽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多孔介质高效传热和建筑节能技术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