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陈一鸣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高等教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不少名校动辄便有一二百年历史。许多中国人的脑海中一直打着两个问号:美国高校靠什么维持运行?领先的学术成果如何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面对这两个问题,他们是否通过创立校办企业提供了一条出路?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国立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吴仲和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大学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其中95%的大学属于非营利性,任何活动都不以营利为目的,包括教学活动,因此不会创办企业。不过事情也没有那么绝对,占美国大学比例很小的营利性高校,招收学生本身便是为了创造收益。这种学校甚至可以上市,创立校办企业也理所当然,比如加州的菲尼克斯大学便是小有名气的营利性大学。 不过,美国无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绝大多数都是非营利性的,包括哈佛、耶鲁等耳熟能详的顶尖名校。尽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也有数额巨大的经营性资产,但并不是以校办企业这种实体运作,而是通过投资金融债券赚取收益。 吴仲和表示,美国虽然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大学却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在美国人眼中,大学的立学之本在于坚持学术自由,这是该国历史上很早便提出来的观点。在大学创办者和管理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美国大学认为其自身的功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提供各种公益服务。而直接办企业牟利只能让大学转向对市场利益的追求,将会破坏对学术自由的坚守。 美国私立大学的历史远比公立大学悠久,私立大学的股东当初投资办学,初衷往往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办一所符合自己理想的大学,而非把这种投资当成普通生意。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哈佛大学周边有4家五星级酒店,没有一家是哈佛大学开办的,也没有一家冠以哈佛的名字。不过,哈佛大学确曾动过开办企业的脑筋,但这种想法刚一露头便遭到来自教授、学生、校友、媒体乃至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告诫说:“大学必须将自己的投资政策与学术政策分开”。《纽约时报》则在社论中提醒:“大学在追求获利的时候,别将自己的学术灵魂给丢掉。”社论还以犀利的语气追问道:“这一追钱逐利的行为是否有止境?法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律师事务所?商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咨询公司?工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建筑公司?”结果,哈佛大学只得放弃办校企的念头。 在美国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上,公立学校更多依靠政府划拨经费,私立高校则是向学生收取高昂学费。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校友、企业或基金会的社会捐赠,以及在这些捐赠基础上取得的各种收益,也是美国高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对私立高校来说尤其重要。 在美国,高等学校也承担着技术转化的职能。不论私立高校还是公立高校,都会与政府部门、基金会或企业签约,承担一些研究项目,通过提供服务赚取一定收益。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会包含3个环节:生产、营销和研发,像斯坦福大学等较具研究实力的大学,会深度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但这不是直接投资办企业。 吴仲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斯坦福大学下属的许多研究院都有自己的创业孵化站,人们熟悉的戴尔电脑等许多产业,最先都是从这些孵化站诞生的。孵化站的研究成果可以有偿转让给企业,但收益属于具体创造这些成果的教授及其助手,学校不会从中抽取提成。当然,在知识产权转让等事项上,孵化站要与学校达成规范的协议。 美国的大学教授都会和校方签订任职合同,合同里一般不会规定教授不能利用业余时间下海办企业。有一些大学甚至对教授办企业采取鼓励态度。不过,绝大多数美国教授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研究上,自己亲自经营企业、担任CEO的例子不多见。某些投身商海的教授,如果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打理企业事务,一般都会提出离职一段时间或是干脆辞职。而且,美国学术界的特殊气氛也决定了下海办企业的专家(甚至只是兼职)都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很容易在圈子里让人“看扁了”。退一步说,即使有教职员工创办企业也属于个人行为,跟他所在的院、系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什么校办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