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2014-02-28 03:15孙维峰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指标

秦 奕,孙维峰,严 锐

(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西运城044000)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各经济体与经济活动对金融产业的依赖逐渐提高,金融与经济已日益融合相互渗透。由于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发展阶段的商品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经济的发展对金融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1.文献回顾

对于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金融经济学者持有众多观点,一度成为金融和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戈德史密斯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于1969年提出金融的发展本质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定性的方法分别对国际金融历史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从而建立了一组评价各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结构的指标体系。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呈正相关[1]。

1973年,麦金农、E.S.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Financial Repression)、“金融深化论”(Financial Deepening),这两种理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改革和政策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存在着诸多限制,对利率的管制会造成信贷配额的现象,并且货币持有者的收益往往较低,导致银行储蓄资金减少,媒介功能弱化,投资随之降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缓慢;而E.S.肖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同时,还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学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资料对金融发展理论模型做出计量验证。从1973年至1984,经济学家对“金融压抑论”模型建立的主要计量验证共有17项[2],其中除了少数没有得到肯定结论外,其余大多数都验证了“金融压抑论”的相关理论。但早期的研究只能肯定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系,但无法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外兴起经验研究,应用最新的计量分析工具明确得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的研究都是基于传统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着手研究金融体系的,传统金融理论中假设金融机构与金融主体是既定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力图使既定组织机构处于稳定状态。这个观点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当金融机构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用于维护机构稳定性的各种法规和制度都将滞后,传统金融理论将会失去作用[3]。针对这一缺陷,R.Merton和Z.Bodie(1993)提出了金融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理论。

2.金融功能观

金融功能观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稳定,二是金融功能优于组织机构[4]。R.Merton与Z.Bodie认为,随着时间与区域的不同,金融功能的变化低于金融机构的变化。以银行为例,从纵向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比于早期的货币代管机构,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横向来看,不用区域的银行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但银行执行的功能却大体形似。由此可见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和重要。

金融功能观可分为三大核心功能[5]:

一是便利清算和支付的功能。各金融机构都有用于完成商品、资产、服务等清算与结算的工具,这些工具之间有时可以相互替换,施行的金融机构也可以变化。

二是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充分动员社会储蓄把资金聚集起来进行重新分配,同时还能够为企业产生和个人消费筹集资金。

三是风险分散的功能。金融机构是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金融机构可以为参与者提供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利用组合投资进行风险分散和管理,从而促进企业与个人的福利有效增长。

金融机构三大核心功能的有效实施,能够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际上,金融机构的每一种功能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图为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的途径。

图1 金融功能示意图

从金融功能观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衡量金融集聚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大多学者都是基本金融功能本事进行研究,而对于金融功能的发挥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少。本文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试图挖掘金融功能的发挥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本质关系。

3.指标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金融的三大核心功能为依据,选取了9个指标对金融功能发挥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择

(1)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指标

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是金融机构提供中介服务的一个核心功能,本文中选取流通中的现金(M0)和货币化水平(M2)这两个标准反映此项功能。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货币化水平也称货币供应量,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最为货币化水平的衡量依据。

(2)集聚和分配资源功能指标

由于金融机构通过动员储蓄和投资项目选择来集聚和分配资源的,对于集聚和分配资源功能的衡量,本文选取了各项存款、各项贷款、社会融资规模、股票筹资额这四项指标。

各项存款就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各种存款总额,包括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人民币储蓄存款等;各项贷款指国家单位时期内运用人民币进行的各种人民币贷款金额总和,包括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信托贷款和其他类型的贷款;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赔偿等;股票筹资额指国家单位时间内通过股票发行筹集到的金额。

(3)风险分散功能指标

金融集聚具有提供分散风险服务的能力,能通过改变储蓄率和资源配置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金融机构利用证券通过分散化风险使储蓄者选择预期收益高的项目进行投资。本文选取了全国有价证券发行额、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这三个指标衡量金融集聚的风险分散功能。

保险包括财产险与人寿险,本文选取了财产险业务的保费收入赔付支出;全国有价证券发行额就是指国家在某一单位时间内利用人民币进行的各类有价证券及投资金额之和,包括国债、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银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和大额可转让存单。有价证券和财产险业务可以有效反映金融集聚通过大数定律把风险分散化社会化避免大的损失。

3.2 数据说明

本文依据金融的三大核心功能,选取9个指标对金融功能发挥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从1990年下半年才开始建立的,为保证数据的统计口径一致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数据统计年限为1991-2011年,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本文用工业增加值进行实证。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工业增加值与工业净产值有一定的区别,工业增加值包括大修理基金、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务费、折旧费等。其计算方式有三种,本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计算的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得出各指标都随着时间呈指数变化趋势,且对所有的数据取对数不影响数据的变化趋势。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对各变量取对数,具体变量数据如下表:

表1 变量数据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各类属性的独立性规律

经过简单分析,发现衡量金融集聚三大功能的9个指标增长趋势非常接近,有可能存在共线性,为此分别对各功能属性进行独立性分析,其中显著性水平α=0.01,检验其双边相关性。

(1)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

表2 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属性的相关性

从表2可以看出,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流通中的现金与货币化水平显著相关。因此回归分析是选取货币化水平作为衡量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的指标。

(2)集聚和分配资源功能

表3 集聚和分配资源功能的相关性

从表3可以看出,各项存款、各项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与股票筹资额都显著相关,从数据可知各项存款与其他指标的相关项最高,因此选取各项存款作为衡量集聚和分配资源功能的指标。

(3)风险分散功能

表4 风险分散功能的相关性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有价证券发行额、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与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都显著相关,从数据可知财产险业务保费支出与其余两项指标的相关项最强,因此选取财产险业务保费支付作为衡量风险分散功能的指标。

4.2 回归分析

由于衡量金融集聚三大功能的指标都存在高度相关性,根据各类属性的独立性规律,选取货币化水平、各项存款、财产险业务保费支付作为衡量金融集聚便利清算和支付、集聚和分配资源、风险分散的三个指标。

以所选的3个指标为自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表5 回归模型汇总

表6 回归Anova

表7 回归系数

由表5回归模型汇总可以看出,“R方”为0.998说明模型的拟合度非常好,“标准估计的误差”为0.19855说明数据的有效性,“D-W”为 1.663接近于2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可以对原假设H0进行检验。

由表6回归Anova可以看出,“回归平方和”为3.778与“残差平方和”为0.007,残差平方和远远小于回归平方和,说明此线性回归模型能够解释总平方和;“F”统计量的概率值“Sig”为0.000,说明显著地拒绝了总体回归系数为零的原假设,并通过Anova的方差分析可知货币化水平(HBH)、各项存款(CK)、财产险业务保费支付(BFSR)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存在线性关系。

由表7回归系数可以看出,“Sig”都小于0,1,说明在0.1水平下,线性关系显著;“VIF”都小于10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关系,常数项的“标准误差”为0.79,误差比较大被剔除。所以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

Log(GDP)=-0.138*Log(HBH)+1.072*Log(CK)+0.067*Log(BFSR)

5.结论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在1991-2011年期间,我国金融集聚的三大金融功能基本已经挥发出来。其中只有货币化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0.138),这里的负号并不是说我国货币化水平越高国内生产总值越低,而是大幅度的货币化水平提高并没有带来相应的GDP增长,也就是说原本应该随之而来的GDP提高并没有出现。这与我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与人均收入不匹配有关。而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风险分散的功能都为GDP增长起了重大贡献,其中各项存款的系数为1.072,财产险业务保费支付的系数为0.067,表明我国金融集聚带来的集聚和分配资源的功能近几年有了很大提高,它对实现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虽然风险分散功能与GDP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系数比较小,发挥的作用还有限。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互动作用,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还应注意在满足实体经济货币需求的基础上控制通货膨胀,准确掌握人民币的发行量,避免货币化水平虚高;对于金融体系的集聚和分配资源功能,应包含动员储蓄与项目选择两个方面,现在我国在动员储蓄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在项目选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集聚分配资源的功能发挥与否对金融体系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最后,还应注意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现有的金融体系发挥了风险打包的功能,却没有有效地将风险分散出去,对此需要一个结构化的风险管理过程,通过金融集聚的三大功能逐步发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以便有效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1]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2001(3).

[3]李学文,李明贤.金融功能发挥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理论探索,2007(2).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5]赖明勇,阳小晓.我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6).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P2P金融解读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